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Key words: college vocations;semester;academic years;trimester system;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305-03
1 寒暑假的由来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学年制度的创始人夸美纽斯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各年级都应该在每年的秋季开始和结束学年课程,其他时间不应该接收任何学生入学,以保证全班的学习进度一致,都能在学年底结束相同课程的学习,经考试升入更高年级。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每天的上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4小时,每学习1小时后休息0.5小时;每年有4次较长的休假日,每次休息8日。这就是近代学校假期的雏形。
中国的寒暑假是伴随着晚清学制改革一起出现的,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学年制引入我国以后,考虑到我国多数地方寒暑分明,冬冷夏热,不太适合青少年学生在校学习,我国学校的学年逐步演化为春秋两个学期,在两个学期之间,即暑期和严冬季节,学校放假,学校的寒暑假逐步
形成。
最早对寒暑假进行明文规定的是1901年袁世凯组织制定的《山东大学堂章程》,它规定:“每年春季,以正月二十前后开学,小暑节放学,给暑假;休息至立秋后六日开学,十二月十五以前放学,给年假。”这种学期和放假制度被清政府各类学堂章程袭用,如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规定:“每年以正月二十日开学,至小暑节散学为第一学期;立秋后六日开学,至十二月十五日散学为第二学期。”晚清的暑假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和立秋为时间节点,寒假(年假)则保留了中国传统过年封印的习惯。1912年9 月13日,民国教育部颁布《学校学年学期及休业日期规程令》规定:“各学校以八月一日为学年之始,以翌年七月三十一日为学年之终”。这样每学年就改为秋季开始了。建国后这一制度得到延续,在高等学校,寒暑假也相沿成习。
由此看出,学校寒暑假的形成,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身心得以适当休整,让学校有时间调整教学、调整教师,让教学设施得以维护,让教师得以休养和培训进修。寒暑假的形成,主要的依据是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而气候也是这一假期形成的重要因素。
2 高校寒暑假的功能
拥有寒暑假是我国学校有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重大特征,这一习制的出现,并非标榜学校特权,而是教育规律使然。它的本义,是利用这段假期让学生得以调整身心,走向社会,回归家庭,让学校调整教学、教师和设施,让教师有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从事学习进修、教学研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对高等学校来说,寒暑假的意义更是超越其他学校。概而言之,高校寒暑假应有四大功能。
其一,休养调整。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学生、老师和相关仪器设备都需要休养和调整,以便下一学期更好的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作为学生,需要在酷暑和严寒季节,让身体和大脑适当休息,将知觉、情感、记忆、思维等心理机能调整到较佳状态。作为教师,需要休息、反思、备课、进修,为下学期的工作做准备。而作为学校行政管理、后勤工作、教学辅助人员则需要对各类管理方案进行修订,对教学设备、生活设施进行维修,对教学科研资料进行整理。
其二,实践教育。寒暑假前后为期近三个月,特别适合走向社会,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见习实习、旅行游学、交游体验,均是很好的实践教育活动。对教师来说,社会考察、旅行游历、学术交流,则是普遍选择。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本之外,课堂之外,学校之外的实践活动,其实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 其三,补习提高。大脑具有自组织功能,在假期休日时,大脑会对已输入的各种以知识为表征的信息进行自组织,从而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结构上的准备。所以,复习预习、查漏补缺、自学研究、考研准备、考证培训、参加竞赛,都是大学生寒暑假的选修项目。教师也会在假期自主学习或进修,参加教研、科研或学术活动。
其四,拓展服务。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是高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寒暑假,高校师生可以集中较多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应该成为暑假里师生经常驻足之处。高校各类教学研讨、备课试讲、科技制作、学科竞赛、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活动应该在暑期蓬勃开展。同时,一些师生会深入到企业、社区开展调研、咨询、科技服务,一些市民、学生会进入校园参加大学校园开放体验活动。寒暑假高校师生的这些拓展服务活动,可以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也可以成为师生自觉自发的行为。其核心就是利用寒暑假这一相对集中的时间段为提升教学做准备,努力实现高校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职能。
由于寒假、暑假季节迥异,长短悬殊,所以寒暑假的功能也有较大区别。寒假由于天气严寒,社会活动相对较少,且适逢春节这一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对高校师生的主要意义在于回归家庭,感受亲情,亲近传统文化,了解乡土乡情和城乡变化,它的主要功能在休整身心、回归家庭、了解社会。而暑假时间较长,适合校内外活动,其内涵异常丰富,功能更加全面,是学校假期功能的主要承载者。
3 高校要特别重视寒暑假的利用
寒暑假制度的设计初衷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和中小学,高校顺承了这一制度。这一制度设计对高校的意义更多体现在实践教育、补习提高和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以及各类社会服务上,其独特意义丝毫不亚于中小学。高校应对寒暑假有全面规划,对师生假期有一定指导,而不是全面放羊,无所作为。
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和技能培训是参与面最广的,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有一定安排,但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实效还不够,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尚未发挥出来,有时形式多于实质。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设计和指导,让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途径。对于多数学生,参加与学业相关的各类技能培训是他们假期的现实选择,是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学以致用的辅助方式。此外,很多学生选择复习考研,参加竞赛,打工体验,见习实习,旅行游学,还有的学生选择在校学习,或者参加科研活动,有的则选择回归家庭。对于学生参加竞赛和科研,以及校外见习实习,学校虽有一定安排,但重视不够,建议高校要统筹考虑,科学安排,注意安全,让这些假期活动发挥实际效用。
对高校教师而言,寒暑假是开展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的合适时间。这里的研究,包括教育教学研究,也包括科研项目的推进。教育教学研究,除了教师自发的,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分阶段的安排,让更多教师能深入参与。科研项目的推进,需要潜心深耕细耘,也需要协同配合,更适合在寒暑假进行。因为多数教师都放假,寒暑假特别利于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各高校都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几次高水平、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学术活动,形成浓厚的大学氛围。所以,寒暑假的高校里,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应该成为师生集中研讨、切磋、研究、创新的圣殿。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很多社会服务工作只有利用寒暑假才能较好的得以实施。很多教师会利用学校假期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村,了解社会需求,开展咨询、辅导和培训,解决实际问题。这类活动也需要学校层面来组织和引导。此外,也有很多教师选择参加业务进修和培训,或者社会考察,或者外出游学,或者疗养。建议高校尽量将各类涉及到教师的竞赛和评审活动(比如教师职称评审)安排在寒暑假,以便最大程度减少对师生日常教学活动的干扰。寒暑假近三个月,应保证高校教师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开展研究、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
