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高校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强保证。因此,在国内外敌对势力已将高等学校作为“和平演变”及思想渗透的主要目标的严峻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建育人工作刻不容缓,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校校报作为校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传播文化的载体、联系各界的纽带、展示形象的窗口,也是发布信息的途径、宣传政策的渠道、研讨工作的园地,长期在校园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我们应积极发掘高校校报在校园媒体中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其在党建育人工作中的作用,通过不断探索高校校报创新发展措施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实现互利共赢。
一、高校校报的主要特征
高校校报是校园中重要的宣传和舆论工具,除具有新闻媒介的共性外,作为学校唯一的党委机关报也具有一定特性。校报致力于服务全校师生员工,不仅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高雅的思想格调,还要兼具较强的可读性和思想性。因此,校报较之其他校园媒体具有其独到之处。
(一)权威的舆论导向
校报是党委的喉舌,由校党委直接领导,在校园内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首先,校报及时传达学校党政决策内容、各项工作任务、工作推进情况等,还要关注、反映师生对学校方针、政策和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合理化意见、建议,既要做好上情下达,也要做好下情上传,为学校顺利开展各项工作营造氛围、奠定基础。其次,校报编辑部的人员编制为学校在编职工,隶属于党委宣传部。专职编辑综合素质较高、文字能力较强,其工作较专业化,严格执行各类稿件的送审程序。再次,校报是由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具有全国统一刊号,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出版规范的新闻媒体,其出版、发行既要受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也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在众多校园媒体中是最正规的宣传舆论工具。
(二)广泛的受众群体
校报在全校范围内发行,覆盖每个系部、教室、寝室,还可通过邮寄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与相关部门、兄弟院校免费交流,并借助网络平台创建电子校报实现新媒体时代报纸的网络覆盖。因此,校报具有发行面广、发行量大的特点。校报的读者群不受限制,上自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下至师生员工、毕业校友、学生家长,只要想看都能看到。值得注意的是,较之校园网、工作简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其他校园媒体,校报特有的新闻语言、文体、栏目更能激起受众群体阅读的兴趣,其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也能对某一类人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三)实效的宣传内容
相较于社会综合报纸内容的“远”和“高”,校报更注重体现内容的“近”和“实”,在保证严肃性和理论性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和师生实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舆论宣传。首先,校报刊登的稿件作者多为熟悉学校工作、生活实际的本校师生,稿件多取材于与其密切相关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宣传的先进典型往往是来源于师生身边的榜样,更具借鉴性和感染力。其次,校报把学校的政策文件、办学方针、工作任务等通过要闻、专访、评论等方式传达给师生,也把师生的关注热点、意见建议、愿望诉求等通过通讯、读者来信、话题讨论等方式反映给党政领导和各部门,以便采取措施、化解矛盾、理顺思想、推进工作。
(四)艺术的教育方式
校报把具有导向性、先进性的精神和文化贯穿于唯美婉约的文字、寓意深刻的栏目、清新活泼的版面中,在启迪师生思想观念使其获得教益的同时,激发师生阅读兴趣使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发挥其不可低估的影响、感染作用。校报通过设计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话题讨论或征文活动,与读者进行言论、文学的良性互动,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润物无声、循循善诱的启发性优势,在感染、引导师生人生价值的同时,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辨别力,达到解疑释惑、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目的。校报以客观的新闻报道,将想要传达的精神、观点、意图渗透在形象生动的事例、情感丰富的现身说法和充满关爱的教导中,为师生认知世界、执行决定提供事实参照。
二、高校校报在党建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马克思曾用“耳目喉舌”来表述报纸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党的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1]作为学校党委唯一的机关报,高校校报在遵守《党章》要求和服从党性原则的前提下,为党建各项工作呐喊摇旗、开道鸣锣,较之纪检、组织等部门具有其独特的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及时准确传达党建工作信息,营造舆论氛围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不断碰撞、交汇、融合,市场经济、时尚理念、西方思想等新动态、新事物,挑战和冲击着思想活跃、好奇心和接受能力较强的高校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报的宗旨、定位、视角和目标,对校园的环境氛围和思想导向有着直接影响。作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高校,已形成的先进正确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为校报发挥舆论导向功能奠定了基础。校报肩负“桥梁”“喉舌”作用,反复、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和学校党政文件、办学精神、中心工作等,收集、整理、传播具有引导性、指导性的言论信息,引导师生以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未来发展方向为目标努力工作学习。
