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1.武术文化内涵与价值功能
1.1武术文化内涵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1]定义中对武术进行了最根本的文化定位“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而“注重内外兼修”是对中国武术运动的另一个重要文化特征的阐述。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与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互相联系,共同组成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武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中发展,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特性。其中技击性、哲理性、大众性、健身性和娱乐性是武术文化的主要特征。
1.2武术文化的价值功能
中国武术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功能。民族危难时期,作为“国术”的武术始终与民族、民族传统、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历代出现的英雄人物很多都出自习武群体,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近代剑侠秋瑾、武术名师霍元甲……由此,武术形成了爱祖国、爱民族、重大节的优良传统,习武者精忠报国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现代社会,武术文化讲究通过自身的内省和修炼来完成对人格的塑造。武谚道:“习武先修德”,讲究“以武技之能,行道德之举”,是武术训练的目的和根本。实际上学武与培养人的品格、道德观有着很大的关系。如阿里巴巴马云与李连杰合建的太极禅苑,不仅以会员制形式给学员传授太极拳技术,更多是传播太极文化,培养一种平和的思想和健康生活态度。
2.高校武术文化传播策略
2.1积极营建武术文化“生态环境”
由于文化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由于文化的缺失而面临名存实亡的局面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营建武术文化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的参与,教师与学生是高校武术教学的两个主体。营建高校武术文化“生态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高校武术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特别要加强对武术理论、武术文化等课程的系统学习与研究。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习,如向老拳师请教、外出进修、参加培训班、自学等都是很好的途径。教师能够将武术技艺与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融汇贯通,才能实现身体与文化并重的整体传承。②重视对学生武术理论课教学,促进学生对武术概念及其丰富文化内涵的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开办“中国武术文化”选修课,有着几千年文化底蕴的武术期待着更多的大学生去了解和欣赏。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站等现代化的手段,做好武术文化宣传工作。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精彩的武术表演、活跃在操场上武术训练团体、校武术队对外竞赛简报相片等都能对全体师生造成视觉冲击,共同营建了良好的武术文化“生态环境”。
2.2突出武术文化的技击性特征
传统武术讲求“打练结合”,无论是个人套路单练还是“两两相当”的对练,都需要习武者在了解技法意义基础上强化对“用”的体会,所以就有了“练拳不知体中用,枉费功夫终无成”的至理名言。武术的技击价值是其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和魅力所在。
在套路教学中由于缺乏对技击性及攻防含义的理解与传授,将武术教学体操化,导致学生认为武术课教学就是重复演练一些难以记忆的套路,既不实用又不好学,慢慢对武术失去了兴趣。中国体育报在2008年5月29日《武林大会》专版上介绍了康锦平以技法全面、功力深厚、稳扎稳打的风格最终夺得五祖拳年度总冠军后,使五祖拳走进大学校园,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传统武术的魅力。[2]高校武术教学可适当增加传统武术内容,因为传统武术中凝聚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攻防格斗技巧;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对武术攻防技巧的讲解与训练,突出其技击性本质。
2.3课堂教学与俱乐部训练并行
作为终身追求与体悟的武术与现代人提倡的“终身体育”的理念是一致的,但当代大学生能够把武术作为“终身体育”项目的人数很少,武术似乎随着教学的终结而终结。课堂教学与俱乐部训练并行,是促进高校武术持续性、大众化发展的策略。学校应积极支持成立武术协会或武术俱乐部。通过俱乐部形式将武术爱好者集中在一起,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训练,以保证学习的持续性。同时学员之间相互交流,有利于加深对技击动作的理解和武术文化氛围的形成。另外通过与兄弟院校俱乐部成员合作交流与演出,可以达到提高武术技术水平与促进武术文化传播的目的。学校应积极提供经济与技术上的支持,聘请一些武术专家对俱乐部学员进行武术文化课的讲解和对传统武术的教学,给他们提供学习、交流和表演的平台。随着俱乐部规模的扩大,将会有更多的学生热爱武术,参与武术,武术大众化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2.4积极倡导高校武术教学走向社区(社会)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最后驿站,其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同样,作为高校体育之一的武术也要承担起武术的“终身化”、“社会化”的重任,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武术与社区武术并融,是促进武术终身化、社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①高校培养武术专门人才可以在社区锻炼的场所为居民提供武术指导,易于接近人们的生活,社区的人们也不再无师可求。同时也可以缓解部分毕业生就业的难题。②社区中也不乏有许多精通传统武术的老拳师,通过聘请老拳师入校培训,可以弥补高校以竞技武术教学为主项目设置单一、传统武术教学中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③针对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中都没有武馆的现状,大城市中心可增设高品位武馆,提高武馆的现代化建设,对促进武术的终身化、社会化都有积极的意义。
3.结语
(1)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深受广大高校学生的热爱崇拜,作为高校体育教师要把传播武术文化与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要在体育课教材与教学内容上优选武术文化知识内容,保证合理的课时安排,并把武术文化内容做为体育理论课考试的内容之一。
(3)建议有关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大学生体育协会开办包括传播武术文化内容的理论研讨班,进一步鼓励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积极开展与探索在体育课中传播武术文化的实践,为发扬武术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独特功能而努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3435.html上一篇: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与矛盾解决对策
下一篇:高校数据中心虚拟化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