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寓意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和谐发展的努力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成果。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教育和实践指导,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养成生态文明习惯的教育过程。
二、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需求
(一)和谐校园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
大学校园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积极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要让大学生清楚的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才能激发大学生的生态环境危机感,提高大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要注重实践育人,尽可能多的让在校生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同时,要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影响、辐射社会文化,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加入绿色行动者的行列,使“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理念深入人心,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和谐社会建设呼吁生态文明教育
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和谐的生态根基,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持久的和谐。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人类关注生态环境、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是人类文明、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道德发展到一定过程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作为新的文明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是要求人类在科学合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还要对自然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性路径
(一)加快课程体系建设
1.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在校期间素质拓展实践的必修课程
高校在陆陆续续开设有关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后,实践活动学分制中应增加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比重,在我国,“政府之外的力量参与生态决策的历史很短,公民的参与意识不足,因此,与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是从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理论形态用较长的时间慢慢演进不同,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特别需要从思想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带实践层面的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进”。[1]所以在校期间应鼓励大学生至少参加一次环境公益活动,书写活动心得,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做法,以班级为单位互动交流,跨年级跨专业,文理搭配,还可以高校与高校之间交流,让大学生学以致用,让每个人感受到做文明建设的主人。
2.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作为与互联网等新媒体联系密切的群体,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科学知识有一定涉猎,但其所了解的多集中于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生态环境问题上,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还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理解。高校应通过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就目前情况来看,要实现在全国所有高校均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条件还不成熟,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然而,目前所有高校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所以,将生态文明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是当前在高校推广普及生态文明教育的理想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历来就包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融入生态文明的教学内容,将能使本门课程更好地结合现实。同时,生态文明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也更能吸引广大学生的关注,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理解该门课程的教学。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自然也应成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
3.将有关生态文明课程开展形式多元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理论教育时,必须将授课理论适时的转化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实际行动,以实际行动促进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在学生中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组织有关生态文明的主题班会、生态文明讲座、生态文明先进单位和个人评选活动等。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相应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站,进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和交流。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户外、生态建设基地、农林观光园等进行生态文明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倾听自然、亲近自然。鼓励和组织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考察、调研活动,深入了解考察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反思人们对自然环境进行污染和破坏的恶行。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窗口,加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提高师生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示范家庭、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应该树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观念。每个人都应该把勤俭节约当成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科学消费、理性消费,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高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不要总停留在课堂,多组织学生自发的创立社团,开展实践活动,在校园内组织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开展生态活动月活动等,让生态文明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只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学校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道德观。
(三)教育主管部门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
“袁隆平说过,要出台法律法规限制浪费,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耕地又这么少。水稻产量每亩提高10斤、5斤都很难,提高了单产之后又浪费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建议,政府要出台法律法规,把浪费当做一种可耻行为,当成犯罪的行为来限制它!”[2]规范大学生的政策法规需结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既有约束力又不损害大学生当代身心发展的法规,例如大学生吸烟问题,中国控烟协会发布《2013年全国高等院校无烟环境创建暗访评估报告》指出:仅有194所高校无烟环境创建合格,约占被暗访高校的24.25%,仍有75.75%的高校得分不及格,得分最低的高校仅得18.39分。
在过去的一年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全国雾霾污染严重,国家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中央首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部署…我们党和国家十足的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高校这个理论前沿阵地,更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和号召,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最大贡献。(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2194.html上一篇:高校转型中的问题及措施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