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合唱指挥课程是音乐学院和师范类学院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以合唱与指挥的理论与实践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使其即是合唱的参与者,又是合唱团的指挥,通过双重身份来理解、演绎及表现作品。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排练实践能力以及教学能力。
合唱指挥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导致学生排练能力不足,以至于毕业后不能独立完成合唱团的排练任务。而高校毕业生大部分是从事中小学教育,毕业生的合唱指挥能力必然影响着中小学生们对合唱的认识,更直接影响到以后所在学校的合唱水平。因此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大学课堂提高学生的指挥实践能力成为笔者经常思考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几方面的思考。
一、加强声音概念的训练
高校合唱指挥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开始,此时学生对声音的概念还处于一个模糊和摸索的阶段。其特征是歌唱状态不够稳定,对声音的掌控能力较弱,声乐技巧不完善。这就使得学生对声音的判断能力不强,或者即使具有判断音色好坏的能力,也缺乏解决的办法。合唱是声音的艺术,虽然目前各地合唱开展的十分普遍,但依然有许多学生在进校前没有接触过合唱,没有参加过合唱团,没有进行过合唱训练,对合唱的声音质量没有概念,如何将个人独唱的声音与合唱团所要求的音色相统一,是首先要让学生们明白和解决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判断声音的好坏以及如何使各种不同音色融合在一起的解决办法。笔者在各种类型合唱团担任过指挥,发现合唱团在声音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气息、歌唱位置以及我们常说的“大白嗓子”。
在合唱课的练声部分,就要告诉学生如何解决气息的方法。第一步,利用“闻花香”感受气息在横膈膜的沉淀;通过微闭嘴唇,从齿间慢慢发出“嘶”的声音,感受气息在横膈膜的保持;想象自己是一个大气球或者是汽车轮胎,正通过嘴巴这个小出气口,慢慢的把气息有控制的吐出。很多合唱团员不知道怎么将气息用到歌唱中,那么进入第二步,将气息与口腔的歌唱状态相结合。简单说来,歌唱的口腔状态就是打哈欠的口腔状态,让学生大大的打个哈欠,感受软腭上提的状态,通过哼鸣或“呜”的练声曲来保持状态、巩固位置。笔者通过实践发现,通过“弹嘴唇”唱音阶的方式,对气息与歌唱位置的结合有很好的帮助。很多业余合唱团包括中小学的童声合唱团的成员,没有接触过声乐训练,那么“大白嗓子”是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三步,弱唱。所谓“大白嗓子”一般都是没有经过训练,认为声音越大越好,所以只要唱歌就拼命喊,弱唱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时刻强调不要和其他团员比音量,关注自己的气息、关注自己的歌唱状态、唱出自己最好听的音色,并用耳朵去聆听去判断。如果指挥具有较强的声乐能力,通过自身的示范,能让队员很直观的感受到两者的不同。
人的身体机能具有记忆功能,歌唱的机能也不例外,因此只有保持正确、良好的歌唱姿势,使得各个器官产生记忆,形成习惯,才能有稳定、良好的歌唱状态。
二、通过合唱欣赏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合唱感觉
合唱既是一门视觉艺术,也是一门听觉艺术。良好的听觉感受需要聆听大量的音乐作品才能慢慢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唱感觉,合唱欣赏必不可少。合唱事业发展迅速,演唱形式、演唱风格及演唱内容丰富多彩,局限在课本的曲目以及课堂中演唱的曲目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教师有选择地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听取大量国内外、近现代的优秀作品。
高校毕业的学生除了担任学校进行合唱排练的任务,还肩负着普及合唱知识、推动中小学合唱事业发展的责任。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大量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及不同演唱类型的作品。除传统经典的合唱作品如国内的《海韵》《黄河大合唱》《雨后彩虹》《叫我如何不想你》等;国外的《茨冈》《村民合唱》《哈利路亚》《钟声》等,还应该提供以下一些不同风格种类的合唱作品。
一是流行曲改编的合唱作品。如《菊花台》《橄榄树》《月亮代表我的心》《军港之夜》等。二是电影或电视中的优秀合唱作品。如美国影片《夺标》主题曲《我的道路》、日本动漫片《千与千寻》主题歌《与君同在》等。三是音乐剧中的优秀合唱作品。如音乐剧《猫》中的合唱曲目《回忆》、音乐剧《歌剧魅影》中的合唱曲目《夜的音乐》、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合唱曲目《孤独的牧羊人》等。四是国内外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如俄罗斯民歌改编合唱《辽阔无边的大草原》、挪威民歌改编合唱《在我们父母之邦》、英国民歌改编合唱《小斑鸠》、葡萄牙民歌改编合唱《边境之歌》等。
目前,全国各地以及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合唱比赛合唱交流层出不穷,比如各地举办的各类型合唱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学校或老师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在现场直观感受合唱的氛围,进而感受合唱带来的听觉享受。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赏析,了解合唱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学生听辨能力,加强对合唱声音质量的认识;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合唱排练、合唱指挥的兴趣。
三、加强自主排练能力
