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0-229-03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也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生党支部是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重要组织依托……提升研究生党员教育的有效性,引导研究生党员在创先争优中加强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所以研究生党员的培养与发展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重视并加强高校研究生的党建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教育方针的主要方式,是为党组织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的必要渠道,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员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党员发展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生群体,研究生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党员在研究生中已占有很大的比例,其中包括研究生入学时已经是党员的同学以及在读研期间培养的党员学生。通过统计和研究,研究生入学时已经是党员的人数占25%-35%,而毕业离校时研究生党员人数超过50%。
而与此同时,研究生党员也呈现出与本科生党员群体不同的特点与问题。
首先,研究生党员的实用价值取向愈加明显。研究生党员在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性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尤其表现在入党动机问题上。诚然,很多学生信仰共产主义,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是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并非由于自身信仰而选择入党,而是在迎合当前社会形势,尤其是用人单位所提出的招聘条件的驱使下,选择了入党,以此拓宽就业面。此外,研究生党员在更短的时间内承担着更重的科研与就业压力,从而导致其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相关业务能力的锻炼,而忽视了对自身政治素养的进一步培养与提高,对政治学习表现冷淡,以个人利益作为其为人处世的导向。
其次,研究生党员与社会的接触交流更加频繁。研究生是经过本科学习之后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同时对于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有了自身的原则。同时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多数研究生是本科毕业之后直接读研的学生,他们虽然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但是社会阅历仍显不足,容易受到干扰与影响,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也有待提高。但是另一方面,相对于年轻的本科生党员群体,研究生党员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他们有意识也有能力接触到更为丰富的社会环境,认识到更为多元的社会思想。因此,对研究生党员的思想建设仍然十分重要。
最后,研究生党员的学习生活相对独立。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多为两年或三年,学习周期较短,导致研究生在经过第一年的学习之后,就各自进入了毕业课题的研究以及求职就业的紧张日程之中。再加上,研究生群体的来源、日常生活方式甚至是家庭情况的不同导致一部分的研究生没有参与校园集体生活,与学校的联系不如本科生那样紧密。因此,在时间配合以及个人精力方面,研究生党员难以完全参与支部的各项活动之中,党建工作也难以得到有效开展。从而导致研究生党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奉献精神。
二、高校研究生党员培养机制的不足是影响研究生党员质量的主要因素
研究生党员的质量优劣,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成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兴衰。在研究生阶段,为全面提升研究生党员的思想觉悟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完善健全对研究生党员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正如前文所述,研究生党员年龄状况、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的差异性导致了这一群体价值取向多样化,个性较之本科生更为鲜明。此外,研究生的学习与活动空间相对独立,难以集中组织开展支部活动。但是在现实工作中,高校对这一不同之处的重视程度却不够,甚至对研究生党员采用的培养方式与本科生党员如出一辙,活动内容、频率以及组织形式的设计都忽视了对这一群体个性的针对性。这样的认识问题直接导致研究生支部凝聚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支部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活动时间难以确定,人员出勤率不高,活动参与积极性低下。究其原因在于,高校研究生党员培养机制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 研究生党员组织的人员建设不够完善
出于研究生人数较少这一现实的考虑,高校的党员培养工作主要以本科生为工作重点,研究生党员培养机制在组织上人员设置不全面。研究生辅导员往往兼任多个年级的党员培养工作,同时可能还兼任其他行政工作,因此辅导员在研究生党员培养工作上投入精力有限,导致研究生党员日常组织活动缺乏专业化指导。此外,研究生支部书记以及支部委员一般会由研究生党员担任,这些学生干部普遍存在党务业务生疏的问题,其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号召力等方面与教师相比还存在着一定距离 ,从而使得支部活动缺乏活力,甚至流于形式。
(二) 研究生党员发展过程不够规范
