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1高校田径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体育教学的基础,田径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在高校开展田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健身习惯、健身能力以及健身意识。田径教学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田径教学项目的本质属性
田径运动项目的本质功能就是健身,具有极高的锻炼价值。田径运动中的跑、走、投、跳项目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能够协调运动器官与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学生新陈代谢,提高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其他内脏器官功能。经常参加田径项目锻炼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提升其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得学生养成每天锻炼的好习惯。
1.2田径项目的健身价值
田径项目动作简单、对称、易学,并且不需要其他的支出,不受年龄、人数、器材、场地的限制。田径项目中的快走、慢跑是大众健身最基本、最好的锻炼形式。田径项目是运动之源,能够发展学生的柔韧、耐力、灵敏、力量、速度、协调性等方面的潜力。田径项目是提升身体素质的理想运动载体,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
2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田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闲置,部分高校甚至已经将田径课取消。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主管部门干预不够,师资匮乏,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标准有待创新三个方面。
2.1体育教学主管部门不重视田径教学
在我国很多高校,体育教学部门不作为,对田径教学不够重视,没有为田径课程教学进行宣传教育,没有为田径教学安排足够的人数、班级和时段,没有采用一套合适的教材。因而田径教学课程逐渐被取消。
2.2田径教学师资匮乏
当前,高校田径课程无人问津,很多具有丰富经验的田径专业教师转向健美操类、球类教学。一些田径项目任课教师敷衍了事,没有较好的知识储备,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能够很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因而教学效果较差,教学效率低下。
2.3田径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标准缺乏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技术教学,具有强烈的竞技色彩,运动强度很大,练习内容较为单调,因而缺乏娱乐性和趣味性。再加上教学考核标准过高,考核方式和内容单一,片面地用“速度、远度、高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导致学生厌倦田径项目。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高校田径教学水平
3.1锐意进取,对田径课程进行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田径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试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田径课程教学水平。应从多个方面利用和开发田径项目,保留对提高身体素质有效的、大众化的练习方法和内容,剔除复杂的技术练习。与此同时,还应将其运动价值和健身作用作为知识补充,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提升田径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
只有通过全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积累,田径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因此,教师应经常看课听课,参加专家讲座,开展专题科研活动,进行实验研究。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田径项目相关动态,对教学方法、教材、学生进行研究,从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3.3合理安排田径课程
高校体育教学主管部门应对田径课程进行强制干预,保证在每个学期的田径课程有足够的人数、班数和时段。与此同时,在田径课程教学方面,应减小田径技术教学难度,采取多种组合练习方法,使得田径教学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3.4加强田径运动项目宣传
高校体育教学主管部门应安排相应的体育理论课,加强田径运动项目宣传,使得学生充分意识到田径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价值。同时,还应组织骨干教师,定期地进行田径项目知识讲座,激发学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兴趣,从而引导其选择田径课程。
3.5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
田径任课教师应注意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改进,突出田径运动项目的多样性、知识性、娱乐性。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甄别,选择以健身、兴趣为主的教学内容,注重介绍练习形式、练习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并将田径课程、素质提高、比赛、课余健身有机结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任课教师在进行田径课程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田径课考核方式,丰富田径课考核内容。应围绕习惯养成、素质提升、兴趣培养等,综合使用定性和定量化指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科学的评价。
4总结
田径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本文对高校田径教学的重要性、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锐意进取,对田径课程进行改革;提升田径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合理安排田径课程;加强田径运动项目宣传;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五个方面对如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高校田径教学水平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参考。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1196.html下一篇:优化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