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问题概述
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都是舶来品,引入我国更是只有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在对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问题进行充分论述之前,首先让我们对二者做一个准确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主要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以何种水平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主观上的自我判断和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特定情况下对自己的能力做出的判断,虽然有时候会有失偏颇,但它却能增加个体战胜困难的信心,使个体在面临来自外界的困难时及时做出反应,从而积极的寻求化解困境的措施。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主要是指服务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在面对过度的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事实上,职业倦怠几乎是所有服务行业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只要有竞争就会有压力,只要有压力,职业倦怠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院校除任课教师以外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负担者。他们既要部署落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各项工作,又要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学习生活方面的管理工作,繁重的工作压力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高校辅导员的身体健康,而且给他们的精神和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互成因果、相互影响,共同对高校辅导员的成长发展施加着影响。一方面,当职业倦怠过强时,就会降低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使其对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水平产生质疑;另一方面,职业倦怠的产生可以在无形当中激发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其主动调整其情绪和心理,鼓舞其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负担,积极、勇敢的去化解职业倦怠这一制约其发展的难题。
二、自我效能感,为化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困境保驾护航
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互成因果、相互影响,有鉴于此,基于自我效能感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研究,可以更好的发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为预防和降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提供有益的借鉴。在笔者看来,要想化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困境,除了从宏观层面上进行调控之外,更应该将着力点放在微观层面上,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充分发挥自我效能感在克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中的积极作用。具体来看,主要是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从高校辅导员自身来讲,要强化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干预,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个人素质和综合素质,为培养和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有效解决其职业倦怠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外因,是问题产生的辅助因素,内因,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问题。要想彻底化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困境,就要从辅导员自身着手,通过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个人综合素质来积极有效地对这一问题做出应对。强化心理干预,除了要求学校定期组织对广大辅导员的心理教育培训之外,还要引导教师加强日常的心理暗示,协助其通过多种方式发泄自己的郁闷和压力,有意识的开展心理调试训练,从而使其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抵抗挫折能力。此外,高校辅导员还要不断提升其个人综合素质,积极加强对辅导员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提升其解决问题和化解困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其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上传下达作用。
从外部环境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者要真正认识到辅导员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巨大作用,不断优化广大辅导员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做好相应的后勤保障工作,为切实解决广大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营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长期以来,高校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对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怀,这也是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学校必须要逐步转变观念,加强制度建设,一方面要逐步改善辅导员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加大辅导员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辅导员管理工作的系统支持,通过提供现代化的管理辅助设施等手段逐渐减少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2665.html下一篇: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