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它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体验的评价。作为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生人群,在很多人看来,他们是聪明、自信、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人们同时发现,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诸多的心理问题。
通过调查可以看到,运训的学生每周运动次数在6次以上的远远多于经管的学生,运动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同运动量对大学生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基本一致究其原因。首先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是人们熟知的事实。同时还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若长期坚持运动便能促进学生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此外,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如减轻严重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感和身体不适症状、增强自尊感。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口,使大学生将各种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况发泄出去,从而减缓应激达到平衡。再次,参加体育锻炼过程常常是一个与他人紧密协作的配合过程,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他人的协作过程,这样的参与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
经管的学生缺乏运动的原因是因为从小将诸多的注意力集中的学校的文化课学习上。对于体育锻炼接触的较少,运动项目较为陌生,从而导致缺少对于运动的意识。因此,对于不愿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给其创造一定的环境,引导其参与锻炼。在参与的过程中,对其行为进行逐步强化,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
1.1 生活满意度现状
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主观评价。
可以看到,运训学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好于经管的学生。根据本次的研究发现,不论是家庭的满意度、自身形体、人际关系和抗压能力和社会性行为满意度。运训学生的总体体验都要略高于经管的学生。笔者认为,其原因有:首先,运训学生长期进行的体育锻炼,给自身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所以运训学生对于自身的形体满意度高于经管的学生)。并且在良好的身体条件的同时,在训练中更好的锻炼了一种积极地、向上的、不服输的意志品质。其次,由于经济管理学生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与父母朝夕相处。在生活方面更是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当步入大学校门时,不论是在自身生活自理,还是面对生活上种种的细小问题都需要一个锻炼的空间和时间。而运训学生从小自己独立生活,甚至小时候就开始跟队出去参赛,所以对于父母的依赖要比经管学生来的少,父母对他们的思念与关心也会让运训的学生对家庭的满意度更高于经管学生。
1.2 情绪体验现状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同认识活动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情绪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可以发现,两个专业的学生都在积极与较积极中占了大多数,显然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在心理上是较为健康且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作用。然而在较消极的板块中运训的学生明显少于经管的学生。通过分析认为,首先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校园,学生经常会产生压抑,紧张等情绪,体育运动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使人们从烦恼中摆脱出来。其次,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有助于人们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降低焦虑、消除忧郁等心理障碍,使人们保持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运训的学生参加某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不仅使他们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并且他们也会相应的掌握并发展一些体育的技术技能。当长期的锻炼并取得这些成绩后,个体会以自我反馈的方式传递其信息给大脑,从而产生自我成就的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再次,对于运训学生而言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对健心所产生的作用是有所区别的。选择集体锻炼形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效应更为突出。集体项目更有利于学生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交际的意识,因而更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对运训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也有所区别,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是否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健康的心理都有一定的影响。长期运动的99%的学生有较为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而没有定期体育锻炼的经管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略低于运训专业的学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3088.html上一篇:浅谈高校教务办对学生助理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