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和高校组织发展力度的加大,大学生党员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党的新鲜血液不断补充,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发展呈现可喜的局面。但是,客观审视,虽然党员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党员质量却出现停滞甚至滑坡的局面。因为高校对党员入党后的培养教育和管理的缺失,存在方法单一,内容单调等短板,致使吸引力和归属感大大降低,一些党员入党后对自己的要求降低,理论学习自觉性和主动缺失,组织纪律和观念弱化,奉献精神和集体意识严重不足,入党前后表现大相径庭。这些表现都极大地损害了党员集体形象和整体感召力,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了普通同学对党员整体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所以,如何加强党员入党后的教育就成为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学生党员入党后教育管理的问题表现
1.高校普遍存在轻视学生入党后教育管理的问题。作为一种普遍现象,高校非常重视党员入党前的遴选、培养和发展,但是对学生党员入党后教育管理不够规范,关注不足,学生入党反而成了党员教育管理的分水岭。另外学校将教学、科研、学风、就业等工作放在首位,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教育管理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2.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力量薄弱。目前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基本由院系的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总支)副书记主抓,学生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很多学生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兼任,由于大部分辅导员工作阅历较短,缺乏党建工作岗位锻炼,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工作经验不足,外加终日忙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学生党建的精细化管理很难实现,党员入党后的教育管理亦被边缘化。
3.党员监管机制落实不力。虽然大部分高校对已发展党员的学习成绩和违纪违规行为都有设立监管和惩处性条款,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很难真正落地,使一些党员的言行作为跳出了制度的“笼子”。这种绥靖行为也弱化了监管条款的制度权威和原则震慑,出现令不行、难禁止的尴尬局面。
4.党员教育方式方法陈旧单一。目前高校的党员学习一般采取集中理论学习的形式,内容往往是党务文件和最新精神的传达和学习。由于理论学习相对空泛,缺乏理论系统解读和现实问题拷问,对学生党员吸引力和感召力严重不足。另外由于方式方法的陈旧单一,创新不足,导致一些学生党员对理论学习的敷衍和懈怠,甚而反感和排斥,这些都让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当前学生党员入党后教育管理的问题成因分析
1.高校大环境的惯性冲击。目前高校内涵建设的大环境一直把工作重心放于科研、教学、学风建设和就业工作等实务工作中来,学生党建特别是党员入党后的教育管理被虚化。学生党建甚而出现了唯材料唯档案论,学生党员发展只要做好材料创建整理和入档管理即可,对学生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并没有给予应有关注。这种“重发展、轻培养”的思维没有将党员教育管理贯彻到底,忽视了党员发展的实践环节的再考察和再培训。
2.社会功利意识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意识有一些功利色彩较为浓重。党务工作的效果好坏,更多依托于工作者的党务素养、责任意识和岗位良心。作为清贫坚守的党务工作,一些工作者受社会功利意识的影响思想波动调离了原有岗位,转投其他队伍,因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员流失。另外有些在岗人员也不能完全做到心无旁骛努力工作。这些党务工作队伍人员流失和思想波动都弱化了学生党建特别是党员入党后教育管理的工作实效。
3.新媒体平台的巨大挑战。新媒体的革新和普及,让我们的信息容量几何倍增,新媒体的信息海量性和便捷性极具吸引力,让学生群体几乎成为集体网民。上网冲浪和使用QQ、微信、易网等网络交流工具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和交互的主要来源和主要阵地。学生党建由于没有及时地预判新媒体平台的发展速度和巨大威力,没有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学生的信息需求和思想现状,因此,危机意识不强,跟进意识较弱。在利用新媒体拓展和巩固宣传阵地,创新教育管理形式,丰富更多教育载体方面努力不够。这造成新媒体平台的利用率和效果比较低,传统党建形式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党员入党后的教育管理效果也打了折扣。
4.规模膨胀后的数质矛盾。由于近些年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规模膨胀过快,党员发展数量激增。很多班级大学阶段有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学生都发展入党,这和过去优中选优、精中求精的党员发展状况有了很大差别。党员发展的大数量大规模让入党的光荣感和神圣感有所降低。不仅普通同学因入党容易而对入党的认同感不足,而且也降低了很多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加上一些党员原本入党动机并不端正,入党后甚至丧失了自我教育、主动学习、严于律己、敢为先锋的原动力,个别党员的思想觉悟和综合表现甚至不及普通同学。党员发展数量增加后的素质滑坡,也让党员入党后教育管理难度有增无减。