合唱指挥课程不仅是要提高学生们对合唱的认识,加强合唱修养的提升,学会简单的指挥法,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组建合唱团、如何选曲、如何训练合唱团以及在训练过程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使学生具有分析处理作品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排练能力。这些能力除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良好的指挥手法、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还包括。 1.调整声音的能力。合唱,以唱为主。如何要求合唱队员众人一口,如何引导合唱队员了解正确的演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指挥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能力。人的歌唱系统包括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发声器官等。在我们进行歌唱运动时,各个器官共同参与,然而这一运动过程很难直观体会,在面对没有接受过声乐训练的业余合唱团时,怎样让团员体会声带闭合、体会软腭上提,需要指挥运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提示,使团员主动、正确地调整演唱位置,从而达到作品所需要的声音要求。
2.分析、处理作品的能力。这属于合唱指挥的案头工作之一,在熟悉总谱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再创作。这一能力包括:了解作品风格、掌握时代背景。明确主题,了解作品歌词表达的思想内容。分析作品结构、调式调性等,准确把握段落层次。分清声部主次、旋律织体、和声走向。安排作品强弱对比、统一咬字吐字。设计指挥图式。了解伴奏织体,明确伴奏与合唱之间的关系。
3.根据不同对象组成的合唱团,采用不同训练方法的能力。指挥是合唱团的灵魂,如何营造良好的排练氛围、调动合唱队员演唱积极性、培养团员对合唱的兴趣爱好、提高合唱团演绎作品的能力都是指挥必须思考的。在面对不同的团队时,指挥应根据该团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采用适合的方式进行训练。比如老年合唱团,它作为合唱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具有团员年纪较大,嗓音条件与记忆能力偏弱,声音质量不稳定,学得慢忘得快等特点。那么在排练过程中,指挥就要耐心地反复强调声音的状态,强调作品的处理,并且要照顾老年人的身体情况合理安排时间。而面对童声合唱团,结合小朋友们好动的特点,在训练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孩子们的肢体动作、身体语言,边唱边跳、边玩边学,则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排练的效率。
目前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学唱完一首歌曲后,只是根据教师的指挥处理安排,模仿老师的手法,对班级成员进行指挥。只有少部分同学能主动思考如何设计指挥手法,如何处理作品,并通过不同的指挥动作将作品演绎的更加贴近作曲家的意图。因此笔者认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大概在课程设置的第三个学期开始,在学生了解合唱的基本知识、基本掌握指挥法后学会放手,将课堂主动权适时的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让组员选出各组的指挥,共同选曲、排练,发现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排练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经验。在课程结束时,可以用一场音乐会的形式,检验学生们的劳动成果。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们的排练能力,另一方面也会不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研究的能力。
四、加强社会实践
学生毕业后必将站上讲台,走入社会,将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融入社会需求,完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角色转换。高校教师除了教授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在课堂、学校乃至社会上的有利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学有所用,提前感受着角色变化,帮助学生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缩小从课堂走向社会实践的距离。
1.利用班级力量。由班级成员组成合唱队或分组,让同学轮流进行排练,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歌曲进行演绎,在教师引导下共同找出问题并解决排练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2.利用学校力量。可在学校开展合唱比赛,安排指挥专业学生分组对各个学院进行排练,从选曲、练声及处理都由学生们独立完成,教师不定期去排练场所巡视,协调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3.利用社会力量。现今合唱发展如火如荼,除各大高校不断增设合唱指挥课程外,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及社区的合唱训练也开展地丰富多彩。此时的排练对象与学生又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与当地的街道办联系,为社区组建合唱团;与周边学校联系,为学校进行合唱训练。一方面促进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将合唱事业推向基层,促进合唱的发展;一方面加强合唱指挥课上教与学的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以及面对不同的合唱群体所需的心理承受能力。
合唱指挥课程教学需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让社会实践与教学相互结合、互相作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舞台经验,提高学生的合唱指挥能力,而且需要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掌握合唱发展的动态,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进一步促进合唱事业发展壮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1411.html上一篇:目前民办高校学生思想特点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