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比较多的,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教育系统发展和设置的不完善以及用人单位不守旧的用人制度。
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不愿放弃大城市的生活
现代的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首选都是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很少有人愿意留在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反应。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心理选择,大城市相对来说,经济发展比较迅速,无论是文化还是教育,整体消费水平都高出偏远地区,对于人才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这也迎合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想法,挑战越高,能力发展越快,但是结合近些年的大学生就业比例,能在大城市发展很好的大学生只是少数,大多数的大学生和众多的打工者、进城务工人员一样,每天忙碌的劳动,获得微薄的薪资,与自己当初进入社会所立的宏图大志背道而驰,愈行愈远。但是高校的经历让大学生不愿意去偏远的地区发展,在大城市里摸爬滚打已经成了一代大学生的人生方向,就是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每年毕业季的时候,一大波一大波的毕业生涌入中国的大城市,比如上海、北京、西安等,大学生的涌入也造成了社会人才资源的分布不均衡。
2.求职期望过高
高校的大学生一般都是本科的文凭,甚至是硕士博士的文凭,学生时代的优越感让高校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形成的“眼高手低”的现象,就是整天想着高薪的工资,轻松的工作,而稍微工资达不到自己的理想水平,就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从心里觉得自己要找一份能和自己的专业水平匹配的工作,即使身边有适合自己的轻松工作,但是薪资水平没有达到要求,宁愿没有工作,也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觉得比较简单的工作是对自己专业和文凭的降低。现在的高校大学生都是在学校里长大的,没有很好地社会适应能力,造成在初涉社会找工作时经常抱怨这个工作太累,那个工作给的工资太低,而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在找工作中有什么问题,如果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那为什么就没有一个适应自己的工作。尤其是对重点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除了规模大名气大的公司或者企业之外,其他小型的个体私人企业根本没有一点吸引能力,更有甚者,觉得自己毕业于211、985这样的名校,非世界500强的企业不进,造成一大批高校大学生失业者。
3.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
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这是每个刚毕业高校大学生普遍的现象。在从学校进入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不能一下子转变和适应过来,造成的结果是在遇到一点挫折时,就会气馁,就会产生退缩的心理,这是大学生还没有从学生的稚嫩中脱离出来。在学校的生活,遇到困难,可以找同学帮忙,可以找老师帮忙,即使考试不及格,也会有补考来弥补,但是在社会中不一样,遇到困难只能自己迎头赶上,没有人帮助你,每当这个时候,大学生就会产生崩溃的心理,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一点长处,不能承受社会上遇到的压力和挫折。比如在工作当中,如果遇到比较严厉的主管或者上司,一直是被批评的对象,这样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离职的想法,即使是在这个岗位上干得时间不长,也难以忍受上司的批评和职责,并且没有深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4.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障碍
近几年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90后以独生子女居多,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家里最多也就是两个孩子,每当大学还没有毕业之前,来自父母亲戚的就业关注就成了心理负担。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求职本来就是一件需要磨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很大,害怕自己找不着适合的工作,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足等等,这个时候,父母的询问便会让大学生的压力倍增,来自父母的期许有时比工作上的压力还大。每年到同学聚会的时候就是比工作的时候,看看大学时同样的环境下学习的同学,现在都过得怎么样,更是一个比拼工作的舞台,这样来自于自身、父母和同学的压力让本来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的高校大学生形成了心理障碍,害怕见到同学和父母,也对自己的将来产生怀疑,不知道自己未来该干什么,该向什么方向前进。
二、高校教育系统的不完善
1.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符
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高校大学生在毕业找工作过程中,发现自己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和自己的工作没有一点关系,这是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的人才需求错位引起的,高校的专业教育并没有培养出来社会上需要的人才,这样很多大学生在社会的工作中再次学习,浪费了自己四年的大学时间,国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浪费了,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之路上的困难重重。如果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依照社会人才需要的方向培养大学生的能力,那么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就会很少见了。
