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能否较好地解决“三观”问题,对大学期间的成长和今后的人生发展都至关重要[1~3]。当前,大学生“三观”教育面临的是一个交织着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的复杂环境。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都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了新挑战。
高校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培养,将“三观”作为重点[4]。因为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基础之上所形成。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如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三观”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也是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重要体现[5~7]。
当代大学生总体而言,思想是向上的、积极的,是掌握知识面最广、个性最为突出的一代。同时,大学生思想受社会因素影响也表现出多变性和差异性。他们有抱负,但偏重于个人理想;渴望成材,但缺乏吃苦精神和鉴别能力;自我意识较强,但集体观念淡薄[8]。当前,中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其中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中西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造成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这必然会使理性分析能力不足,判断理解能力欠缺的大学生陷入困惑与迷茫,给他们思想带来较大冲击,使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日趋多样化[9]。如何针对这些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三观”教育,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
一、目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1.人生目标不明确,思想信念不坚定。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不少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使他们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上,丧失了方向和对前途的信心,放松了对人生目标的追求,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坚持。
2.部分学生自我中心倾向较为严重,缺乏集体荣誉感。现代大学生欠缺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倡导优良社会风气的勇气和毅力,与社会接触较少,尤其在遇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和冲击时,思想观念便会产生动摇,丧失清醒的判断能力。
3.功利思想较为严重,很少注重理论学习和精神修养的培养。由于目前社会的竞争实在激烈,就业相对困难这一现象,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待学习政治理论课只以及格作为目标。
4.家庭教育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匮乏。 随着社会发展,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存有偏差,使得有的青年学生认为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条件是物质基础,个人主观努力是意识,根据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有人认为家庭环境的好坏决定个人的前途与命运。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很有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构建大学生精神支柱的重要基础,更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坚实保证。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是积极并且必要的。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大学生只有接受了系统的“三观”教育,才能不断地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
二、针对目前大学生“三观”教育提出的建议
1.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教育教学中,要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和创新“两课”教学,更有力地推动学生科学的、正确的观念的牢固确立。一是要使教学内容融汇贯通,实现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体现其思想性的统一、理论的深度和现实针对性相融合有利于大学生科学“三观”确立;二是要在教学方法改进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师生双向交流互动;三是在考试方法改进上要更新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实现试卷考试和实践操行相结合,力求科学、公平,从而引导学生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动力,推动、促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2.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德育认知转化为德育信念的重要环节。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正确观察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从活动中开阔视野,具体了解中国的国情,激发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并且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使学生所学的包括“三观”在内的德育知识内化为德育信念、明荣辱、知是非,促进他们思想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形成,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远大生活目标的人。
3.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环境可以塑造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贯穿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科学的建设、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完善学校的人际和舆论导向以及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褒奖了真善美,贬斥了假丑恶,让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家长是学生第一任老师,虽然大学生已经有一定自主能力,但是家长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因此,要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家长素质,改变重智轻德、娇纵子女的不良倾向,和学校、老师相配合,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三观”。社会环境的支撑与否,是影响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以及学校、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4.说理引导法。说理引导法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与引导,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懂礼、知礼、服礼,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方法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反对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和主观臆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教导学生学以正用,懂学、勤学、会学、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合作和宽容,个人应对集体、社会和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等。更要对学生用浅显易懂的常理教育引导。作为老师就要像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的关爱一样教育学生,用我们日常生活道理说服教育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和理解。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在平时,不仅要让学生养成熔入集体和社会的共性,要塑造他们的个性,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结论
高校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动力,推动、促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所学的包括“三观”在内的德育知识内化为德育信念、明荣辱、知是非,促进他们思想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形成;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家长素质,改变重智轻德、娇纵子女的不良倾向,和学校、老师相配合,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三观”;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与引导,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懂礼、知礼、服礼。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1944.html下一篇:新时期服务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