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自教育部提出把音乐欣赏课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安排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以来,各高校相继设立了此门课程。但是,由于时间仓促、重视度不够等原因,导致设立的普遍率大大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教育部的初衷。在中国,还有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拒开此门课程,在他们看来,学生自主组成的小型音乐社团就能代替音乐欣赏课,这种错误认识一直得不到纠正,最终阻碍学校发展。
(二)没有正确划分专业学生和辅修学生
在高校,同一班级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院系,这些学生有的是本专业的,而有一些是辅修学生。由于班级人数众多或者是其他原因,教师不可能做到一一辨认,更多时候教师也就得过且过。针对这种现象,专业人士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划分,对于那些本专业的学生,要制定更高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要细心讲解,此外,还要为这些学生设立不同的培养方案,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而对那些辅修学生,则可以适当的放宽要求,降低教学目标。
(三)没有对音乐欣赏课形成正确认识
相关资料表明,学生在选择音乐欣赏这门课时,抱有不同的态度。音乐专业的人选择这门课,有大约90%的人是想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而其他的人只想完成相关的课程设置。非音乐专业的人在选择这门课时,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想着提高自身音乐修养,其他人选的原因则多种多样,具体包括感受课程内容,想着以后在社会上可能有用等。总之,人们在选择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没有对音乐欣赏课形成正确认识。
二、改革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几点措施
(一)适当改革课程教学的内容
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与历史,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这个大家庭,其中55个少数民族更是独具特色,他们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有着自己的语言与风俗习惯,这些音乐共同组成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开设音乐欣赏课,就必须将民族音乐摆在鲜明的位置。同时,促进民族音乐传播还是教师的职责,民间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大多旋律优美、简单易懂,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古典音乐也是初学者可以接受的,这种音乐代表的是人类民族文化的历史,欣赏这类音乐,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这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很多学生对于交响音乐一窍不通,他们不会听,也听不懂,为此,学校要适当增加交响乐在音乐欣赏课中的比例。
(二)积极运用现代化设备,增强学生的兴趣
音乐欣赏是一门艺术,与其他人类活动一样,必须要有一个活动的主体,而人就是这个主体,并且,这个主体具有强烈的参与性。音乐欣赏课能不能持之以恒地发展下去,关键看音乐教育的价值,这种价值又具体体现在人类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与音乐密切相关。比如:人们会不断的通过音响、VCD、视听器等高科技播放出悦耳的歌声,已满足自身的需要,他们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中,并在不断的聆听中发泄出来。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参与意识,让学生不断地享受音乐的美,并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此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简单易懂的音乐播放给学生听,教师可以选取《青藏高原》、《北京的金山上》等音乐,学生在倾听的同时脑海中就会呈现出相应的现象,最终提高对作品的认识水平。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此,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动态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一大特征,就是“动”,教师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热情以及心智。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聆听一首歌曲,然后让学生画出刚才所听音乐的旋律线,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快速直观的理解音乐。其次,教师可以运用提问、设问法。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不断提问,对于那些不善表达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设问的方法,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最后,教师可以采用形象组合法,通过对不同作家相同形象的作品进行欣赏,学生很快就能发现不同作品的旋律美、音色美以及节奏美,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欣赏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正如生活那样,它是无穷无尽的……也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的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东西。”因此,高校要及时的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还要在课程中多多运用现代化的视听设备,教师也要不断的从自身出发,寻找学生能够接受的、能够如期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最终使音乐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3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