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30年图谱探寻

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30年图谱探寻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影视专业主要指的是与电影、电视相关的艺术类专业。我国的影视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为了适应当时电影的发展,在上海、南京等地开设了一些电影学校,随后影视教育又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年浩劫期的逐渐演化,直到90年代才开始迅猛发展。影视教育是20世纪人类教育史上的新兴成果,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类教育密切相关。[1]鉴于笔者追溯到的第一篇关于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的文献为1984年7月发表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上的《影视文学进入大学课堂应当受到重视》,故将1984~2013年的30年作为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文献综述的时间区段,梳理盘点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热点和动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图谱和参考。

  一、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30年历史演进

  新中国的影视专业高等教育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有几个重要的发展节点:一是“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1950年成立),1956年升格为“北京电影学院”,这标志着电影教育专业被正式纳入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轨道;二是“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4年成立),1959年更名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电视专业教育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高校影视教育都主要集中在这两所院校。直到1992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设立了影视类本科专业,这也标志着影视教育专业开始扩展到全国各类高校。

  关于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的论文可以追溯到梁国治于1984年7月发表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上的《影视文学进入大学课堂应当受到重视》一文,其中提到:“电影电视文学在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的。”[2]同年12月,张玉?、汪天云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试论电影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在综合性高等院校中开设电影、电视课程的必要性。这两篇文章奠定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影视专业教育研究的基石。这一时期,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是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开设的必要性以及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高校影视教育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代表性论文有孟建在《现代传播》1999年第4期和第5期上发表的《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上)》和《试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教育传播发展战略(下)》,这两篇论文从宏观―观念、中观―体系、微观―操作三个方面诠释了如何构建高等院校影视教育。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学者们对于高校影视教育有了新的构思和研究,逐渐意识到了新媒介环境对影视教育的影响。

  (一)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影视教育研究的起步

  虽然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经开始了关于影视教育的研究,但直到80年代初才开始进入普通高校,所以我们将80年代作为起点进行分析。1982年8月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期全国高等院校电影课教师讲习班”,并在此期间成立了“高等院校电影学会”,拉开了“电影艺术进入大学课堂”的帷幕。198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院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的通知》,其中强调了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应该将电影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

  经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笔者发现从1984年到1990年,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高校影视教育的文献仅有10篇,而且大多数阐述的是电影教育作为影视教育的一个分支进入高校的意义。主要文章包括《在教改中开创影视艺术教育新学科》(潘秀通)、《电影艺术与电影教学》(连文光)、《浅论对高校学生电影思维的培养》(朱印海)、《中国电影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沈嵩生)、《电影教育和电影社会化的趋势》(汪天云)、《电影教育在中国》(李亦中)等。其中,沈嵩生的研究认为在那个时期“影视教育面临着布局不完整,师资缺乏,专业不配套,设备陈旧,经费不足等问题”[3],朱印海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电影思维放在第一位,高校应重视影视教育,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加强资料建设,改革教学方式”[4],并提出关于影视教育的方案。198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达[85]高教一字008号文件,强调:“要迅速改变我国电影教育落后情况”,“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学校中文系应该把电影课作为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5]

