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处的新的文明形态,它是人类在反思单向度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工业文明产生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之后的理性选择。胡锦涛在党的十八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环保意识如何,将直接决定着中国能否实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美丽中国的建设归根结底是寄托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否具有生态文明意识,能否选择绿色科技保护环境和处理生态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理应承担起培养具有生态责任意识的社会人才的职责。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与环境成本。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这就要求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青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让大学生关注并自觉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德育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德育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内容,环境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基本上停留在生态环境知识的传授上,难以实现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生态人”的目标。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要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我国是一个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赋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很好的能力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必须具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优秀品质。因此,是否具备生态文明观念和行动,构成了衡量当代大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他们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然而,现实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与时代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他们普遍存在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淡薄,生态环境知识缺乏,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缺少关注,浪费和奢侈消费现象严重,节俭意识不够,欠缺绿色消费的生态消费理念与自觉行为。许多大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生活习惯,知行背离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不高。因此,面对当前新形势、新情况,帮助大学生确立关爱自然的道德义务和关爱未来的代际意识,养成生态主义的消费观念,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二、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3年《教育部关于在各级各类院校开设环保课程普及环境教育有关情况的函》中明确指出:“为了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将生态环境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后,生态文明教育被纳入国家教育计划。然而,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机制仍有缺失,并且实效性不高。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与师资缺失
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主渠道。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生态环境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列入学校的培养目标。生态文明教育只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小部分内容出现,可以说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生态文明教育没有形成连贯、系统的教育体系,生态文明通识性教育尚为空白,这种状况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另外,目前高校中专门生态环境知识教育师资缺乏,大多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教师生态环境知识不系统,对生态伦理道德也没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在生态文明知识的补充上除了教材和自身学习,其他途径较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学校对教师培养力度不够,教师外出考察、参加进修培训缺少经费保障。这使大学生普遍缺乏形成良好生态文明素质的必要知识基础,这导致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和责任意识较差。据有关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虽有所了解,但是还不全面;生态文明意识虽觉醒,但是尚不健全;生态文明行为虽开始养成,但是仍存在缺位”[1]。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缺位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采用直接授予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机械单一,没有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除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外,很少有组织地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没有在校园内营造起重视生态问题、注重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抽象说教多、情感体验少,更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很多活动只是为了单纯配合某一纪念日或某些要求而举办,生态实践活动基本上局限在单一的考察、咨询、探险等,这些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但教育持久力不够。生态教育不仅仅是知性教育,也是情感教育,为此,应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方法,如专题讲座、图片展览、视频观看、实地考察等。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
“当今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持续生存与发展,若仅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来考虑环境问题是不够的,必须唤一种被尘封已久的、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生态意识”[2]。高校应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必须重视生态文明的课堂教学,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的理论水平,从历史发展与现实危机等不同层面和视角,提升大学生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第一,拓展高校德育内容,在现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强化有关生态伦理、生态哲学和生态战略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生态危机的现状与治理的方法和路径;树立从自我做起的自律意识,实现生态知识、技能向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的转化。第二,增加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开展面向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可将《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等生态类课程设置成公共基础课程,扩大生态教育课程的覆盖范围。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学习与培训,建设一支生态认知理论素养高、生态环保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方法,推广生态文明教育专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置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关的课题,布置给学生单独去完成调研报告,可使大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现实,主动评价现实的生态文明现象,形成观察问题的自觉意识,导引学生向理性生态人转化。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生态伦理典型示范法、生态伦理“两难”教育法、生态环境熏陶法、生态伦理互动式教学法、生态伦理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3],通过情景模拟、现实体验、权威资料展示等方式把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
(二)丰富校园生态文化活动,强化体验式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第二课堂,具有形式灵活多样、主题鲜明、参与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将生态观念与道德要求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提升学生的生态认知水平和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树立全新的环境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通过组织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讲座、生态文明知识竞赛、低碳生活宣传周等校园生态文化活动,强化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教会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另一方面,高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课外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教育重在实践,要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积极参与各类环保公益活动,建设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推广高校假期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环节和措施。开展体验式教学,增强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意识。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生态考察、生态公益活动、生态宣传等生态文明教育与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深入开展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生态调查,强化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道德素质。
(三)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
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培养中,要特别注重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网络等新媒体有利于拓宽和改进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感情,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建设,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来建设和管理校园生态文明教育网站,为生态文明教育搭建新的教育平台,定期发布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理论动态等,组织生态文明教育专家、教师利用飞信、QQ、Email与学生开展沟通与对话,适时把握网络舆情热点,及时、深入、真诚地倾听同学网上心声,对学生进行节约、环保、低碳理念引导,使网络生态文明教育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为高校德育创造和谐环境,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