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近几年来,高校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毕业生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特别是工科专业更应大力推进以社会需求为向导、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始终坚持就业导向,校企合作是学校就业工作的抓手,也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校企合作的深度决定了学校就业质量的高低和面对就业市场风云变幻的应变能力。但同时高校应该认识到:一个学生从学习到实习再到正式上岗,适应周期比较长,上手也比较慢,融入企业尚需一定的时间。如何让学生在校内学习时将理论与实践最大限度的结合,提高其专业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在企业迅速独挡一面,成为业务骨干;这是研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重中之重。
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现状
1.1 工科人才培养场地严重不足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很多高校买地新建新校区,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学楼等拔地而起。但供学生实践用的教学实践基地的数量和面积却严重不足。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虽然有的企业愿意支持高校购买实训设备,但学校内却无场地摆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多数高校只重视学生公寓、教学楼、学生食堂等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不重视教学实训等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设施建设,认为教学实训基地只需利用校外企业的生产场地即可。工科人才培养场地的严重不足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的教学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开设的实训课程也不能顺利完成,部分实训课程直接变成了案例分析课程,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在学校校区范围内整合校内资源,新建教学实训中心。以西昌学院为例,从2010年开始,先后在学校北校区新建建筑面积为650 m2的“土木工程教学实训中心”、380 m2的“汽车与电子工程实训中心”,2013年又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建筑面积达12000 m2的“综合实训楼”;着力培养土木工程类和汽车电子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该校并准备在成都附近新建200多亩教学实践中心,以满足学生课外实践的需要。
1.2 缺乏优秀的工科教师
高校工科专业优秀教师较为匮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数优秀工科毕业生主要在工程的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而高校的门槛较高,鲜有工科毕业生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这样就造成了高校工科类教师数量的缺乏和专业技能的不足。因此,高校工科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也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校应在企业里选聘一批具有教学能力并且实践经验丰富的生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教学,特别是具有很强工科背景的师资和实验技术人员。建议高校:一要不拘一格地引进优秀的工科师资队伍;二要出台更好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切实扎根于企业,增强自身工科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西昌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先后到凉山州水电勘测设计院、西昌市建筑勘测设计院、西昌市建筑公司等单位外聘高职称专家来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取得了较好的实训效果。同时,学院也计划把青年教师派到企业一线去挂职锻炼,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
1.3 运行机制不完善
由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开始实施的时间并不长,高校与企业的磨合也有待提高,很多高校并未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但近年来,随着参加高考学生的数量逐渐减少、职业技术类学生的就业不断攀升、高校的招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高校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让高校培养的学生被社会认可、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成了目前高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学生的就业率、顺利地将学生向企业输送,是高校急需解决的几大问题。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已被高校普遍采用,在这种运行模式下,高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体协作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升;但相对于高校,企业的积极性却并不高,大多数企业都是被动地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认识不深刻,认为校企合作就是“走过场”“搞联谊”、帮高校解决就业等。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运行机制,积极主动地和高校联系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应认识到: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优选到优秀的人才,充实企业的管理队伍,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品牌效应,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的地位。由此可见,只有将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互助作用。西昌学院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先后创建了“3-4-5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还被评为省级实验中心。
1.4 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
目前,多数高校并未将学生的实践成绩和奖学金评定、学期评优相挂钩,也未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设立单项奖励,这样就使学生不重视实践课程的学习,而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逐渐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模式。因此,高校要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就得把学生送到企业去,鼓励学生在企业实习并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高校和企业应联合对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设立“最佳准员工奖”“最佳实习奖”“最佳实习道德风尚奖”等奖项,实习结束时,由企业和学校联合为学生颁发证书并计入学生档案,以此来激励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积极主动性。西昌学院从2003年以来,累计有300多名学生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居四川省高校前茅,这和学校对学生的激励机制是分不开的。 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议
2.1 开设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新专业
高校设置的某些专业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产物,与市场需求完全脱轨,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低、不被市场接受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高校应对校内所设置的专业进行全面评估,逐步取消市场需求较少、就业面较窄的专业,增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践性较强、就业面较广的专业。西昌学院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情况,于2013年新增市场需求大、就业面较广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3个本科专业。
2.2 调整课程教学计划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要在高校得到推广,则必须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实践工作中往往需要考取执业资格证书,以此来丰富理论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高校应把与执业资格证书相关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针对性地开设考取执业资格证书要求的课程,使学生在学校就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执业要点,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建立稳定可靠的实训基地
要想培养高技能的人才,高校就应和技术先进、行业认可度高、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合作并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先进的企业中实训,既可以了解企业的文化背景,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还能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危机意识,可谓一举多得,实训基地的建立可大大提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含金量。2012年6月,西昌学院与通威集团首届“通威班”正式开班。双方就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及人才培养、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按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邀请通威集团的专业技术人员来班授课、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班大多数课程将深入企业实地开展等。由此可见,“通威班”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了“预就业”的状态,实现了高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工科专业也应尝试与先进的建筑企业共同开设形式多样的实践实训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又有利于企业减少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加速学生和企业的磨合。
2.4 建立实训评估体系
高校应成立实训评估小组,由高校就业部门、教学系部、合作企业、行业协会等抽调人员组成。评估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对高校的实训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同时实训评估小组应组建组织机构,制定评估细则,按学期对各系部的学生实训情况进行督导、评分,评估结果和系部领导的绩效挂钩,从而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目的。
2.5 重视学生顶岗实习
高校要想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采取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顶岗实习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目的。我国高等职业技能教育要求实行“2+1”或“3+1”教育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或3年,最后1年到本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由于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完全履行其岗位职责,承担岗位责任,因此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更清晰地认知到本专业的特点,能更好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将课堂理论与专业实训相结合,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顶岗实习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有利于企业遴选到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3 结语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高校应着力于研究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如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如何与先进的办学模式接轨。同时,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实验设施、教学科研等优势,与企业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力争共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有用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0610.html上一篇: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