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正处在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战略转型期,提高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研特抽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十所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院校,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调查。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中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提供有益借鉴。
一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和生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前景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高校近年连续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至15%,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台阶。研究生教育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预计2015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将增长30%以上。这不仅关系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保障。如能适时加以把握,将能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基础科学研究两个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因此,把培养研究生工作的重心从追求数量转移到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上,是研究生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识。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应重新理顺思路、找准发展道路、采取相应举措、切实解决问题,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 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
1.研究生自身发展
1999年后,中国研究生规模逐年扩大,但调研高校普遍反映研究生生源质量有逐年下降趋势,部分高校存在着博士生生源不如硕士生生源、硕士生生源不如本科生生源的情况。而且中国目前研究生招生录取标准较为单一,考核内容多为对某一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而非是对某一学科形成结构性体系的认知,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忽略学术科研能力。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研究生作为科研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在这一系统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研究生的学制中,研究生第一年多为理论教学,第二年的实践课程多由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外出实习、实践,导师指导实践的环节相对较少,所以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调研学校中发现,部分研究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后,为急于毕业、就业,过早进入毕业论文阶段,从而忽视了对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导致缺乏专业理论修养,进而在科学研究方面难以表现出发展的后劲。
2.研究生管理方法
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在某些方面较之发达国家依然相对落后,其中部分体现在对研究生的管理上。发达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实行严格的竞争和淘汰机制,较低的毕业率和来自于社会各界的压力使国外研究生拥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而中国研究生培养计划和目标相较发达国家仍过于宽松,对研究生的要求只是局限于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更谈不上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了。这是中国研究生管理方法中亟须改进之处。
另外,中国研究生培养中刚性的管理制度多,而缺乏柔性的质量文化。通过对高校的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虽然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忧患意识,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认识不清,把全国硕博论文数量、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等作为质量的全部,热衷于昙花一现的项目、工程。同时,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依然受到研究生培养单位科研条件的限制,如科研经费不足、设备缺失、学术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硬性条件的影响。
3.研究生导师引导
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中理应起到核心作用,而在中国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导师核心作用的发挥并非十分理想。这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原因。
从对高校调研中发现,各高校特别是“985工程”高校,研究生导师已大多改评为聘,导师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岗位。目前,研究生导师的数量较少,因此经常出现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学生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导师对每一个能力不同、个性不同的学生便减少了有针对性的引导。然而,研究生作为高学历层次的群体对社会交往和精神生活有更高的需求,他们内心渴望受到关注和个体关怀。而且由于个体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求学动机的不同,他们需要有针对性地业务指导和思想引导。
此外,研究生导师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自然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导师教书和指导学生只是一方面,他们还会在某些重要科研机构任职或从事课题研究等。导师精力的分散也会妨碍其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引导。
4.研究生考核评估
目前,中国研究生第一年多为理论学习,第二年的实践课程多由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外出实践实习,但其中导师指导实践的环节相对较少。而许多的质量性成果多是在不断进行的实践中才会产生,这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均衡的外部因素。
另外,当前中国高校普遍未能建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系统,考核评估结果也未能很好地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有关的各个环节如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好衔接。在质量培养方面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还有差距,同时不能及时对存在的差距与问题给予关注和解决。
三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1.实施创新计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涉及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和资助制度等诸多方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到2015年,中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达到总招生数的50%,各高校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学位研究生的要求,从招生、师资、课程、毕业要求等各个环节,切实做好研究生的分类培养。 研究生是继本科教育后更高的学历层次,对知识和能力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中国,课程教学依然是保障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环节。实行研究生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
在调查访谈中发现,高校在经过几年的实践后,积累了经验,发现了问题。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围绕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理应不断完善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资助体制,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范围和力度,以吸引优秀研究生生源,进而增强研究生投入科研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转变学生教育管理思想,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在调研中发现教育管理者也是影响研究生质量培养的因素之一。作为教育管理者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管理对象受到来自社会、家庭、朋友、师长等因素的影响,在其各个方面都已呈现多元化,用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只有身心健康、思维敏捷、综合素质突出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研究生管理人员也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主动去调整自己的工作。(1)通过自身与时俱进的学习与积累,不断提高管理艺术,实现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双重目标。尤其是在基层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积极改进管理方法,力求达到及时、高效的标准。(2)充分利用党团支部活动、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各类集体竞赛活动等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缓解他们的心理困难、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开创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新面貌。
3.赋予导师更多学术权力,提升导师队伍整体质量
毋庸置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中起着非常直接的作用。笔者结合调研分析提出两点建议:(1)各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就业方面应赋予导师更多权力,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使导师肩负起研究生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完善导师队伍的考核监督机制,形成分类管理、动态调控的导师队伍发展态势以及定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另一个因素是在现行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科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几乎是两条无关的平行线。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1)与时俱进。导师要力使教学内容紧随学科的最新成果,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研究生把最新科研成果和课堂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2)力求创新。导师应和研究生一起主动地去探索寻找能促使教学和科研同步的新办法、新思路,进而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健全教学和科研的互动机制。(3)落实需要。传统的教学研究方法不适应目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导师应加强与学生交流与沟通,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研究生的实际需要,进而使研究生能更积极的潜心做研究。
4.完善质量评估体系,提高管理质量效率
结合研究生教育的周期和显效期均较长的特点,所以高校应坚持目标性管理和过程性管理同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多元培养体系。这样可使学校进一步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及时加以完善和改进。此外,各大高校还应积极响应社会组织的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以增强外部监督效果和效力。
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导致中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均衡的因素之一是中国学生自高中时期形成的文理分科状态的课程设置。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同等重要,而在目前中国文理分科的推行下,理科生缺乏人文素养,文科生又缺乏数理思维,最终导致没有形成从多学科领域发现、思考、研究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笔者建议两点:(1)对研究生教育的资源配置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有重点地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2)对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未来需求做出符合实际的预测和宏观的规划,进而使研究生教育在规模、效益和质量培养的统一中实现追求卓越的目标。
四 结束语
通过这次高校集中调查研究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去培养研究生和培养成什么样的研究生。实现这一目标无疑是一个长期且又烦琐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做到内外兼备、协同发展,而且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从长远看,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是培养高素质研究生人才,更是建设科技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步。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1272.html下一篇:对改进高校安全保卫宣传工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