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到2010年4月,我国共有有普通高等学校1983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792所,除38所“985工程”高校、112所“211”工程高校外,有642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占普通本科院校的81.06.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多达好几百万,可是就业率却远不如人意。实际上,并不是用人单位不要人,而是我国目前高校的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要。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而大学生却是眼高手低,实际运用能力差,于是变造成了“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笔者认为,即将发生的高等学校的转型将是一个极好的契机,高校英语教师要抓住这个机遇,顺应时代潮流,应该从以下做起:
一、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尽管多年以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被大力倡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和教师普遍以应试过级为主要导向,甚至以过级率衡量教学效果与水平,所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仍为主导。教师注重的是语言知识的灌输,甚至是应试方法的指导――讲单词、教语法,学生被动地听课、做笔记,课堂上缺乏双向互动和英语交流。很多学生虽然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却无法在真正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实现有效交际。而语言习得心理主义学派主张以具体的交际功能项目为主要线索,在真实的情景中恰当地使用真实的语言。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把重心从单纯的语言知识的讲解延伸到在一定语境中培养交际能力,将基础知识与培养应用能力相结合,满足学生当前及未来的需要。方法就是尽量创造与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及就业方向相关的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锻炼实际应用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多参加实践活动,以实践经验来指导学生
大部分地方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有着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对专业内的外国语言文学较为精通,并在长时间的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专业内的传道、授业、解惑方面完全胜任。但是由于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毕业以后直接进入高校,又缺乏对当地区域文化与语言经济方面相关的研究,空有理论而无实践经验,教出来的学生也是空有理论而无实践技能,与社会严重脱节,无法尽快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或者根本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处在一个科技空前发展,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若不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与实践,势必被社会所淘汰。所以高校教师必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有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熟悉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定期到企事业单位中进行挂职锻炼,参加社会上的产学活动和调研活动,将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与当地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以实际有效的经验来指导学生,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积极的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三、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科学知识在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人格、气质和修养等方面的内化。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一种生活态度、人生观及人格修养的教育,其目的在于陶冶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教师不能把课堂目标局限于讲单词、语法等语言知识而应该以学生的价值实现、人格完善、能力提高、兴趣满足、知识面扩大等方面来定位教学目标,与学生开展探讨,激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的目的和意图,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同时,注重讲解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价值观念、交际模式等文化因素,将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透过课文剖析折射出来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洞察力与敏感度,增强跨文化意识。同时要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比,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在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型、英语逐渐由应试教育转向为能力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加强学习,加强实践,以就业与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时代发展来确定教学目标,对教学各个环节做出及时调整,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才会在改革浪潮中站稳脚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2412.html下一篇:浅谈高校志愿者队伍自主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