三、改进大学生入党后教育管理的应对举措
1.强化学生入党后教育管理在党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高度重视党员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工作,构建学校党委、院部党总支、党支部的三级管理机制,理顺不同层次教育管理的任务和目标,实施目标任务的层层分解,各司其职。设立学生党建专项经费,充分保障学生党建特别是党员入党后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活动内容的丰富,活动形式的拓展,活动区域的扩大,活动效果的深化”上下功夫。把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教育管理作为考核学院党总支工作开展的重要参考指标,将其纳入工作全局通盘考虑,并进行阶段工作总结,突出其在二级学院党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加强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和形式创新。为克服党建工作队伍人手不足的问题,除了依托专职党务工作队伍,可以从专业党员教师、退休党员教师、优秀校友党员、校外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中聘任培训老师,利用各自的资源和阅历优势开展辅导。在培训内容上,除了课堂教学的政策解读和理论讲解,注重增加结合国际时政、社会热点、民生诉求的专题报告和专题讨论,增强理论运用破解现实问题的能力培训。学习形式采用“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除了保证日常理论学习,还要依靠红色社团、最佳党日活动、主题党员活动开展学习,充分利用红色网站、党员微平台和微话题、红色电影展播等新媒体手段让学习内容更加生动、鲜活、实用,有效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召度。
3.发挥教育管理中的实践育人作用。党员入党后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理论层面的再学习和再培训,需要增加实践环节的教育培训实效。只有让党员在入党后将理论素养和理论知识实践化,学会用所学知识和理论素养破解现实问题,从实践中进行思考、检验和总结,做到理论抽象和现实具体的融合统一,才能实现培训效度。
学生党员入党后的实践活动可以按照校内校外进行不同设计。在校内要开展学习先锋、服务先锋、创新先锋等先锋岗的创建示范活动,鼓励广大学生党员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特殊专长,在严谨治学、志愿服务、创新实践等各个方面争做标兵,切实起到先锋力量的模范辐射作用,带动和感召普通同学共同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校外实践注重依托专业知识,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注重立足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实践活动和寒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顶岗实习和工程训练实践、日常的社区宣讲和公益服务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真知,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通过校内外实践活动增强理论践行、党性修养和奉献意识。
另外通过“党员结对帮扶”和“党员信息员”的形式加强学生党员的日常实践。党员同学要立足班级,首先对本班的特殊群体情况进行调研分类,建立特殊群体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引导和帮扶。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党员,要积极建立帮扶小组,与班级后进同学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学业困难同学提高学业;对经济困难的同学,要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同学诉求和心声,让这些同学感受到班级温暖和同学温情;对心理健康问题群体,要密切关注,积极疏导,化解心结,敞开心扉。另外要做好班级信息员工作,密切注意班内同学的思想动态,对影响班级安全稳定和团结的不稳定因素和突发事件要准确判断冷静应对,及时向辅导员老师反映,保持整个舆情反馈通道的绝对畅通,为事情的及时、准确处置提供建议,赢得时间。
4.健全党员入党后监管、考核、惩处和创先机制。对党员入党后的教育培训建立完整配套机制。通过社区宣传栏和校园网络进行党员信息的公开和示范,让学生党员信息和形象透明化和公开化,促使他们时时刻刻要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注重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
每学期对党员入党后的表现进行集中考核评估,从正式党员中选拔责任心强、公信力高的学生党员骨干组成的党务工作室,主要根据党员的理论学习笔记、学习成绩、助人记录和综合表现进行评估考核,将其作为年度党员评优的重要参考。针对其中违规违纪和考试不及格现象,按照党员管理教育规定严格执行,坚持从速从紧,杜绝姑息拖沓,维护制度权威,形成规矩震慑。
注重将党员先锋岗的创建评比日常化,通过先锋岗这一载体,让党员时刻注重自己的责任形象,并致力于在某一领域发挥专长、拼搏进取,力求佳绩,争创典型,不仅在党员内形成“比帮赶超,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还通过传递典型示范的正能量带动全体同学争创一流,努力为先。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1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