(二)以形象生动、朴实感人的新闻宣传,引导思想意识
校报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党的政策方针和学校党建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和典型事例的发掘,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在交流互动中使理论与师生的思想相碰撞、相结合。校报运用要闻、消息、评论等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充分把握时代脉搏,深入反映和挖掘先进典型的事迹、精神、内涵和意义,运用深度报道、系列报道等方式发挥典型力量在党建工作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育人工作方面均收效显著。 (三)找准学校中心工作与党建工作的结合点,助力党建工作
校报能将学校中心工作与党建工作巧妙结合,在学校重大发展转折期,或开展重大活动工作期,或出现引起师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时,及时撰写刊载相关评论文章,着力做好党建育人工作。校报常常深入“难点”、跟踪“热点”,在贴近校园生活的同时,以正面、权威的观点引导师生、统一思想,能够帮助其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党和学校的政策。此外,校报以其作为新闻媒介的独特优势打破了党员教育的时空限制,为党员的组织生活和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增强了党员教育内容方式的多样性、拓展性和丰富性,为改善目前存在的“一朝入党,万事可休”以及“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没事干”的现象,[2]提供了可行的实践阵地。
三、以高校校报的创新发展加强党建育人工作
综合分析高校校报的特征及其在党建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可以看出以高校校报的创新发展加强党建育人工作是可行的。当前,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新兴媒体已对高校校报等传统校园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高校校报工作者亟待转变思路、加强研究、敢于实践,实现校报的创新发展,以便更好的发挥其党建功能,切实加强高校党建育人工作。
(一)报网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师生普遍使用且必不可少的沟通交流工具。由此,校报要因时制宜,采用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式实现党建育人功能。校报借助网络平台立体化、全方位展示传播内容,可弥补校报时效性差、信息量少、方式单一、沟通困难等不足,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影响力。报网融合形式主要是校报电子版和校报网络版,相较于原封不动的复制纸质内容的校报电子版,增加实时新闻、话题讨论、网上投稿、资料链接等功能和栏目的校报网络版更能吸引师生,达到报网互动的目的。此外,随着4G的运行,便捷快速、方便保存查询资讯的手机报,也为校报开拓了另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二)特色兴报
“内容为王”,校报要实现教育人、感染人、引导人的目标,就要摒弃呆板说教、老气横秋、领导文章泛滥的行政化色彩,既要做到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要活泼清新、引人入胜。版面的创新对于报纸特色与风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闻版应在头条、标题、言论、照片的编辑选择上下工夫,增强舆论导向性;综合版应大容量、多视角的接纳信息,体裁多样、求深求广,以图托文、文图并茂;校园生活版应充分发挥身处校园学习生活一线的大学生记者团的作用,完善调动其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文艺副刊版应将思想内容的“美”(各类文章)和表现形式的“美”(版面设计)结合起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各版面由于主题、内容的差异有各自的个性定位,但仍应讲求局部与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
(三)加强策划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和传统纸媒之间的竞争加剧,新闻策划在现代新闻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越来越为众多的新闻工作者所认同和采用,被比喻为“现代办报的灵魂”和“科学基础上的智力产业”。[3]首先,校报工作者要审时度势进行深度报道,以鲜明的权威性、思想性、新闻性、可读性,弥补校报新闻时效性差的弊端,满足师生深层次、立体化的信息需求。其次,校报工作者要精心构思设计推出特色栏目,既要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也要彰显文化特质和人文情怀,尽量满足广大师生的精神需求,并通过主动了解及时根据师生反馈意见、建议对栏目进行适当调整。
(四)健全机制
合理、科学的运作机制是校报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校报做深做细的保障。校报工作人员缺乏且身兼数职是目前高校校报普遍面临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整合分散的校园媒体,成立新闻中心,将各种媒体的宣传设备、宣传人才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和调配,实现各媒体工作人员特长技术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效能,共同推进学校党建育人工作。在此种工作格局中,手机报、校报网络版都会有专业化人才负责管理,校报编辑就可以从多头应付的繁忙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打造精品校报。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800多所高等院校办有校报,这是学校加强党建育人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相信通过学校党政领导与校报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校校报定会在创新发展中完成由传统媒介向多元化传播媒体的华丽转身,在学校党建育人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3138.html下一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