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又毗邻京津两个文化强市,建设成为文化强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却始终不能与京津两地齐头并进,并且发展劣势凸显,从文化产业领先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结合我省乃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文化产业创新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所以,这个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河北省地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起步较晚,2004年,教育部才开始在全国四所重点高校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据统计,我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并且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河北省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此种背景之下,河北省的地方高校必须承担起培养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重任,但是到目前为止,河北省仅有河北经贸大学、邯郸学院、石家庄学院三所高校开设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院校数量较少,同时虽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教育部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中,但是在地方高校招生专业的划分上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文化产业专业学生的招收直接受到影响。从目前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来讲,这几所高校都尚未形成社会亟需的高职--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难以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其次,从目前在校学生的培养状况来看,因受到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所设置的培养计划缺乏特色,缺乏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化产业学等学科,学科教学体系相对健全,但是这种学科体系出现学科专业大而全、全而不专的现象,学生无所适从,更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最后,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低下。
二、当前河北省地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因此,能否培养出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关系到我省文化经济能否保持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目前,河北省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建设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学科体系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作为一个新兴的管理类专业,开设文化产业的本科院校基本上都将“扎实的文化基础、宽广的文化视野、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出既有宽广的视野、精深的经营管理理念,又懂文化、懂市场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但是就目前我省高校办学的总体情况来看,受到学校教学资源的限制,专业设置上不合理,横跨文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这种大而全的学科体系设置直接导致文化产业管理课程目标不明确。其次,专业学科归属不清晰,高校现有的文化产业专业有的在历史学院,比如邯郸学院,有的在经济学院,如石家庄经济学院,有的在人文学院,比如河北经贸大学,培养的学生有些具备文化底蕴,但确缺乏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有些具有市场意识和管理能力,却又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与社会亟需的专门人才挂钩,背离市场发展的要求和方向。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文化产业是个新兴的专业,从严格意义上讲,文化产业专业其实是个交叉学科,它需要有多方面的知识背景,较强的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因此对专业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我省高校目前的状况来看,由于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并未形成文化产业专业出身并且拥有系统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所以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缺乏的状况,大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都是来自于不同的专业领域,“这些人员尽管在学科的大背景上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协和度很大,但也很容易受到传统专业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模式上重理论轻实践,在专业教学模式上显得单一。同时“存在一个学科转向的问题,缺乏系统的知识积累,也谈不上对文化产业的现实状况和运作实践的把握,”[1]因此,现有的师资队伍基本上都不具备较系统的文化产业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文化产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能力既包括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又包括对文化产业价值链进行统筹、规划和运作的能力。由于文化产品产业价值链式是通过知识产权授权经营来实现的,所以,在目前高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进步与发展推动力的今天,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需要掌握当前先进的高新技术,通过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同时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对文化产业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从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增值的文化产品。就目前我省高校培养出来的文化产业人才来看,大部分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存在注重讲授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力度不够的现象。理论知识讲授的太多,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密切接轨,同时社会实践课程开设的又不多,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社会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独立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
三、当前河北省地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路径
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是文化产业健康的源动力,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于新型的应用型学科,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能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时也应以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现状作为指导。“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地域自然资源特色和地域经济特色所建成的特色学科,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都能产生积极作用,是地方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2]58首先,要彻底改变原有文化产业大而空的专业培养计划,根据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文化产业课程设置的重点上突出地方特色。在培养计划具体安排上,把实践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次,增加实训案例课程。通过教学增强学生自主调研、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河北省文化经济现状选取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门类进行认真的资料收集,按照文化经济活动种类撰写系列文案策划,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适应文化产业市场发展需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培养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搞文化产业的老师,首先自己要成为创意型的人才,才能培养出创意型的学生。”[3]由于我国文化产业专业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教师资源短缺的现实,河北高校在文化产业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可以把教师派遣到到文化产业公司挂职锻炼,让老师们首先到基层真正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市场运作及综合管理的流程,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最终提升高校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一门交叉性学科,高等学校可加强校内合作,实施“一师多用”,实现“师资共享”,[9]有效利用学校内现有资源与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最后,地方高校在文化产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打破固有的人才引进标准,不拘一格选取人才。如聘请文化产业单位或机构甚至民间具有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人员担任客座教授等,不为所有,但求所用。得到真正提高。
(三)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当前人才工程培养的要求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而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能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内容与形式创新,所以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与“大学科技园、文化产业创意园、文化科技园等行业企业合作,采取项目管理,团队攻关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的方式”[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综合技能实践与应用能力提高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淡化目前所采用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多种手段,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作、企业实地考察参观等各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校内文化产业管理模拟实验室,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我国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的需要。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河北省地方高校应依据地方文化特色及文化事业发展趋向,不断探寻与完善我省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及经济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1874.html上一篇:高校英语教师反思性与专业发展探究
下一篇:高校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现状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