2.对毕业生缺乏完善的就业指导
在每一年大学生涯最后一年的时候都会有“专业实习”,就是将自己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但是大学三年的时间过去了,所谓的专业实习也就是一次小的实践能力培养,对于大学生即将应对的就业没有整体的把握与指导,只是简单地对四年的理论知识做以总结和实践。这样的安排总的来说时间太晚了,对于就业的指导在进入大学的开始就应该让所有的大学生明白,知道自己大学四年要学习的是什么,学习的理论在自己将来的工作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努力学习理论课程,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就业打好基础,不然在最后一年进行就业指导就显得比较急促,没有专业和全面的准备。而且对于最后阶段的学习经常会因为就业和毕业而干扰,这是十分不正确的。很多大学生觉得自己还没有学多少的理论,然后老师大概讲一下毕业找工作的注意事项就毕业了,还没有从一个大学生过渡到社会工作者,就已经离开校园,面临就业,这时候很多的大学生就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就算是找工作也没有目标。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1.转变观念和调整心态
高校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心态,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端正心态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在找工作之前告诉自己,自己是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虽然学历高,但是工作经验不足,对工资没有太大的要求,只要能积累经验,告诉自己,无论什么工作都要从基础做起,不怕苦不怕累。二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面对比自己工龄长的前辈,多多向他们学习,无论他们的学历跟自己一样还是比自己低,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而且面对上司和主管的批评,告诉自己这是进补的好机会,要深刻反省自己的过错,正确改正自己的不足,实现自己专业能力的突破和发展。三是在平时的生活中,面对自己不能胜任的工作时,可以借助别人的帮助完成,而且生活中要尽量与别人多交流,可以把自己介绍给别人,增加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逐步扩大自己的人脉圈子。
2.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高校的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如何将自己介绍给别人或者用人单位是很多大学生迷茫的地方,只有将自己的优势展现给别人,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青睐,从而获得就业机会,否则连自己都没有介绍出去,如何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将自己介绍出去就是“推销自己”,要将自己的优势和能带来的利益展现在别人面前,并且有自己独到的介绍方式,能让别人记住;在工作中不要再看自己以前在学校获得荣誉和胜利,工作能力的提高和别人对你的肯定就是你在工作中最好的奖励,永远不要总是看着自己的影子,而是朝着未来的方向而奋斗。
3.政府的举措
政府的主要举措就是深化教育制度改革,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就业压力的严峻挑战,只有政府对相关的教育制度,就业政策做出改革,同时结合相关的人场要求,提供给社会更多的就业条件和环境,就一定能缓解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比如说政府可以针对相关教育方针做出改变,对大学教育的专业性和专科性做出严格的要求,对于综合性的大学进行高层次的筛选,取缔不符合专业标准的大学专业,并且针对专业性的大学进行有管理的分类,可以将学术型和专科型大学进行分类,让各类大学以自己的专业特长去深入发展,培养此类专业的专门精英人才,以此来应对求职时的不专业问题。比如说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合作,在学生学习阶段,利用寒暑假和周末在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适应,以此应对求职时的不适应。这些举措都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响应,只有政府从宏观层面对就业进行政策指导,市场才能进行微观调控,改变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
4.用人单位的思想革新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理念,但大多数企业都是用人的时候追求经验丰富,这样对于初涉社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是没有一点机会的。高校大学生的经验的确是没有社会上的工作者丰富,但是高校大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刚刚进入社会,没有太多的心机,做事也比较认真负责,这却是社会工作者所没有的。所以要改变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和思想,可以利用报纸、新闻采访等等媒介宣传高校大学生的竞争优势,以此来对高校大学是就业困难进行缓解。
结语: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同时也证明了,造成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多方面的因素,只有我们全社会整体合作,包括政府、高校、社会、大学生、用人单位全部合作起来,群策群力,才能真正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实现高校大学生顺利就业。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