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自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精神以及国办发〔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全国高等学校均已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时至今日,已有近8年的历史了。值得充分肯定的是,全国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为我国大学生近几年成功的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我们应当看到,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离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以及大学生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技能诉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反差。
一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高等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以下简称该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培养其职业胜任能力,促使大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但纵观目前我国开设该课的情况,还存在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材编制及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与大学生的诉求脱节等问题。
1.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第一,教师指导就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齐。该课是一门涉及多门学科内容的综合应用型学科,它的最大教学特点就在于体验式教学。而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体验式学习的流程式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但从目前高校讲授该课教师的专业结构来看,“半路出家”或“临时出家”者占到约80%的比例,甚至有不少高校把该课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待,启用大量的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和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人员兼职授课。不难想象这样一支教师队伍怎能获得大学生的认同。
因此,高等学校教师指导就业的专业化程度存在“不齐”现象,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该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违背了教育部对开设这门课“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的初衷。
第二,授课教师社会经历和阅历“不齐”。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存在承担该课的教师年轻化现象,据调查该课有近65%的教师是年轻的辅导员或班主任。他们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较广,但他们社会经历和阅历普遍偏少,大部分是分配或留校的研究生,或是从高校到高校,对社会招聘和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的程序了解不多,对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指导大学生如何应对用人单位招聘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由于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专职教师数量少,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便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兼职教师”①。在这样的师资构成背景下,对该课的实用性指导显然是不够的。
第三,高职称教师与就业指导理论水平不齐。当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结构除了“年轻化”外,另一现象则是高职称的兼职教师。而这部分教师尽管在
其专业领域可谓高水平,但兼职教该课的理论水平却不强。根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8~2009年间联合12所高校随机抽样调查的5000名大学生对该课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有41.8%的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系列课程教师的评价“十分满意”和“满意”,有27.4%的毕业生给予“一般”的评价,有30.8%的毕业生给出了“勉强及格”和“不满意”的评价。②可见目前还有部分大学生对高校开设该课的反映是比较消极的。
2.教材编制及课程设置不科学
由于该课教材无全国统编教材,各省市、各行业高校也无统编教材,导致各高校按各自所需而制定教材。
第一,教材实用性不高。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或由各省市、自治区统一的该课教材,因此,大多数高校是自编教材。但纵观各高校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独特现象:绝大多数是统领或管制学生工作的人员编写,教材给大学生带来真正实用的价值受到质疑。
第二,教材章节设置不科学。纵观各高校所编写的该课教材,以重庆市10所高等学校教材为例,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各高校在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不统一;第二,就业理论部分普遍偏重;第三,在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技能章节部分,可操作性较差;第四,案例教学部分有的过时,同时,部分章节讲授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脱节,甚至与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需求有背道而驰的现象等。
第三,授课学时分布不合理。第一,部分高等学校把该课贯穿在整个大四学期,但作为大四毕业生为了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提早进入社会,多数已在社会用人单位实习,身心已不在课堂,因此,在大四开设该课并不现实。第二,部分高校把该课课时犹如蜻蜓点水般地平均分布在大学前三年的每一个学期。以重庆某财经高校为例,在总共36学时中,从大一到大三每学期分配6学时,而大四不开设。但大学生在大四上学期正处于就业面试的“黄金期”,而所学的就业技能早已忘记。
3.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与大学生的诉求脱节
讲授该课的教师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不得法,学生不愿接受,即闭门指导现象较为普遍,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第一,学院派气息较为严重。该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目前高等学校承担该课的教师绝大多数的是“生在高校,长在高校的”专家,老师自身就没有社会实践和找工作的经历,因此,所授就业指导课只是“照着一本教材念念”了事,实际指导意义缺失。“我国部分高校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只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③因此,大学生上该课乏味或跷课现象就成为必然,更不用说大学生的就业技能有所提高了。 第二,教学方法不恰当。纵观目前高等学校所开该门课程的教学来看,往往习惯沿袭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方式,采用“干瘪”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职业发展和就业过程中要注意的那些事项等,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就是师生没法互动,大学生就业的能力缺乏等。由于教师讲授的手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因此,缺乏针对大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其结果是“在与10所学校共60名学生的座谈中,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对课堂教学效果不满意,56.70%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不了解,21.51%的学生未做过职业生涯规划,逃课率约在30%左右”④。
第三,重理论轻实践。目前高等学校开设该课普遍存在“理论色彩过浓、内容枯燥空洞、实际用处不大,因而也被许多大学生戏称为‘太空课’”。因此,该课不被大学生所接受,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这样上该课的学生出勤率低,学生逃课现象增多。
二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实践探索
1.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
根据教高厅〔2007〕7号文件精神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对于提高该课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师资授课有“门槛”。应该以“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证书作为高等学校讲授该课教师的准入门槛,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对该课教师的职业培训,并须取得职业化的资格证书才能上讲台。
