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STS理念下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生“软”专业“硬”技能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探索与研究

STS理念下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生“软”专业“硬”技能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探索与研究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今天我们进入的经济体系,不但是无法靠增加就业来拉动发展,而且是“减员”可以做更多的事。那些被技术武装起来的专业人士,开始发挥他们从未有过的能量,当然也开始挣得他们过去几倍的薪酬。这些人不是过去的低收入、低学历的“临时工”,他们是“超级兼职者”,拥有一流的学历、一流的工作经验。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去世前的几年就说过,我们必须彻底放弃对“工作”、“岗位”和“职业生涯”的陈旧的定义,大家必须接受“项目”或“任务”这样的理念来对待企业的运营管理。德鲁克认为,新的工作关系将会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组织模式、建立多种灵活的工作方式,从业务流程外包(BPO)、到战略合作联盟(Strategic Alliance)等。事实上,这类“超级兼职者”已经开始冲击我们今天的企业。企业家、企业管理者必须学会如何释放这类人员的能量。我们企业的无法被他人取代的核心东西是什么?如果“超级兼职者”不会取代这些核心东西,他们会如何不同地为企业增值?什么样的雇用和被雇用关系是最合适的?泛太平洋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中,在全世界范围搜集“核心专家层”、“签约专家队伍”,允许部份员工和经理人在家里办公,有的可以每周工作三天而不是五天,享受全职人员的福利。这些员工,既不是过去的“临时工”,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全职人员。然而,在利用今天便捷的通信技术(包括微信)、指尖的搜索和学习、开放的专家网络(比如LinkedIn),创造价值的过程比以往更高效、更有趣!但是目前的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程中突显出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技能培养不到位,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方面,亟待需要有一个素质培养的理念运用其中,因此,本研究把“STS”理念渗透到管理类本科生技能培养过程中,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动脑思考问题,真正学会知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贯彻我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人文教育、综合教育的目的。湖南工学院管理类专业结合学校提出办教学应用型大学的实际,在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学生就业”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目标,向应用型办学转型,构建了“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并重的专业课程体系,以突出“双师型”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为重点,构建了新型的管理类本科生“软”专业“硬”技能培养模式。

  一、“STS”理念的内涵

  STS 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三者的简称,它们之间彼此联系又相互影响。“STS”理念是詹姆斯?加拉格尔在1971年提出的以“科学、技术、社会”为主题导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创设学习情境,融人文教育于科学教育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教育,最终实现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人才。科学指导技术,技术服务社会,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再次不断创新和完善科学,同时科技又是一把双刃剑,科技最终受惠于社会,而高科技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就是 STS 教育。进行“STS”理念教育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动手写作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管理类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渗透STS理念是可行而且有意义的。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教改实施为推手,加强专业建设。项目实施以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为准绳,实行了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经济的基本要求。二是以能力为本位,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项目教学改革牢固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明确了经管类“软”专业“硬”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基本特征,提出了“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并实现了专业实训项目化、课程化、规范化目标。

  二、管理类本科生“四位一体”的项目化技能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

  社会实际上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为什么高校的管理专业毕业生却难以找到理想就业岗位?我们认为,根本的原因是社会需要的是懂技术、会管理的管理人才,而不少高校培养的是有经济管理知识,但却无行业管理经验和实际管理能力的人才。为此,湖南工学院管理类专业根据现代社会对管理类专业人才质量、规格的需求,全面系统地研究管理类专业人才应用性技能培养的模式和方法;改革管理类“软”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硬”技术体系;在管理类“软”专业人才培养中渗透“硬”技术以及建立“软”学科专业“硬”技术培养效果检测机制和方法;培养管理类“软”专业学生系统的完备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和能力。

  本项目的最大特色在于系统地思考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和会计学专业的“硬技术”体系的构成要素,继而提出了为实现这一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并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实证研究。我们为探索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进行了有益尝试,同时也为在其他“软”学科专业中推广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范本。一是形成一套有利于“软”学科专业“硬”技术培养的可行方案,包括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指导手册、技能体系和评价检测方法以及管理办法等。二是管理类“软”学科专业学生的“硬”技术得到很好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社会声誉明显好转。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有较大改善,教师专业理论和技能明显提高,建成了一批既有深厚理论素养,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管理类本科生“四位一体”的项目化技能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经济管理学科属于软科学,要培养有理论、有管理经验和能力的管理人才,就必须在“软” 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中渗透“硬”技术,必须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必须加大学生专业见习和实习力度。