对高校而言,应该重视寒暑假对高等教育全局的意义,认真审视寒暑假的功能,把寒暑假纳入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大局中通盘考虑,适当变革。一要妥善安排高校师生的寒暑假生活,将其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和必要补充。二是利用假期研讨会商学校发展大计,及时总结检讨,选准重点,逐个突破。此外,高校要重视做好校园开放活动,利用寒暑假,选择开放一些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教学楼和体育馆,让市民和中小学生有序进入校园,开展科普展览、科学实验、文化讲座和文艺展示,感受学术氛围和大学文化,使大学成为本区域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
4 高校对学期、假期制度的探索和改革
由于只有学校有寒暑假,而且教师员工是带薪休假,历来引起社会关注和质疑。学校寒暑假制度由来已久,相沿成习,自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高校与中小学不同,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的身心素质不一样,高校的社会职能也与中小学有别,寒暑假对高校的意义非同寻常。尤其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重大使命,迫切需要对现有的一些制度进行变革,以更好的适应新的
需要。
目前对高校学期和假期制度的探索,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顺其自然,适当微调;一种是结合学分制改革,将每学年划分为3个或4个学期。
四学期制是把把一学年分为四个学期,春秋两学期为知识技能学期,夏冬两学期为实践应用学期。相对应,教师的春秋两学期为教学期,寒暑两学期为备课进修科研和学术交流期。如果这种改革可以接受,则后一步还可以再深人改革,即实行完全的学分制。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学生选修课程的需要,利用夏冬季时间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这样就会形成寒暑季一部分师生上课,另一部分师生自主安排的局面。可见,四学期制的实质是为寒暑假更名,不再叫假期,而是叫实践应用学期。如果它能与学分制很好结合,应该是一种有益尝试。但目前没有高校试行这种制度。 三学期制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高校教学规制,它通过学习时间的调整和学习制度的改变,缩短学时,减轻课堂教学压力,让学生有更多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发展的空间。它在我国有两种稍有差异的形式。一种是从欧美引进的,其教学时间安排为:每学期十个教学周,相连学期之间间隔一周,形成每年4月初到11月中旬近8个月的连续学习时间和11月下旬到3月下旬之间的4个多月的连续假期。目前我国有上海大学、北京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在试行欧美三学期制。另一种是将传统两学期制与欧美的三学期制相结合的产物:即在原有的春、秋两学期的基础上,利用暑假三-四周左右的时间开展教学活动,“第三学期”的教学内容包括辅修课程、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实验教学、外语强化学习与重修、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座、各类专业证书培训、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和学术论坛等10类教学内容。三个学期分别为秋季(9月中旬―次年1月中旬)、春季(2月下旬―7月初)和夏季学期(7月初―8月初)。其中,秋季、春季学期均实行17周授课、1周考试的教学安排,主要安排各专业的理论教学。夏季学期则包括3周上课和半周考试的时间,学生参与这些课程教学,经考核合格获取对应学分。目前中山大学、海南大学、华中师大等中南部高校在试行这种三学期制。
三学期制具有很多独特优势,缓解了高校诸多内部矛盾,调整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优化了资源配置,是我国高校近年来探索的重大成果。
①有利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深化教学制度改革。
“三学期制”着眼于解决学校校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跨校区选课困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偏低、本科教育中重点综合性大学优势不太明显等实际问题,通过全面修订教学计划,调整、重构课程设置,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进一步完善课堂、实验、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使现有学期制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矛盾得以缓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因为教知识,不如教方法。
②有利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各校区间更均衡地
配置。
“三学期制”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保持综合型大学人才培养优势为目的,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形成包括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多校区校园文化的融通和流转。“三学期制”注重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短学期的灵活性、自主性相结合,给学生以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更具自主性地构建知识结构,发展职业竞争力。“三学期制”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各类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办学效益。
③有利于推动开放性办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三学期制”实施后,学校和各院系可利用短学期延聘国内外知名学者驻校或来校讲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共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三学期制”还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事创新性实验和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如果将短学期和暑期连通利用,学生可以有更好的条件尽早进入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短学期的设置,使教学工作的安排更具灵活性,既需要教师完善和更新课程结构和授课内容,也使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教学时间,可能有更多的集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时间。
从试行效果看,这种学期制度非常利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精简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延长暑假,可以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备课和进行科学研究;对学生而言,短学期制的考试很像老学制的期中考试,学生易于准备,更重要的是,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探索试行三学期制。它的缺陷是牺牲了师生部分自主安排时间,尤其是需要妥善安排好高校师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考察。试行三学期也必须以完善的学分制为基础,没有这个坚实基础不能盲目实施三学期制。考虑到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尤其暑期炎热的中、东、南部地区,应该根据实际选择试行。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3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