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合理的课堂设计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指定的教参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宏观设计。然而要想实现成功的课堂教学,完善并提升课堂设计的合理性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关注课堂设计的合理性,有两个方面尤其值得我们注意。首先,课堂设计应该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以实现有效学习为目的。美国心理学家J.M.Keller提出了Arsc学习动机模型。Arsc是单词Attention、Relevance、Confidence以及Satisfaction的缩写,这一模型的有效性已被充分证实,被认为是进行课堂设计的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模型指出应该从注意力、切身性、自信心以及满足感四个方面,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具体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社会热点话题以及生活事件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篇环节,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被教学内容吸引。接下来,在正式的课堂宣讲中可以穿插一些小的提问和小的讨论,讨论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切身性和参与感,这非常有益于连贯的教学内容的开展。最后,提纲挈领的总结非常重要,学生在一节课中接触到多个知识点,总结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串联这些知识点,而更为重要的是再次回顾这些知识点,将会使他们更加清楚自己在课堂上的收益,这种满足感能带动持久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其次,课堂设计应该有所“取舍”。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指定的教参进行课堂设计,实现有纲可依,有本可循,能够有效避免课堂教学内容偏离基本知识体系以及谬误的产生。但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信息量的激增给课堂教学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以及信息检索能力,不满足于单一的教材内容,课堂上如果不能够丰富地多元化地呈现教学内容,学生的满足感将会降低,进而导致对课堂教学内容失去兴趣,久而久之教学效果低下。但在庞杂的信息背景下,未经缜密设计的课堂教学将是大量信息充斥,内容冗余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也往往欠佳。将关联性教材中的精华部分融汇重组,充分整合网络相关信息以及著名院校的精品课程的精华部分是实现课堂设计取舍的有效途径。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大学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多媒体教学以及网络外延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新技术给大学课堂教学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合理的运用这些技术将会为大学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命力,盲目过度依赖这些技术则可能本末倒置,事与愿违。
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系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也是目前大学课堂教学采用的最为主要的方式。这种方式相对于主要以板书为主的教学方式,具有它独特的优点,如提高了教学信息的输入量和速度,增加了课堂教学趣味性和形象性。但如果不能正确地利用多媒体,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是很有限的,甚至不及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效的利用多媒体,首先要求有制作精良的课件。制作课件有两个基本的要求:
第一,简练而不简单。由于多媒体课件本身的特点,每一页课件所能容载的文字数目是很有限的,没有重点地将所有的信息都反映在课件上,需要占据多页课件。在播放时,这些课件又只能单屏展示,这样就造成学生无法对一个知识点形成完整连续的印象,最终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和吸收出现障碍。因而在制作课件时,应当跳出板书授课的模式,将重要的知识点提炼出来,集中展示在课件上。制作简练的课件不意味着在讲解的时也采取简化的方式对待,相反,多媒体课件承载的信息量较大,而课件能反映出来的内容又相对简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能够用无形去丰富有形,过简过快的讲解,学生应接不暇,难以理解消化,容易导致学生的产生厌学心态。尤其是对于难点和需要推演的知识点,教师应当配合其它的教学手段来集中讲解。
第二,生动而非华而不实。多媒体课件可以容纳各种形式的信息,如图片、视频、动画以及音频等。这些类型的信息形式丰富多彩,它们的直观生动性是文字信息不可比及的,是文字信息的有效补充。灵活贴切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这一特性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如果谬误地理解了这一点,在课件里加入了过多的图像和动画等,反而会带来视觉的疲惫,影响主题,最终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副作用。
第三,新兴的产品和技术与多媒体联合使用是完善多媒体教学的重要途径。如RF无线遥控鼠标采用无线电子射频技术,鼠标不必对准接收器,不受遮挡物影响,光标移动更为精确,移动距离较大,能够将束缚在PC机旁的教师解放出来,使教学工作不被幻灯片的播放任务所局限。无线屏幕笔和电子手写屏都能改善多媒体课件无法即时注解的状况,实现板书和PPT课件的有机结合。
2.网络外延教学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将有限时间内的教学作用拓展为延续的无限的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想要达到的最优状态。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和作用,使我们关注到这一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那么如何让互联网真正有效地成为课堂教学的外延呢。第一,教师应引导规范学生利用互联网。互联网资源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学习文本、视频、习题以及各种参考资料,这能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得到极大的丰富。但是,教师不能因此而理解为,自己的工作量减轻了,简单地把学生推向互联网。教师应能够提前对相关的网络信息进行梳理,推荐给学生值得关注的信息源,例如,课程链接,文献数据库,专业论坛等,使互联网成为延展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储备资源。第二,教师应使网络发挥协同作用。我国长久以来的教育习惯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这就使得我国的高校在校生,即使进入了高等院校,依然习惯于像在中学时一样,默然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即使教师努力组织课堂问答,进行课堂互动,也往往收效甚微,学生更习惯性地选择沉默和倾听。如何能够实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有效交流,互联网的利用在很多实例中都显示出它无与伦比的优势。各种现代化的交流平台,E-mail,微博,微信以及QQ都是学生熟悉而又乐于使用的工具。学生既喜欢这些新鲜的交流方式,同时能够在有充足的思考空间的条件下,即时地和老师做一对一的有效交流。在这些平台上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老师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以形成有效的讨论。将这些平台利用起来,有限的课堂教学环节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会起到使人振奋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把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良剂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的重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语言不仅仅包括教师的口头语言,还包含着教师的肢体语言。成功地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最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语言――教师的口头语言。教师的口头语言应该是准确的、规范的,并且是生动的。首先,教师的语言应当是准确的。“准确”主要是指教师口述的内容应当是与客观知识相符的。这就要求课前教师要准确理解教参和教材的内容,课上教师要准确转述相关的理论知识,杜绝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其次,教师的语言应当是规范的。“规范”主要是指教师应当使用现代标准汉语为课堂教学语言,注重发音、遣词以及组句时的规范性。在一些高校的学生调研工作中,就有学生反映,教师上课以方言版普通话授课,其它地域来源的学生常常会由于语言障碍增加额外的学习障碍。最后,教师使用的口头语言应当是生动的。教师在使用口头语言时,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课件材料的转述。它应该是书面材料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记忆书面语言的基础上,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将其转化升级为真正的课堂口头语言。沉闷的照本宣科的语言,破坏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也无法凝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即使课堂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枯燥的语言已经切断了讲述着和收听者联系的通道,最终这些知识将会像一潭死水一样,完全无法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流动。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的口头语言,还有一种不可替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教学肢体语言。教学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手势、眼神接触、身体接近、教学姿态等多个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借助肢体语言补充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授的内容,还具有引起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加深印象,增强师生互动和沟通的多重作用。温和的表情能促进学生打开心扉;恰当的手势能控制学生的学习节奏和注意力;亲切凝聚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受到尊重;身体的接近,能使学生更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得体的教态,能够帮助控制教学的进程。因此,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师准确、规范、生动地运用教学语言,同时将有效的肢体语言的应用贯穿始终。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如何获得最优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抓住核心的问题,找到核心问题有效的控制手段,对于取得最后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总结理论及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我们认为“合理的课堂设计”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而“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把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良剂。综合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最终才能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的成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1198.html上一篇:高校田径教学与学生健康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