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三微一博”融合的高校教师移动学习策略研究

“三微一博”融合的高校教师移动学习策略研究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Abstract: In high speed network age, the applications of Sina Microblog,Micro message public platform, Micro-course and Blog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The author chooses the practice of learning by using these social medias as research object, bring up a idea of the integrated use of them. It builds one mobile social cooperative environment for teacher's mobile learning, and provides convenient and rapid service for individual M-Learning.

  Key words: 3 Micro 1 Blog;teacher;M-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41-03

  0 引言

  在终身学习理念日益受到重视的今日,教师的学习特别是有效的教师学习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移动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能够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因而成为教师学习的新宠。目前,学术界对于移动学习的定义有三种理解,其中第二种是将移动学习作为数字化学习的拓展,它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和网络来获取信息与知识[1]。本文采用的是第二种定义,即利用无线移动网络和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移动手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

  在国内,自2000年开始以来,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与移动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和推广相比,研究者们对移动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关注较少,而且与移动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也还刚刚起步[2]。本文在对移动学习的理论支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师个人移动学习的实践,深入探讨微博、微信、微课程和博客等社交媒体在教师移动学习中的应用,尝试构建适合自身的系统化知识框架。希望能为广大高校教师进一步认识移动学习,以便更好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问题的提出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高速的网络,快速的生活,让我们应接不暇。从2007年标志着第一代智能手机的Iphone的问世,到2008年出现的微博,2009年出现的平板电脑ipad,2011年出现的微信,2013年出现的移动大潮,变化无处不在,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诸多的挑战。挑战之一:知识迭换速度快,传统的教师在职培训效果不佳。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人类知识正在以“每三年就增长一倍”的速度递增。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才能不断为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然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占据了教师工作的大部分时间,如果仍沿用传统的在职培训的形式,一方面加剧了教师的负担,同时批量的培训不能识别教师的个性需求,导致在职培训的效果不明显。

  挑战之二:师生关系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在知识迭换速度快的时代,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不单单局限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他们可以轻易地从网络上、各种社交媒体中广泛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不知不觉中,教师已经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者、答疑解惑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上积极探索外,两耳还要关心窗外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将更新的知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导入课堂教学中。

  移动学习的出现,吻合了教师学习的需求,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信息超载的时代,教师应如何快速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如何将零星获取的信息和知识整合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实现高效学习?

  2 社会媒体的移动学习支持的理论分析

  面对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挑战,教育工作者们开展了积极的探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山大学王竹立提出的“新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提供了一整套建立在博客写作基础之上的网络时代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具体而言,是从搜索开始,经过选择、写作、交流、创新等过程以解决网络化学习所导致的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的问题。其中,学习者将博客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通过零存整取式的学习策略,在自己的“网络知识银行”(即博客)中存储、管理自己的知识,并且通过写作与知识应用等实践环节,对个人知识开展运营与投资,从而实现个人知识的创新[3]。在提出“新建构主义”创新理论的同时,王竹立亲身使用各种新媒体进行网络学习,并勤奋地进行新浪博客的写作,在其博客写作中不断践行“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创造性重构”的过程,完成了《新建构主义: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理论》、《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联通到创新》、《新建构主义与知识创新》等新建构主义理论创新三部曲。目前,他正在积极探索新建构主义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运用,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试验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

  受“新建构主义”的启发,笔者运用“内读法”,对近半年来自己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微课程和博客等社交媒体进行学习的过程进行了梳理,从自身学习需求分析出发,分析社交媒体的特点,以及运用这些社交媒体进行知识的搜索、知识的选择和写作过程。   3 “三微一博”融合的教师移动学习策略的实践

  3.1 学习需求分析 如何在碎片化的学习中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而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则需要进一步了解自我。表1用SWOT分析法来完成。

  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笔者将2014年的学习目标界定为:以科研项目为切入点,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通过互联网工具的使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技术和方法;学会一些简单易行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改善思考方式。

  为此,在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2014年课题的研究工作中,笔者开始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在学习的过程中,首要的考虑是分析目前自己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工具是否能整合起来为自己的移动学习服务。

  3.2 社交媒体的特点分析 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交媒体也集中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受惠于我国3G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发展,微博因其交互性和即时性强成为移动学习的园地之一。相对于微博而言,博客的信息比较集中,而且博主可以对内容进行分类管理,方便检索学习。随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青年学生和关注教育的社会人士创建教育博客,博客正迅速从娱乐领域迈进教育领域[4]。微信公众平台则是腾讯针对微信用户推出的一项订阅服务,用户利用该平台可享受二维码订阅、消息推送等个性化服务。截止2013年11月18日,微信公众号总数已经超过200万个,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学习也是将来移动学习的发展方向。2013年,我国教育领域掀起了“微课(程)”热。微课程,是指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记录,它以视频作为主要载体,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对某个知识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为进一步了解这些社交媒体在移动学习是否适合,对它们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社交媒体在运行平台、媒介形式、内容特性和学习支持应用方面均有差异,但在学习支持情景方面,则都适合于移动学习。为此,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可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微课和博客结合使用,以便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移动学习的需求。

