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的成本也逐步提高,贫困学生作为一个极特殊的学生群体,已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何建立起一套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缓解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实现教育公平,高校应积极改进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资助措施,是解决当前贫困学生教育管理的关键。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构成

  1.1 奖学金

  所谓奖学金,就是指包括国家和学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在内而设立的多种形式的,对那些在校成绩优异的学生的一种奖励。国家设立的奖学金组要包括三种,即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通过设立奖学金帮助那些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实现了“大学梦”。

  1.2 贷款制度

  1.2.1 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在现有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党中央、国务院通过金融手段对我国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学费、生活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在资助体系中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规定,国家助学贷款的最高限额为每人每学年6000元,国家、学校和各部门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过程中要明确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积极改进国家助学贷款机制。

  1.2.2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就是指国家通过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向那些符合贷款条件的普通高等院校发放的助学贷款,其每学年的贷款限额也是6000元,申请时间为每年一次,申请时申请人不需要提供抵押及担保,仅需由学生和家长共同承担还贷责任。符合该项条件的新生和在校生均可向户籍所在地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或金融机构申请办理。

  1.3 勤工助学制度

  勤工助学是高校为配合教育收费制度改革而推出的一项重要措施,即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管理获得相应物质报酬的一种资助方式。在此过程中,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锻炼了自己,提升了自身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们解决了自己的经济难题,保证了学业的顺利完成。这项制度一举两得,深受学校和学生们的欢迎。

  1.4 特殊困难补助制度

  经济困难补助制度是高校的另一项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进行资助的重要措施,它作为一项辅助措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指经济困难学生在面对一些特殊的、突发性的困难时,通过向学校领取一次性补助的方式解决现有困境。经济困难补助制度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学校出资、社会各界筹款等,由学校负责管理和评定。

  1.5 其他补助及减免制度

  其他补助及减免制度包括减免学费、实施校内助学金、师范学院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等内容,这也是国家资助体系的组成部分。

  2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资助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2.1.1 认定机制存在问题。因各地发展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差异,尤其是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给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再加上申报程序、家庭收入情况、贫困举证等环节,就使得高校的贫困认定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虽然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有效方法,即采取贫困生家访,但这种办法费时费力,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统一贫困生认定机制,使得贫困生认定有据可依。

  2.1.2 教育救助有失偏颇。目前,虽然我国国务院制定了全新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并由各级政府负责具体实施,但由于职责交叉,分工不明,各个资助体系缺乏相互协调性,再加上对资助安排和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足够了解,就造成了教育救助有失偏颇。如奖学金的设定初衷就是为了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在校生,因此学习成绩就成为了奖学金评定的首要依据,但很多经济困难学生由于所在地区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上因经济方面因素而产生的种种负担和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成绩标准常常使得他们无缘奖学金,教育救助只面向那些成绩优异的贫困生。

  2.1.3 奖学金和其他补助政策缺乏相互协调性。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在同一学年内,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但不能再申请国家奖学金。另外,各高校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补助政策,但由于相互之间缺乏协调性,往往会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重叠或遗漏的情况,有些品学兼优的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同时拿到几项经济补助,但有些学生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助,资助覆盖面小,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贫困生,他们会因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资助而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影响其正常发展。

  2.2 助困育人工作失之偏颇

  2.2.1 片面重视物质自主,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现在,高校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时主要以物质方式为主,但在学生自我发展和能力培养上缺乏必要的支持。国家和高校在对在校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时,主要采取救助式扶贫方式,即无偿性经济资助。但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进一步推行,贫困学生的数量势必会进一步增加,国家和学校要承担更重的经济压力,同时还会对贫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因此,目前积极建立一个贫困生发展平台已逐渐成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2.2.2 资助操作程序有失规范,资助流程有待细化。当前,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资助工作时,只是关注他们的经济和生活贫困,却忽视了他们的另一种贫困――心理贫困。目前,虽然高校贫困生中的大部分心理是很健康的,但还有一部分贫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在开展助困工作时不能忽视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保护和尊重贫困学生的隐私,将经济救助和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然而在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调查中显示,一些高校在进行贫困认定工作时要求学生当面介绍家里情况,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有些贫困学生为了避免他人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就选择了放弃助学金申请。所以各高校要积极规范资助操作流程,细化资助流程,避免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贫困”。   3 助困育人资助体系的探索和构建

  3.1 助困育人资助体系的理念分析

  3.1.1 优化资源配置,制定适度资助政策。高校在制定资助政策时要遵照适度性原则,即根据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做出相应资助。各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认定时,要合理安排资助名额和资助数额,除国家助学贷款以外,其他各项资助均实行“额度上限”制度,避免出现资助款过度集中的情况,有失教育资助的公平性。

  3.1.2 有偿资助为主,无偿资助为辅。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进一步增大,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进一步增多,为了实现资助经费的充分利用,推进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持续有效进行。学校要积极转变资助工作理念,将资助政策从以往的无偿资助逐步向有偿资助转变,以有偿资助为主,无偿资助为辅。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勤工助学行动,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磨练意志。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手段获得报酬,促进德、智、体、美等品德全面发展,增长才干。

  3.1.3 助育结合,在助困中育人。高校制定资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经济资助的方式,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一般采取“育人为本,助育结合”的工作思路,将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2 构建“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

  3.2.1 在规范管理中育人。高校应有效整合各项资助政策,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其他资助为辅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种助学贷款无需抵押,是所有资助政策中资助面和资助力度最大的一种形式“应定位于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费用的主渠道。②勤工助学。勤工助学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资助措施,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勤工助学主要通过学校提供资金和岗位,学生用劳动换取报酬的方式解决经济和生活问题。这一方面缓解了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解决了其生活问题,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劳动得到了实际锻炼,提高了动手能力,锻炼了意志品质。但应注意的是学校在制定勤工助学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适度安排,不可强度过大,每周工作时间控制在10以内,每月补助金额应在300-400之间。③学院奖学金。学院奖学金是各个学院为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经济问题而设立的一种奖励。在学院奖学金的设立中应遵照适度性原则,以勤工助学为中心,将助学经费主要投入到勤工助学当中。④临时困难补助。临时困难补助主要用于解决一些临时出现的紧急性事件,它的覆盖面有限,人均资助额度较大,以免影响补助效果。学校采取一次性补助的方式,用于解决学生燃眉之急。

  3.2.2 在实践运作中育人。①发挥奖、助、贷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学校要注意在奖学金评选过程中,通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优秀学生的模范性,鼓励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奋发学习,获取奖学金为自己解困。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信用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助学金发放中,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树立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②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在各项资助工作中,勤工助学的助困与育人功能结合最紧,因此,要特别注重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一是让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心理上不再有被施舍的感觉,有利于其克服自卑感,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二是通过勤工助学,让他们了解劳动的艰辛,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价值观,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立、自强意识以及感恩意识;三是通过勤工助学使其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多与他人交往,促进其人际关系的改善和自信心的增强。③采取精神激励方式,激发经济困难学生主观能动性。目前,高校的资助资金相对充足,学校要进一步扩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覆盖面,物质和精神资助相结合。学校应该积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另外学校还应建立精神激励机制,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可以选取几例在校贫困生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事迹激励其他贫困学生努力学习,奋发成才。

  4 结束语

  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之一,目前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校教育公平的实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应该突破以往单纯的物质资助模式,采取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新型资助方式,积极构建相应的资助体系,以求尽早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293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