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0 引言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差距并不是总产出而是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和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更加重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改革高等教育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国1998年出台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远远满足不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在相当多的领域特别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领域缺乏世界级一流创新人才,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校迫切的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国际上并不存在关于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定义,不同的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有一定差异。我国明确提出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及坚定的信仰、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献身精神和强健的体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技事业,德才兼备;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备高度责任感、较强的独立性和充分的自信心,通过创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

  高等院校既是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的主体之一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必须依靠高校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

  1 我国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各国的人才培养模式都会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及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时代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会存在较大差异。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路线,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各行各业急需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结合各高校自身条件、特色及办学理念,设置相对应的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研究、道德与才能的结合,严格实施培养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深,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突出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各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问题。尤其是应试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较大,教师是考什么教什么,学生是教什么背什么,学生的学习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和学生都以考试为指挥棒,重视标准答案,学生容易形成唯书、唯标准答案及唯权威是从的定势思维。

  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体,注重对书本现有知识的传授和灌输,重视知识的吸收和储存,学生认为记住了老师教的就是学到了知识,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而言学习是被动的接受,学习主要停留在感知和记忆的水平,过于重视知识的积累。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知识传递的形式单一, 方法呆板,缺少新意,即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影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2 能力评价体系落后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界定一流学生与三流学生的标准之一。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能力评价观念落后方法单一陈旧,主要以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学生评价的标准,传统考试方法偏重于对书本知识和知识积累的考核,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无从评价,缺乏科学合理的多途径评价体系。易于量化、易于给分的项目能得到评价,而像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较难量化和考核的能力得不到公正的评价。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影响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3 专业划分过细及教师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重视强调专业教育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学科专业方面偏重专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建立了一套过窄、过专、过深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范围狭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经对培养专门人才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弊端也较明显,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不宽、视野有限,文化素养有一定缺陷,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欠缺,尤其是过窄的专业知识和视野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的学术交流仅局限于本专业,缺乏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不太适合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部分高校教师认识不足,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还部分存在着唯师是从及唯书是从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传道、授业、解惑”,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师道尊严”,突出教师的中心地位,使学生围绕着教师转。缺乏和学生的平等交流,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制约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培养过程中仍然使用陈旧和过时的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学生难以体验到创新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创新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并过早失去对创新的兴趣。   2 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非常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美国、英国、日本等各国在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世界各高校重要的办学目的之一。

  美国的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高度重视发掘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注重学术性目标的实现,又兼顾应用型目标的实现。高等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在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美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阶段重视实验室和研讨型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注重高校之间的紧密交流与联系。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式培养模式,积极推行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集体培养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强调学术自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营造良好的环境重视发掘学生创新潜能。在课程设置上高度重视基础课程教学,通过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和跨学科的训练在提升学生深厚的基础、专业视野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创新型人才,设置跨学科、交叉性的课程和专业完全达到“拓宽专业素质基础,追踪科研最新前沿”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辅导、实验、角色扮演、模拟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形成良好互动。通过加强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提供信息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锻炼的机会与舞台。

  作为科技发展的生力军,英国的高校在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和企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着非常好的传统,现在世界高校普遍采用的导师制就起源于牛津大学,导师制是英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的突出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性思考、开放式思维和批判性思辨能力及学科知识交叉训练是英国高等教育培育创造型人才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个人辅导为主的导师制,教师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制定学生学习计划,言传身教指导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以小班形式上课,重视讨论,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在教师指导下主要通过自学掌握完成科研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和科研兴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自然灾害频繁,自然资源较匮乏,日本政府在二战后始终把推行“教育优先”和“智慧创新立国”方针放在首位,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高校的第一宗旨。产官学一体化和工业实验室是日本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产官学一体化即政府主导加大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力度,致力于提高科学技术成果转为生产力的程度增强国际竞争力。高校在推进产官学一体化过程中,注意吸收学生尤其研究生和教师共同参与,为学生提供创新的课题使学生深刻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工业实验室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理工科类大学的科研中心和研究生教育基地,工业企业为教师、科研人员提供课题和研究经费,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相同专业的企业的研究课题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死记硬背理论条文和定义上,课堂上让学生相互探讨,课后布置大量综合性课外作业,老师非常重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技能,尤其对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同学给予特别关照,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大量的课程在期末考评时以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或报告等为主,部分课程开卷考试。日本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非常注意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提高学生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日本是非英语国家,高校极力强调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英文能力,专业参考文献以英文科技文献的阅读为主,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国际最新科技动态,在国际化视野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国外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点是在先进教育理念基础上,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和跨学科的专业训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3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当前迫切的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3.1 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高校要树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办学理念,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自觉地以马克思关于人才全面发展理论、关于人才创新的毛泽东教育思想以及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破除传统的人才观,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自上而下改变传统观念,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转变教育思想,建立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点。培养人才的标准应该是即德才兼备,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把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型教育观念转变为培养创新精神的创新型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要重视发展培养学生的智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在教师中形成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融为一体、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的教育思想。鼓励教师潜心科研、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要求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让学生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形成师生教学相长、积极探索、共谋创新的生动局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2 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

  高校应该坚持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设置课程体系,把创新的理念和创新意识全面系统地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综合采用导师制、研讨式、对话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不搞满堂灌,要求学生上课前大量查阅文献和案例,课堂上积极主动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进行指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改革教学内容,精简落后于时代的陈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融于一体,尽可能多反映相关领域国际最新动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积极推进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交叉培养,走多学科综合培养的道路。

  专业教学计划要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专业基础教育,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自由选修、辅修,让学生个性得到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合理。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进修、定期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素养。使教师首先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一步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记入学分,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还在评奖评先和保送研究生时优先适当照顾和倾斜。对于参加指导的教师,计入教学工作量,在晋升职称时予以优先考虑,从而调动师生积极主动开展创新活动激励创新潜能发挥。

  3.3 重视实践环节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创新能力是通过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得到培养。通过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端,增加学生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实践活动,建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模块,安排学生大量参加各类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参与设计研究试验生产等实践环节,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国际学术交流合作能力。营造学术自由、多学科国际相互交流和融通的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让学生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国际最新动态,熟悉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教师海外进修访问、提高课程的国际化、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和交换学生等形式,让教师、学生获得国际学习的经历,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促进创新思想火花进发。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104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