研究生党员培养管理松散,缺乏制度化的具体标准,在党员发展过程中会出现“重数量轻质量、重发展轻教育、重结果轻程序”的现象。 尤其是党员发展一味追求数量的问题最为明显。在硕士研究生两年或三年这短暂的培养周期之内,难以完成一名合格党员的考察、培养与发展的完整周期。这一客观原因的存在导致许多研究生支部在培养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忽略对培养、考察对象的思想教育与联系,简化了对研究生党员培养的思想考核,一味追求发展的速度与成果,导致研究生党员队伍不纯粹。 (三) 研究生党员后续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研究生党员的再教育机制同样存在着一定问题。在主观因素上,研究生党员受到了科研与就业的双层压力,放低对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的要求。而客观上,由于学制的关系,研究生党员在短短2、3年中经历了两次支部的变更,不利于入党后后续教育的连续性展开。再加上支部活动的单一性,导致研究生培养机制没有发挥出对研究生党员进行后续教育培养的作用,使得研究生党员更加淡漠政治学习。
三、 高校研究生党员培养机制创新
(一) 高校研究生党员培养机制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高校研究生党员培养机制的创新能更好的体现研究生党员的先进性。研究生党员作为未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其党性修养与思想觉悟是党的先进性内在体现,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驱动力,是带头攻坚克难的思想保证。
2.高校研究生党员培养机制的创新能更好的实现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注重全面发展,德育为先。加强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的个人素质与思想觉悟,从而树立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指导个人实践。
3.高校研究生党员培养机制的创新能更好的保证是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加强研究生党员培养与教育,旨在坚定研究生党员政治立场与理想信念,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输送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高校研究生党员培养机制的创新具有极大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二) 高校研究生党员培养机制创新的建构
针对高校研究生及研究生党员群体的现状以及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员培养机制存在的不足,高校研究生党员培养机制的创新可以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运用科学管理技术,完善研究生党员组织建设,以高校二级党校机制作为完善、深化研究生党员人员建设的重要平台。
第一,应当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制定相关文件,规范研究生党员发展流程,加强研究生党员管理,发挥研究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第二,对研究生党员的组织建设与管理应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实现信息网络化。支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发布的渠道,使各级党组织、党员能以最快速度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新闻,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将党组织生活的指导性计划进行信息化发布,指导研究生党员支部活动的具体程序,便于身在校外的研究生党员了解组织最新动态,也方便身在校外的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获取党员发展工作指导等相关帮助,从而极大地简化研究生党员培养的日常工作。
第三,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的指示,“加强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把研究生党支部建在班上,积极探索符合研究生特点的组织生活形式,使党员教育与研究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与研究生的学术科研相结合、与研究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
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党支部自成立以来,积极完善研究生党支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发布了《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入党流程一览表》《国际关系学院二级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规划》等文件,为研究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提供了依据与原则。此外,该支部积极运用各类通讯手段,建立起了多样的支部信息网络,其中以稳定的QQ群信息交流、快捷的微信通知发布为基础,拉近了支部内成员的距离,也进一步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以及组织性。最后,在组织层面上,该支部结合研究生辅导员以及年级班主任,实行教师的双重指导,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生党支部活动的专业性,弥补了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管理上的不足。
2.根据研究生党员培养与发展需求做出适应性调整,将高校二级党校机制由主要针对本科学生群体拓展至研究生群体,充分保证党员的质量。
加强研究生阶段入党的考察程序,加强积极分子党校培训,制定相关考核标准,端正研究生入党动机,注重质量考核,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根本问题。因此,建议拓展二级党校针对性教育管理,将院级党校拓展至研究生群体。具体培训历程由本科生学生党支部与研究生党支部共同负责,研究生积极分子的考察由研究生党支部全权负责,形成日常培训与考核评价两分的形式。
二级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实行推荐审核制度。凡要求参加二级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的入党积极分子,首先应由本人提出申请,再经研究生党支部考核和推荐,由研究生党支部委员会研究批准。培训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知识;党的最新理论和组织动态;时事政治,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军事知识;以及理论知识。而培训班教学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系统讲授和专题研讨相结合,适当辅之以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
