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高校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
截至2012年底,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共2 442所,规模较大的高校(年收入5亿元以上或教职工人数在3 000人以上)都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高校的内部控制已经开始实施,但实行的结果却差强人意。目前,我国高校尽管建立起了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依据《高等教育学校会计制度》、《高等教育学校财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规章制度和决定,这些规章制度多是针对高校单项管理制度,或是让高校借鉴事业单位内控进行自我建立自我完善自我修复。虽然2014年1月1日修订出台的《高等教育学校会计制度》对内部控制提出了相关性的要求和规定,但这些规定和要求只是原则性的,并且是具有片面性,要真正得以有效实施,还需要一系列与之相协调的具体的重在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同高校的内部控制建设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有差异性,但是却都存在共性的问题。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我国高校具有事业单位得性质,大多是国家办学,实行校长负责制,高校领导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到学校的教学、科研、扩招和创收等工作上,不够重视企业内部控制,没有认识到其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把内控等同于内审,把内部控制看作是财务会计和审计部门的责任,使得高效的内部控制工作表面形式化、片面化,缺乏实质性内容,没有将内部控制度得到充分实施。最终造成领导不重视,工作人员不实施,高校内控滞后,有效性大大降低。
(二)缺乏风险评估和防范意识
由于受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由原来全部依赖财政拨款逐渐向多渠道筹资办学的模式转变,在生源紧张、全国各高校形成恶性竞争的态势下,很多高校盲目扩张、超规模投资并向银行贷款,负债不断扩张,而对风险的防范却处于停滞状态。只管扩大筹资,而对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却缺乏规划性,其投资决策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及控制机制,在未来很可能发生的投资风险。据统计,高校的银行贷款占到学校基建总投资的80%以上,贷款虽然缓解了经费紧张问题,但是它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却是不容忽视,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测算,有半数以上的高校处于中等以上的风险状态。高校巨额的风险损失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一个环节,风险损失无人承担,那么就极易滋生的腐败问题。
(三)信息沟通不通畅
我国高校内部由于各部门之间通常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信息共享,常常各做各的数据、各拿各的方案,互不干扰,各自为政,造成彼此口径不一,重复浪费不断,矛盾冲突日益激烈,有时还会造成事务处理“踢皮球”现象。
(四)内部控制活动不完善
一方面,决策机构职责不清。高校在设立相关机构时没有严格遵守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出现了不相容岗位未分离,如一些会计人员集记账与审核于一身,审计人员身兼多职,这些都导致权责不分。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足,虽然高校大都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形同虚设,执行不严,处理问题主观随意性较大。
(五)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监督
1.缺乏外部监督。首先,高等学校的财务信息不向公众披露,公众信息来源阻塞,对高校内部控制也不加关注,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容易滋生腐败。其次,缺乏上级监督。我国高校大部分属于公立学校,实行预算管理制度,财政部门对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松懈,加上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内部控制进行的行政干预和督察较少,即使每年教育部门都进行抽查审计,但其抽查频率低、抽中可能性小的特点,使得上级监督完全起不到作用。
2.缺乏内部监督。高校审计部门位于高校领导之下,缺乏独立性,这些部门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对查出的违法乱纪问题也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方法。同时,审计部门对审计制度中的内部职责分离控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多数学校的审计人员会身兼几职,且缺乏专业审计知识和审计能力,从而内部监督就失去其应有的效力。
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增强高校内部控制观念
健全高校内控制度,防止高校内部机制混乱以及内部腐败现象的滋生,高校应自上而下的强化内部控制观念。首先应从领导层入手,高校管理层对内控的态度与内控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加强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让管理层能主动参与到学校内控的设计和执行中去,同时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制定出来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内部控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全校的各个成员,而不是靠某个部门、某个人去完成。因此高校内的任何一名员工都要参与到内部控制管理中,同时,明确各个成员在事前、事中、事后不同的风险控制责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具体职责,让内部控制观念在高校全体成员中得到重视。
(二)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
目前,高校在学校经营管理、自主招生等方面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市场化的经营会给高校带来投资风险,巨额贷款会给高校带来财务风险。风险虽然是无法消除的,但是可以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来降低风险发生率和危害程度。因此,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学校领导、各部门员工的风险意识,对学校运作流程进行优化、管控,发掘可能潜在的风险,并通过控制关键点,有效及时地应对风险。对于高校的财务风险,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整合内部的工作流程,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类型财务风险,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应当在有效利用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通过对高校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计量分析评价,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制订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完善其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风险防范体系。 (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制度
高校要做好内部信息沟通,建立具有信息广泛性,传播迅速性,功能完善性的信息系统,保证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不同岗位之间的信息及时沟通,做到横向和纵向的有效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信息与沟通的需求,避免各自为政,资源浪费,效率不高的缺陷。
(四)明确职责权限
首先,管理层、各部门的相关职责予以明确,切实做到各岗位不相容,责任到人、责任到岗,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严格遵循岗位分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其次,建立岗位经济责任制和关键岗位轮换制度。根据每个工作岗位的不同点制订具体的考核指标,同时,要对某些关键岗位定期轮换,使相关岗位员工有序流动,既能提高员工素质,又能及时发现问题。再次,建立授权批准制度和重要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杜绝越权审批。
(五)完善并落实高校内控制度
在高校业务处理过程中,将高校管理的要求、业务处理流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形成书面文件,制定出高校的规章制度,把各种制度和组织机构建立的原则与方法贯穿到岗位责任制度、授权控制制度、财务风险控制制度、重大筹资控制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货币资金控制制度、固定资产控制制度、成本费用管理、财务信息管理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内部稽核制度等各项制度以及各种组织机构中去,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使高校内部控制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使高校管理更加科学化。
(六)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
加强对高校内控监督可以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发挥内部监督机制对高校内部控制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加强内部审计监督,高校应不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要由独立且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独立人员构成,且审计部门要独立于高校领导,不能受其牵制。其次,将监督制度落实到单位内部工作的各个环节。高校要通过制定一定的奖惩措施,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对于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来说,即使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如果缺乏相应的控制手段与监督制度,最终也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因此,应该采取一系列的监督、控制、检查与评价手段,通过事前检查、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等方式,将内部监督工作渗透到高校内控的各方面去。
高校不仅要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还要发挥外部监督对高校内部控制的作用。首先,各级财政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审计部门加大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力度,对高校内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各个事项进行检查及验收。财政部门可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高校进行专项审计或全面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引导鼓励新闻媒体对高校违法违纪行为曝光,切实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学校建设规划,建设标准,贷款使用方向,基础建设,贷款额度等进行持续性的监督,由此形成内部监督、政府监督监督、舆论监督组成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1956.html上一篇:浅谈完善我国高校内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