  1991年10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增设“影视教育专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普通高校设置的第一个影视类本科专业。李亦中的研究认为,至此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已经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办学格局”,位于塔尖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广播学院,为影视行业输送专业人才;塔腰则是设置影视专业的普通高校,利用综合院校的优势,实行多元化办学;塔基则是上百所开设影视类单科课程的院校,用于提高学生的影视艺术修养。[6]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电影教育保持着可喜的发展趋势,但又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社会的挑战和压力”[7]。在高校影视教育研究方面,这一时期的文献,视野相对受到历史的局限,只能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影视教育研究的发展转型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高校影视教育开始迅速发展。经济力量的壮大、国家对和平崛起的强调以及塑造良好形象的客观要求,促使我国对影视教育的人才培养寄予厚望。与此同时,设立影视专业也可以为高校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故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影视教育迅速膨胀。新一轮影视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也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的文献特点逐渐从80年代的“电影教育”过渡为“影视教育”。笔者搜集到这一时期相关高校影视教育的文献共有76篇。其中以1999年孟建发表的《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上)》和《试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教育传播发展战略(下)》最具代表性。从这一时期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说上一阶段的影视教育是“星星之火”的话,那么到这一阶段已经有“燎原之势”了。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仅有几所院校开设影视课程,迅猛发展到200余所,并且在高校的选修率位居前列。学者们除了认识到影视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以外,也关注到了高校影视教育的德育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在教育方式上有了更新的认识。这一时期,我国也开始有了影视理论专著。如王光祖、黄会林、李亦中主编的《影视艺术教程》、潘秀通等著的《电影艺术新论》等。连文光的研究,从普及性、教育观念和影视教育根本任务的定位上做了中外影视教育的比较,认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5]   这一阶段的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在孟建看来可以解读为:“影视教育虽有进步,但仍需完善。也面临诸多问题:影视教育观局限;未形成学科群的支撑;无完整的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急需更新。”[8]

  (三)21世纪初至今:影视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2005年至今,中国知网收录的高校影视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共176篇。根据教育部提供的2008年普通本科院校的1070所招生院校的数据显示,涉及影视教育专业的普通本科学院的数量达到351所,若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广告学、艺术涉及这4个专业的,学校总数达810所。[9]

  这一时期关于高校影视教育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者们既分析了影视教育的发展和现状,也认识到肩负的挑战与使命,并开始挖掘影视教育的现状与趋势;寻找影视教育的问题与出路;探讨影视教育的作用与功能;同时也大量关注国外影视教育的学科模式,积极进行各项调研与分析。与此同时,也体现出了新时代影视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探讨新时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影视教育中的运用;确定了“艺术―人文―技术”为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涉及了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途径与措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素养、综合素质;影视教育媒介选择的影响因素;平民影像时代、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语境下的影视教育问题等。虽然这一时期影视教育研究的发展态势喜人,但仍有学者指出尚存在问题,如影视教育的观念有待提高;专业性师资力量比较缺乏;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建设空白;影视理论教育与实践的关系;还有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等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等问题。

  二、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呈现出的几个热点

  热点一: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成为研究重镇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1983年8月成立,当时的名称为中国高等院校电影学会。截至2013年,该学会已经召开过十三届年会,举办过六期全国高校电影教师的电影讲习班、进修班,七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七届“学会奖”和四届“学院奖”评奖,会员从最初的40余人增加到600多人。[10]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的重镇。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在影视理论研究、影视教学、影视学术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多次统计全国高校的影视专业,研究内容涉及动漫、电视栏目、纪录片、新媒体等诸多领域,关注的层面由实践层面到方法论层面再到美学哲学层面,带动了我国影视教育的发展。其中张凤铸、胡智锋、黄式宪、孟建、李亦中等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显著。学者们的论文既有文本个案的解读,又有作品的分类讨论;既有史学的梳理,又有现状的剖析;既关注宏大叙事,也有微观的技术研究。这些研究活动的开展对于影视教育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热点二:新技术条件下高校影视教育的应对

  在影视教育中,教学方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多为讲演式,一般是让学生欣赏影视作品,紧接着是组织讨论,然后是教师评点;再或者是教师先讲解,接着学生观摩,最后组织讨论。这种“鉴赏―讨论―点评”或者是“讲解―鉴赏―讨论”的套路,把“观看”当作主导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影视理论知识。[11]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逐渐扩展开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多媒体教学,将音效、影像、资讯加以整合。大学生DV剧、校园剧的流行,为高校影视教育带来了一种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三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跨屏传播、互动传播等媒介技术的运用,体现得更为明显。

  21世纪以来,“工作坊”(workshop)的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工作坊”的教学方式应用广泛。这种教学法具有参与人数少,教学形式灵活,教学更有针对性,实践性、参与性强等特点,并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影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目前,国内高校已经开始将“工作坊”的模式应用到影视艺术教育的课堂上。

