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行业特色型高校主要指原行业部门所属、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由原行业部门管理和指导,二是其学科专业主要围绕行业的产业链进行设置,三是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行业。前教育部赵沁平副部长在“走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新路”中系统阐述了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具有的专才型人才培养理念、学科分布相对集中、科研重点是行业共性技术、具有密切的行业领域产学研合作历史等特点,并着重对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提出了以下要求:一要注重为行业培养精英人才,二要强调行业共性技术研究,三要成为行业创新的基础,四要培育和发展行业创新文化,五要有较高的研究生比例和较低的师生比。
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在建国初期沿用了“苏联模式”,各个行业在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方面也采用垂直方式,各部委根据本行业需求举办了相当数量的高等院校。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转变,绝大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划归教育部或地方管理,但此后由于诸多原因引发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趋同化”现象。随着学校扩张,行业特色高校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去行业化”的趋势,其主要体现在:一是纷纷更改校名,原来反映行业特色的校名很多已成为历史;二是学科专业覆盖面扩大,招生规模扩大,行业特色专业所占比重下降,部分特色专业失去特色。近几年,随着社会各行业对“专业性人才”“专业技术”的渴求,以及对高校毕业生“结构性”的反思,行业特色高校在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行业特色”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高校提出了“特色化发展”的办学理念,将特色发展视为学校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办学水平的利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行业的“回归”。这种回归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特色发展是这类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这类院校实现与综合类院校“差异化竞争”,占有高等教育领域一席之地的基础所在。从宏观来看,这一认识是符合行业特色型高校及其服务的社会、企业的综合利益的,契合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这类高校的要求。
二、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更为“市场化”,行业发展必然会遵循波浪式发展的经济定律,这是因为一般产品的价格都是呈周期性波动的,产品的市场价格是企业赢利的基础。市场经济的特征是行业投资利润的平均化,如果某一个行业的投资利润率高了,那么就有人去投资,相应的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就会增大;反之,投资的人多了,投资利润率就会下降,从而导致部分企业的退出,相应的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如此周而复始。由于与行业的密切联系,这一波动规律必然反映在高校技术、人才输出上。如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船舶行业及其高校的影响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金融危机之前,中国逐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大国,各类船企对人才、技术的需求之大史无前例,这也成为高校船舶类专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背景下,船舶专业的毕业生市场可谓是“卖方市场”,许多毕业生不用像其他专业学生那样满世界找工作,可以在学校坐等企业上门。但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由于我国的产品出口受到冲击,同时原材料进口也大幅下降,从而引起远洋贸易量的下滑,对船舶需求减少,行业人才需求也随之进入“下行阶段”,行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陡增。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周期性变化,高校办学也必然遇到周期性的困境。但从高校角度来说,办学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确定都应该是相对稳定,不可能随着市场变化而随时调整。并且,一般的本科学生培养周期都是4年,这就意味着即使调整培养计划也有4年的滞后期,这无疑不符合市场瞬息万变的要求。因此,必须在“行业动态需要”和“学校稳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三、“行业特色”的衍射发展
我们对上述“行业动态需要”和“学校稳定发展”的反思不能走向“去行业化”,否则又走向行业特色型高校“趋同化”老路。
笔者认为,这类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中应注重“行业特色”的衍射发展,即重视“跨行业的专业发展”。比如,船舶类特色高校中设置的焊接专业,这类专业技术和人才培养基于行业,但又面向不同行业。焊接专业的毕业生既能参与到船舶制造领域,也能参与到汽车生产或其他机器生产之中。同样在远洋贸易下降背景下,由于国内扩大内需的要求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某些相关行业受到的影响可能比船舶行业要小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原本计划为船舶企业培养的焊接、材料专业的人才自然流向这些行业。
而这一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面对本行业的周期性发展,并不需要频繁地调整专业,甚至“去行业化”,而需要关注跨行业“通用性”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研发,做到既立足于行业又不为行业所困。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1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