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步入正轨,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逐年提升。但是由于地理区域的差异,家庭经济水平的差异,学生性别、性格、兴趣的差异等许多因素,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大一上学期开设。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以及上机练习和期末考试中,表现出来了参差不齐的水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进行全面调研,采用“分组教学”的教学方法,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探讨、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分组教学的意义
我们说的分组教学是基于传统的合堂大班教学模式下的分组教学。分组可以依据很多的因素,可以依据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搭配分组,也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分组,还可以依据寝室分组。无论如何分组,应当使学生认识到:小组内部是协作关系,一荣俱荣;小组之间是竞争关系。
分组教学的意义在于:
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授课都是采用传统的合堂形式,同时听课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展开学习,可以快速有效地掌握个人情况,相对减少教师授课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小组中的成员都要参与到明确的具体作业和任务中,成员之间必须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为了提高自己小组的竞争力,也会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三是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促使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高度膨胀。竞争可以分层次性的,首先是小组合作的作品进行展示;其次是组长之间的比赛。组长是本小组中计算机水平最高的,除了团结协作的作品以外,可以进一步的临时加赛,即组长之间的比赛。目的是为了检验各个组长现有的计算机水平,又可以激发各个组长在现有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的学习热情。
四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其含义就是告诉我们要集多人的智慧于一体,集思广益。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分享别人的观点,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观点能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协作学习能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人际关系。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会使学生有很强烈的成就感,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打消厌学情绪。
总之,分组教学是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一举多得。
二、分组教学的实施
1.如何分组
如何分组,是分组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开学初期,我们会对新生进行一次摸底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最重要的是摸清楚哪些学生的信息化程度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另外,还有一些来自偏远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他们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这两类学生都是我们在分组时应该特别关注的,分组的时候会将他们分散开来,互相搭配。采取教师指定和学生自愿相结合的方法分组。按照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经验,我们将小组人数定在4~6人。分组完成以后,让学生自主选出组长和副组长。一般情况下,组长都是计算机应用水平比较高的学生。
2.实验任务的确定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比例是2∶1。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理论教学环节依然以教师教授为主。分组教学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环节:在相应的实验环节中,将学生在机房的机位固定下来,让小组成员坐在一起,方便在实践的过程中随时讨论。其次,将少部分理论教学环节作为翻转课堂来进行学生分组教学的成果演示和经验分享。
我们布置实验任务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个人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综合性实验;一类是以培养小组成员之间协作能力为目的的实验。第一类实验要求学生单独提交,第二类实验要求按小组提交。这就是分组教学的特色。布置实验任务时,由小组长来接收任务,然后召集自己的小组成员开会,讨论题目的要求、实施方案,制订计划,最后由小组长根据开会的讨论结果分配各成员的任务,并做出一份详细的任务书。每个小组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由小组长提交,提交的内容包括任务完成情况和任务书。任务书由任务计划书、小组日志和结果分析组成。小组日志即详细的记录小组各成员每次讨论的时间、地点、目的、实施方案以及最后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任务书更重要一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次任务完成以后,我们都会将各组的作品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每个小组成员为了自己小团队的荣誉必定会全心全意投入到任务中。
小组之间会有比较和竞争,教师只是客观评价各个作品的优缺点,而真正打分的是每个同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数公布以后,可以根据情况追加比赛,即组长之间的临时比赛。由老师当场出题,组长当场解答,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3.追踪任务,教师辅导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教师应该全程追踪任务完成情况,认真追踪小组活动动态,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小组讨论、观察上机情况、共同讨论难点、查阅小组日志等方式来完成任务的追踪。在追踪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对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遇到的困难,要及时提供咨询和教授知识,并且要适时地纠正学生活动的偏差。
4.考核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的实际应用、动手操作的能力上。因此,应建立起实践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结合起来的考核模式。考试方式为笔试+机试,笔试用于评估理论水平,机试用于评估实际操作能力。从本学期开始,我校引用了更为先进更加符合考试要求的新系统。学生们平时可以利用新系统练习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这个新系统有数量巨大的试题库,学生们可以将理论水平测试和实际操作测试结合起来,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平时练习的时候又要找纸质的练习题,又要上机练习操作题。本学期结束,期末考试的时间,就关闭系统的练习版面,开启考试版面,这样的好处就是,学生不会因为对考试系统的陌生而影响正常水平发挥。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取大班内分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更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所提出的想法已经在本人所任教的班级课程中进行实验,教学效果比之以往有较高的提高,更加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主要是实验任务的制定和分配问题,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学生有能力完成,又要考虑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任务。针对这个问题,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完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1288.html下一篇:对未来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