  热点三:中美影视教育的比较研究

  在国外影视教育的借鉴研究中,中美影视教育的比较研究表现得较为突出。有研究者对美国影视教育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中美影视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1)教育观念不同。在美国人看来,影视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情操、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掌握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已经作为一种通识教育甚至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素养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标志。[11]而在我国早期的影视教育中,只是把它当作艺术教育来看待。进入21世纪后,新的教育方式和技术环境促使我们去理解“大影视”“新影视”的概念,在体系构建上从“素质教育体系”“相近教育体系”“专业教育体系”三个方面着手。[12](2)师资力量不同。我国最初的影视教育工作者基本上是由电影艺术工作者、中文系或者是艺术系教师兼任,随着全球化的来临,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多,教师结合“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式,整体力量得以提升。而影视艺术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教师本身应具备非常高的专业要求。美国则更注重教师的专业技能,在这一方面我们与美国电影教育还存在一定差距。(3)普及程度不同。20世纪60年代美国增设的电影电视系使其影视教育专业开始在高等院校普及。80年代,开设影视教育课程的大学有1000多所。1996年时,美国已有14所学校有电影学、电视学博士授予权,而那时我国还未实现零的突破。即使到了今天,中美高校影视教育的普及仍有很大差异,我国南北、东西地域的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的覆盖率也并不均衡。[13](4)教育目的不同。我国影视教育主要宣扬审美作用。美国影视教育的着眼点,是为了培养学生视听语言的运用和影视思维能力。[5]这种教育的目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热点四:我国现阶段高校影视教育面临的问题

  有研究认为,当下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1)对“通才”和“专才”的思考。(2)对实践基地和技能训练基地的建设问题。(3)影视艺术院校招生机制上的不完善。(4)电影大规模国际合作下的人才培养。[14]还有研究者从地方的高校影视教育为实例,谈到了几个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1)影视教育层次的定位和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的建设。(2)教学内容上需要处理好的关系。比如,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影视文化中的本土与他者。(3)教学方法上理论与实践、硬件与软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15]也有研究者从人才培养方面提出现阶段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的弊病:(1)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比重失衡。(2)培养人才的定位模糊。(3)教育观念和态度的偏差。   总体看来,学者们认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存在影视教育观念的偏差;师资团队的匮乏;设备资金投入不足;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老化;理论与实践脱节;人才定位模糊;影视教育考核方法有待商榷等问题。

  热点五:新媒体时代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

  媒介融合时代,有研究认为:当代影视教育的核心不是“影视技术教育”或者“影视艺术教育”,而是“影视媒介教育”,以新的媒介变革的方向培养高素质人才,注重人才的“文化底蕴”,强化“颖悟力”的形成,注重“表现力”的培养。高校普遍将目标从传统的培养影视市场的专业型人才转向“万能型”“融合性”“采编播一体”的人才。[16]还有研究者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影视人才的培养趋势应该是多元化的,可以将人才的培养分为三个层次:(1)本科层次,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层次应该注意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和文化知识的储备。培养基础扎实、有职业精神、有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2)硕士生层次,培养链接业界与学界的专业型人才。因为对于国内来说,编辑、记者职务趋于饱和,这时需要的是有影视基础的复合型专家人才,定位于较强的科研、业务、管理、策划人才,且对某一领域了解深入。(3)博士层次,培养学者型人才。为影视科研人员、高校教师添入新的能量,且作为学者型人才应该与实践保持距离,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视野的开阔性。[16]也有研究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应从“超前意识、大学科意识、人文意识、创意意识”四个方面树立影视教育的新理念。[17]

  三、结 语

  综观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的30年,历经了迷茫期、困惑期和今天的繁荣期。学者们不懈探索,为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笔者希望通过对30年来我国影视教育相关文献的梳理,为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借鉴。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30年图谱探寻所呈现的技术应用、艺术表达、教育理念、国际借鉴等不同维度的研究进路,将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砥砺前行的方向和动力。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将伴随着全球影视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探索,永不止步。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美国高校影视专业教学模式借鉴研究”(项目编号:2014-gh-220);河南大学2013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国外影视专业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借鉴研究”(项目编号:HDXJJG2013-105)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326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