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所谓创新型人才,指的是具备创新性,即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特点的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对于这种人才的培养,必须得到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教学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而高校又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主要环节,因此其教学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而教学管理又是对教学产生不可替代作用的因素,它关系到高校教学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发挥其创造性,进而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当然,僵化的教学管理体制将不利于这一教学任务的实现。因此,开发引导学生的潜能,为社会培育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势必要对现有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管理理念落后。很多高校设有学生会和其他社团等群体,以便从各方面给与学生一定层次上自主管理的权力。但这些往往只涉及业余生活和娱乐等方面的内容,对实际教育和学习交流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且学生对于教学过程进和手段方式等方面的参与性和管理性,也远远低于创新发展的要求。这种集成式管理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独立发展的个性,教师主导教学的观念在当今时代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二)教学评价制度不健全。教学评价,指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率进行量化式测评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期测验和百分制方式来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对其学习效果进行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的疏忽和对其智力发展的侧重,同时也是导致应试性学习产生的根源。这种评价方式明显不利于学生的意志、兴趣、情绪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学分制没有落实到位。由教师根据教材设定的教学计划很难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进行考虑,按部就班的教学过程也不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空间去发展个性,这就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思维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得不到锻炼。此外,高校学生在进行选修课填报时,也常常会将学分和课业难易度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而忽略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导致学分制没有真正落实,实现其创设的初衷。
(四)高校教学管理缺乏创新氛围的营造。想要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创设足够的环境来引导学生展开思想交流和学术探讨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畅所欲言和思想开放的环境中,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创造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因此,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辩论和思想碰撞的场合,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但目前,许多高校还是重认同轻创造,重服从轻自主,甚至在教学管理上沿用高中式的军事化管理,这种规范化和封闭式的管理制度,不仅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优化对策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首先,要改革现有的教育制度,提高教育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和全面性。具体来讲,就是在组织教学时对教学目标和不同类型、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其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在设置教学过程时,本着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发展的目的,对教学资源进行最优化选择和充分利用;在各环节的实施上,将现代教学管理新观念融入其中,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人文精神,提高学习意识和教学效率。其次,要促进教学管理模式的转变,使传统的封闭式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全面开放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成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从注重认知学习转向注重方法的掌握。通过这些转变,促使学校进一步发展,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得到开发和强化,为社会教育出更多有素养、基础知识完备、专业技能扎实、适应能力和应变性良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完善教学评价制度,落实发展性目标。想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就必须深入实践展开探索,为评价制度的完善和教育目标的落实,营造有利环境。除此之外,还应健全教育教学机制以便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对此,高校教学管理者应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整体把握,这有利于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有效发挥其资源优势,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出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和校园环境。
(三)落实学分制教学管理。在高校落实学分制教学管理措施,应当注重学科课程管理。具体来讲,首先,以学科“平台课程”为基础,规划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体现学科基础知识的覆盖面、专业课程的综合性以及研究特色,并通过课程大纲对课程内容与体系进行优化。其次,丰富课程资源,增大学生选课的灵活性,强调必修学分而不是必修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专业、兴趣自由选课,为自己定做“个人学习计划”。再次,实现课程整合与重组,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实现宽口径培养。增强不同学科的交叉,理工科专业加强人文素质课程,文科专业增加自然科学方面的学分要求。
(四)营造学习交流氛围,激发创新意识。想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氛围和交流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创新意识,首先,应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教学的编辑和组织工作,及时更新各个科目的教材内容并将修订完善新教材额工作与学校关键岗位的安排组织在时间上同步进行,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所授教材进行更新和对该课程体系进行编排的积极性。其次,全面整合规划,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在实践体系的设置上,将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军事训练、劳动锻炼、第二课堂活动等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设计,全方面、多层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锤炼。再次,进一步完善教学信息化平台,为教学管理提供高效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工具,及时、准确、全面地分析各种教学信息,满足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对信息的需求。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所提出的要求。假如各大高校对这一要求以及各自在教学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就会导致所输出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以及教育资源的浪费,进而不利于自身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这不仅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进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高校有关部门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在完成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也完善自身的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1234.html上一篇:浅析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现途径
下一篇: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