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目标为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高校在科技创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中国高校的创新能力到底有多强?创新水平到底有多高?创新绩效到底有多好?这是政府管理部门、科学教育界、学术界、企业界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提出用“创新指数”衡量高校创新能力。“创新指数”是各高校在科学评价中得到的分数。2012年7月,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第三次推出了“中国高校创新指数”,对中国高校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笔者将对“2012年中国高校创新指数”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从较为深入的层次揭示中国高校创新能力的现状。
一、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2012年中国高校创新指数”以中国121所重点大学(211工程、教育部直属、省部共建大学和燕山大学、黑龙江大学两所地方强校)以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2011年中国一般大学排行榜前100强作为实证分析的研究对象,收集2010-2011年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并进行“创新指数”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
“2012年中国高校创新指数”依据的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构成。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数据来源和评价模型
“2012年中国高校创新指数”指标体系共包含24个三级指标,其原始数据主要有以下来源: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资料;国内外有关数据库(ESI、DERWENT、SCI、SSCI、CSSCI等);CERNET等网站上公布的统计数据。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如下:对部分评价指标,为了体现档次上的差异,按倍数关系等对统计数据进行适当当量处理,如1个ESI高被引作者折算为2个国内期刊高被引作者,1项德温特数据库发明专利折算为3项国内发明专利等;为使各指标能够进行相互比较,对采集到的各指标数值进行归一化处理。
评价模型指的是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之间的数学关系表达式。该评价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计算创新指数,其数学模型为[2-3]:
五、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国高校的创新能力整体上存在不平衡的特点,且创新效益对高校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创新产出,最后是创新投入。
之一,中国高校创新能力具有类型分布不均衡的特点。理工、综合和医药类高校在创新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农林、师范和文法类高校其次,而文体和民族类高校表现相对较差。客观上,理工、综合和医药类高校具有雄厚的科研资金和实力。因此,各类型高校之间应加强相互交流合作,努力缩小彼此间的巨大差距。
之二,中国高校创新能力具有省份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北京、江苏、上海、湖北、陕西和广东六省市高校总数涵盖了前100强高校的3/5,而大多数偏远地区省份甚至没有高校入围前100强。因此,国家应对偏远省份的高校进行政策、资金和人才方面的扶持,努力缩小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
之三,三大指标排名对综合排名的影响程度不同。创新效益排名对综合排名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创新投入排名,最后是创新产出排名。因此,各高校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时,除了加大创新投入外,更要注重创新产出和效益。
之四,本研究获取的数据范围仅为2010―2011年,如果时间范围扩大至5年甚至更多,研究结论将会更加理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2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