二级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在培训期结束后,于学期末将选出优秀学员并给予表彰,优秀入党积极分子将享受优先推举为预备党员的资格。由此,加强对研究生党员培养的考察历程,真正选拔出合格而优秀的发展对象。
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党支部本着规范党员发展的原则,与本科生二级党校培训相配合,积极认真的做好研究生党员的推优与培养等日常工作,在支部各项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考察各积极分子以及预备党员的表现,同时重视他们在考察期以及预备期中的组织联系与考核,目前已推荐两名优秀的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顺利完成三名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
3.注重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研究生党员的后续教育管理,保证研究生党员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以及步入社会后先进性作用。
针对研究生党员的特点,相比于本科生,对与社会联系更为紧密、或存在已经接触社会的研究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支部活动在理论扎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教育,使党的思想理念与现实相结合,不断引导研究生党员在实践中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在支部活动上,不断寻求活动内容与方式的多样性与变化性。对研究生按阶段分类为发展前、发展中与发展后三个层次,从而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加强研究生党校教育,提升党员队伍整体质量。 在理论活动中,可以邀请老党员干部、离退休党员支部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引用事例和经历讲授关于中国共产党理想和信念的课程,坚定中国共产党理想和中国特色共产主义信念。同时还可以以回顾红色影片、革命歌曲联唱活动,如:“英雄赞歌”、“团结就是力量”等革命歌曲,使党员重新回顾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此外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立足于国内外时政,组织相关的交流座谈活动。
同样以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为例。该支部针对研究生党员的后续教育活动,结合学院二级党校的规划与实践,开展紧贴国家大事,展开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以适时推出学习十八大系列活动主题活动为支部活动亮点。
其中研究生党支部不仅与本科生合作共同推出“2012年国际关系学院喜迎十八大系列活动之‘关注高校教学改革,聚焦思政课程创新’”主题活动,在多角度角色扮演形式的交流与讨论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与思想政治课程创新问题的理解;还推出“十八大精神与我的中国梦”主题活动,邀请我校研究生“十八大精神与我的中国梦”宣讲团成员与研究生党员一同分享学习,并就自己对于十八大精神的了解和学习以及自己的中国梦,展开讨论与交流,从而引导研究生党员加深对十八大精神以及中国梦的了解与思考。
而在实践活动方面,则可以与校内其他社团组织合作,走出校园,体验社会。不仅可以走入社区,定期举行志愿者活动,奉献自我;同时还可以走入自然,感受当代中国的大好河山,从而激发主人翁意识。
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党支部针对新入学的2013级研究生新生展开了丰富的支部活动。2013级研究生入学不久,党支部就组织研究生新生并参与了趣味运动活动,得到了研究生党员在内的研究生一年级全体同学的热烈响应,并在学校的趣味运动会中得到了不错的成绩,从而进一步团结了广大研究生学生,提高了研究生党员的集体荣誉感。此后在2013年11月,支部又组织2013级全体研究生在京郊的东村艺术文化基地进行了一次活泼的素质拓展活动。活动以“自助、互助、交流”为主题,在一天互帮互动的活动任务中,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集体意识,此外学生之间还进行了关于学科本身以及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的讨论,尤其是对党的十八大的交流达到了学术思维训练以及时政与理论的交流双重作用。
新鲜血液,为党组织增添生机与活力,因此对于高校研究生的党建工作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而要做好研究生党员培养机制,必须以当前研究生群体特点为出发点,勇于创新,探索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新途径。
而高校研究生党员培养机制的创新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力量的通力努力与坚持。本文在研究生党员组织建设、研究生党员发展阶段以及党员群体的思想教育这两方面上提出的创新建议,目前已经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党员培养机制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践。但是要切实推进高校研究生党员培训机制的发展与完善,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与改进,从而使得研究生党员逐渐克服群体性的问题,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并真正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更加紧密的团结在党的周围,肩负起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责任。
注释:
蔡茂华.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的困境和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4).
牛婧.探索新形势下加强研究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教育教学论坛.2012(17).
张展基,陈建平.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实瓶颈与应对思路.教育与职业.2010(1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1938.html上一篇:论高校管理干部的素质与能力
下一篇:项目管理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