第二,建立合作培训机制。高等学校应与当地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和中介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合作机制。(1)教师介入大型企事业单位招聘员工的培训,直观了解企业对新员工应具备的技能要求。(2)大型企业职业指导师为高等学校教师进行培训,使高校教师吸取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训的技能技巧。(3)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就近原则聘请当地人才市场指导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依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大学生开设就业专题课。同时,要求把企业内部员工上岗的基础培训放到学校来做,一方面方便企业提前吸引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大学毕业生真正了解企业。(4)教师到企业人力资源部挂职锻炼1~2个月,这样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授课水平。
第三,教师自我学习提高机制。教师授课水平除了外在培训提高外,自我的学习和提高讲授该课教学水平就尤其显得重要了。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加强实践锻炼,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
2.教材统一及课程设置科学布局
第一,统编教材方案建议。(1)由于目前还没有该课的全国统编教材,建议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统编的教材。(2)各省市、自治区统编教材。在教育部还无法组织全国统编教材的前提下,建议由各省市、自治区教委组织专家根据地域、行业、专业等特性统一编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材。
第二,课程设置科学布局。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大学开设就业指导课,按“不得少于38学时”计算,同时,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专业等特性,以及作者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建议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课时布局应按“弃四、重三、轻二、点一”的原则:(1)大一是大学生心理适应和调整期,就业指导重在专业教育、专业目标、学业规划、综合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储备指导上,因此课时安排要“点”,即点到为止即可(上下学期各安排2学时)。(2)大二是大学生生理、心理逐渐适应和成熟期,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学习任务繁重,为加强大学生对该课学习吸收的有效性,应该侧重在职业生涯设计、认识自我等方面指导。因此,课时安排应“轻”(上下学期安排各4学时)。(3)大三是大学生进入专业核心课和实验实践课的重要阶段,即进入准社会阶段,重在讲授大学生求职择业和自主创业的程序、途径、方法以及求职面试技巧、职业礼仪、职业适应等内容。因此,课时安排应“重”(上学期12学时,下学期14学时)。(4)大四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用人单位实习、见习阶段,加之大学生这阶段难以集中学习,因此,在此期间开始该课已失去指导的实际意义,建议“弃”之。
3.创新组合开放式教学方法及效果
该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讲授该课时须采用新型组合开放式教学方式和方法。
第一,创新组合开放式教学方法。(1)引入式教学法。所谓引入式教学法即指开放课堂教学空间,引入社会人力资源进课堂,对高等学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如在“招聘面试技巧”“企业对人才需求”等章节中引入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部指导专家进课堂现身说法,并在“职业适应与发展”等章节中引入社会发展成功的本校学长进课堂讲授成功经历。(2)互动式教学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即在该课程相关章节中,老师通过营造参与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如在“自我认识与职业生涯设计”“面试礼仪”等章节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3)视频分段式教学法。所谓视频分段式教学法即将所授教学内容相关的章节的课程选用一段相关的视频(央视网下载),分成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播放不超过10分钟即暂停,由教师设问,随机抽学生上讲台分析解答,由授课教师点评解析。接着再继续播放视频,再随机抽学生上台分析解答,时间控制在2学时,以期达到强化大学生的就业面试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效果。此种教学方法既是对就业指导课的一种丰富、完善和改革,又较好地让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职业的角色体验,该教学法教学符合当代大学生普遍需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4)场景模拟式教法。所谓场景模拟式教学法即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指导下,要求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是在教师所设计的某一种场景中,进行就业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职场招聘环节,学生既扮演招聘者同时又扮演被招聘者,这样的模拟方式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场景模拟教学的意义在于创设一种和谐的、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拓宽教学渠道,增强教学的逼真性,构架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学相长。同时,场景模拟式教学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实战技能。 第二,创新组合开放式教学方法效果。多年的实践证明,该课程采用组合开放式教学法贴近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同时也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特点,有利于教学相长,优化教学效果,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有显著的效果,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1)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信息时代为大学生广泛吸收新知识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只要他们需要学习新知识,点击网络就会有收获,他们的思想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比较强烈。因此,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实战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单凭老师在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是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的。然而,自“采用组合开放式教学法”以来,通过多层面、多形式、多感官、多成员、多视觉的教学,使大学生置身社会职场空间,以主人公的角色体验到生存的危机感和现实感,不仅大大加强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大学生主动积极地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实力的欲望,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听课欲望强烈。(2)符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特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实用性和开放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抗拒,另一方面会“误人子弟”。因此,整个教学过程要根据大学生个性需求并能使每个大学生满足个性需求而又有所收获,如“模拟招聘”“职场礼仪”示范等环节,以学生作为模拟对象,老师点评、示范,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实体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收效显著。(3)符合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求职要求。当代大学生接收新知识快,但实际社会见识少,他们普遍需要较为实际和可操作性强的社会知识和就业技能。因此,该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使课堂上多数的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又接近社会(如引入式教学法),普遍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同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成功率证明大学生通过该教学法的学习,竞争高质量就业职位普遍成功率较高,就业竞争能力明显得到增强。
注 释
①王培莲.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成摆设[N].中国青年报,2011.5.16
②郑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5)
③樊文皓、郝刚.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提升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2)
④李群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3)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1113.html下一篇:普通高校提高捐赠吸引力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