  1.构建“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硬”技术体系。根据社会对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和会计学三个专业的人才质量、规格和技能要求,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硬”技术体系。

  2.在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渗透“硬”技术。(1)引入“外脑”,建立由行政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为“软”学科专业“硬”技术培养搭建良好平台。(2)修订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硬”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比重。(3)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完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硬”技术培养。(4)加大专业实践(实验)教学力度。在实践(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训练科目、实践(实验)指导等方面,围绕培养学生“硬”技术进行改革和调整。(5)课内外积极开展“硬”技术培训和学生课余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硬”技术。

  3.建立校内外师生和用人单位“多位一体”的“软”学科专业“硬”技术培养效果检测机制和方法。(1)建立专业“硬”技术能力检测体系,组织开展职业资格考试、专业技能水平达标检测。(2)在校内外对师生和用人单位广泛开展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和会计学专业学生“硬”技术培养结果调查与问题反馈工作。

  四、完善管理类本科生“软”专业“硬”技能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软”专业“硬”技能培养模式必须要有具体的实现形式

  技能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技能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式、保障机制诸要素的有机组合。它主要规定和规范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什么规格、什么层次的人才,属于培养目标问题;二是“怎样培养合格的人才”,属于培养方式问题。“软”专业“硬”技能是在宏观层面上对地方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这是地方高校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就不同地方院校管理类专业而言,“软”专业“硬”技能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上,处于程式化状态,必须努力探寻“软”专业“硬”技能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赋予其个性特征,形成鲜明的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针对当前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的期望与要求,确立了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学生专业技能进行项目化教学的基本思路。在专业技能项目化的基本思路上,明确了“四位一体”的项目化训练,即实验、实训、见习和实习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各有相应的项目来支撑。其中,实验是针对具体的课程进行操作以验证专业知识所表述的规律,为后期实训奠定方法和知识基础;实训是由具有丰富经验的项目小组教师团队指导,强调动手能力培养,具有很强的实战性,但着重于场景的模拟;见习是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由校内转向校外,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接触真正的工作场景;实习是将工学进行深度结合,着重于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具体工作的独立操作能力培养。

  (二)课程建设必须基于真实的“工作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理念,引发了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具有“颠覆性”的变革,并成为“类型”教育的重要“分水岭”。但是,课程建设基于什么样的“工作过程”,则是我们避免走入某种误区而必须深度思考的问题。无疑,“工作过程”必须源于企业真实,要通过对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形成与真实工作过程相吻合的课程教授内容。

  (三)重新认识“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和要求,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以机制促可持续发展

  应当重新认识和提出“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和要求,不仅要有“评价性”标准,而且一定要有“途径性”要求。教师不通过校企“两栖”途径,将不可能获得“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中有行业、企业背景和经历的人员比例增加了,也并不一定表明“双师”结构的真正优化,教师只有保持与企业不间断的密切联系,处于经常性的“两栖”状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结构优化。一是建立教师素质发展目标和培训组织管理制度。对师资培训的方式、组织体系、工作制度以及兼职教师的职责、聘任和管理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形成有利于师资素质持续提高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二是改革校内教师职务评审制度。在院内实施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改革,将课程和教学改革、实践能力、企业经历等反教师实践能力的指标纳入到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评分体系,并赋予了较高的权重,鼓励和引导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提高教师参加岗位实践的自觉性。

  (四)建立以产权联结为纽带、“双向嵌入”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通过“双向嵌入”形式,由学校提供入驻条件,企业携带产品和技术,把企业引进学校,按企业化运作模式经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建立起以产权连结为纽带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目前,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可满足管理类专业1100名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和岗位适应性训练。按照“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的建设原则,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遵循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规律,着力打造了以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为主体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完善了实践教学条件的体系化建设,为学生从事专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仿真模拟训练、真实工作环境岗位适应性训练以及顶岗实习职业训练等,找到了“软”专业“硬”技能培养的具体实现形式,带动了课程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改革以及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创新。

  (五)以校内教学工厂丰富的产品为载体,探索“软”专业“硬”技能培养的实现途径

  生产性教学工厂发挥生产经营和实训教学的双重功能,其真实的生产产品、真实的工作过程、真实的职场氛围、真实的企业文化,是实现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在管理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生产现场就是教学的课堂,教学工厂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资源,为学生的课题训练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教学工厂的产品就是学生技能训练的载体,在现场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工厂的师傅(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与管理类专业专任教师共同组成了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指导教师队伍;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的过程,学生直接从事生产操作,以产品带动教学,学训交替,教学效果明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软”专业“硬”技能培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167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