  3.3 搜索(摸索)过程 因课题研究的需要,笔者从微课程的学习开始,逐渐编织起自己的知识网络,该网络涵盖微课程设计制作、PPT制作、教育技术前沿理论与实践、互联网金融、教学创新方法等。表3为2014年1月至今笔者所关注的博客、微信公众平台、微博账号以及日常使用的微课程APP,从时间的序列来看,关注的过程为:微课程――博客――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形成了一条移动学习路径。

  首先,在观摩学习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优秀作品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我国微课创始人胡铁生的博客,对微课程的认识不断加深,个人认为对微课程的学习主要界定在课程设计和PPT设计两个方面。

  从这两个学习需求出发,在学习过程中笔者陆续接触到郑小军、杨晓哲、王竹立、金陵、黎加厚、焦建利、张志等开通的教育博客,这些博客主要涉及的是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技巧。作为一个学习者,将这些教育博客添加关注,就能在“博友动态”这一页面阅读到他们发表或转载的文章,从而实现订阅学习和知识的连通。而对张志的博客、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的关注,加入其网易云课堂的学习,则让笔者对微信与微博的互补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秋叶PPT”微公众平台定位于以三分钟教程实现碎片化学习,在教程中鼓励学员看完动手操作,完成的PPT作业提交到微博@秋叶,在微博上进行点评,优秀的作业将会赢得转发鼓励。通过微信建立教程学习的平台,而微博则提供作业分享的空间,以“交作业”的形式连接微博和微信,打造了从学习到传播的闭环[6]。

  在这条移动学习路径中,微博的随性化程度相对较高,可在短时间内浏览完毕,如感兴趣,可收藏以备日后阅读。比如关注@读书笔记PPT,就可以免费下载“秋叶PPT”学员制作的原创PPT,这些PPT可用于日后的教学过程和微课的制作过程。微信公众平台、博客和微课程推送的信息则更加注重深度,学习者可根据个人学习需求选择某些特定内容进行移动学习。

  3.4 选择 在学习的过程中,搜索仅仅是开始,因为在搜索过程中,会收集到很多信息,这些信息一般是按照发布时间或重要性来排列。要把搜索到的信息变为自己的知识,还需要进行选择,即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此时,思维导图、印象笔记和PPT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思维导图是一项可以快速学习和管理思维的技术,它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思考过程变得可视化。印象笔记具备随时收集、随时记录、方便检索和共享笔记的四大功能。PPT则可以用简练的语言将繁杂的信息按一定逻辑呈现出来。

  为了整合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的各种碎片化信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逐渐摸索了一些规律:用思维导图整理微信某一公众平台推送的全部文章;用印象笔记来整理关注的某一博主发布的重要信息,用它来即时记录微课程的学习心得;用PPT来做博客的整理笔记。在PPT的制作过程中,除了运用三分钟教程的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微博账号@读书笔记PPT免费下载多样化的PPT模板,以达到提高PPT制作水平的目的。通过这些方便快捷的记事工具,将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博客、微课程的零散知识聚拢起来,实现零存整取,逐渐搭建起自己的网络知识体系框架。

  3.5 写作 写作,是将观点用清晰、优雅、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它是一门需要通过学习才能逐渐掌握的艺术,也是将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在学习实践中,笔者将写作分为三个层次:

  ①运用印象笔记记录日常学习的零星感受。随时随地将迸发出来的灵感记录下来,为写博客提供素材。

  ②用新浪博客专门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2014年1月11日,笔者开通了新浪博客“微学习”,根据思维导图和PPT整理的内容,定期将学习的感悟发表到博客中。

  ③根据科研的需要,阶段性整理博客的学习心得,为撰写文章奠定基础。目前,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笔者已经完成两篇文章,其中一篇已顺利发表。

  4 结语

  笔者通过对自身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微课程和博客等社交媒体进行移动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这些社交媒体是可以整合,它们共同构建一种移动的社会性合作的虚拟学习环境,为个人移动学习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当然,基于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微课程和博客整合的移动学习策略,还处在探索阶段,还面临着很多不利因素: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学习,对学习者的自控力提出很大挑战;网速过慢会降低移动学习的兴趣;碎片化信息引起的浅阅读、惰性思维症如何克服;如何从众多的微信公众平台中搜索到优质的微信公众号;如何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博客等社交媒体无缝整合到教师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等等。这些,都是今后研究和实践的方向。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在移动学习领域定会拥有广阔的前景,这一切,都有赖于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实践和探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320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