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95-02
“就业难”是当前被大家所熟知的,也是求职者亲身感受的,更是国家及各级政府所要着力解决的。就业是民生之本,这项工作能否做好,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这几年全国毕业生人数在逐年提升。从近三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可知,2011年毕业生为660万人,2012年为680万人,2013年则达到699万人,而且“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但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却令人担忧。据麦可思研究院对2011届毕业生的调查,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有34%的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质量能否得到提高将直接牵动着各个家庭、学校和各级政府的神经。承担人才培养的高校,如何发挥自己的功能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人本化就业,这将是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目标所在。
一、职业指导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1.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职业指导也随着新兴职业的发展和社会用人环境的变化应运而生。《中国教育百科全书》认为,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指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的《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一书中则主张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这些对职业指导的不同解释,都反映了几方面的内涵:一是明确了职业指导的客体即为求职者和用人者;二是明确了职业指导的目标即为实现人职科学匹配服务;三是明确了职业指导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四是明确了职业指导只起到指导、帮助和服务的功能,不承担责任。但这些概念只是对职业指导的客体进行了解释,却没有对开展职业指导的主体作任何说明,这种解释还存在着不完整性。因此,笔者主张将职业指导的概念明确为:职业指导是从职人员在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知识和相关的科学工具来研究求职者和用人者的实际需求,为实现人职匹配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具体到高校的职业指导,主要是指高校中具备从事职业指导资格的老师,在运用科学测评工具的基础上,为大学生在职业发展和规划、综合素质培养、身心健康发展、择业技巧训练等方面提供咨询、指导、教育和帮助。
2.高校职业指导的内容。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对象主要为大学生,因此高校职业指导的内容主要围绕大学生的特点而设立,我们认为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产生职业指导的诉求。职业指导的开展最基本的手段就是有效的沟通,而要使沟通产生有效性,被指导者是否有主观诉求则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通过对大学生开展恰当的教育引导,使其认识到职业指导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而主动参与到职业指导中去。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职业指导的核心内容,这是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状况、社会环境和条件,为其自己确定职业方向、职业目标,进而选定职业道路,在学校里可以为此确定学习计划和目标、训练计划和素质提升,此后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案。三是心理健康指导。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人职业正常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职业指导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引导其主动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接受心理疾患的治疗、培育健康的心理。四是就业指导。这主要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做好就业准备、适应角色转换等。五是创业指导。创业作为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要指导大学生了解创业者的必备素质、创业项目的选择和团队组建、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以及如何实施等。六是专业指导。大学生专业思想的巩固和专业学习上的主动性,能有效触发学生从事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将专业指导作为职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专业的研究方向、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领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辅助知识和职业发展前景等。
二、职业指导在高校中开展的现状
在美国、中国香港等高校中,职业指导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选择专业领域、进行自我评估和分析、了解职业世界、学习如何作决定、准备就业等,同时满足一些亚群体的辅导需要。一般按照测验评估、信息服务、指导咨询和就业安置四个步骤设计内容和活动方式。最常用的指导方式是课程、工作坊和研讨会指导、团体咨询、个别咨询、朋辈咨询和安置服务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状况,我们在江苏省内选取10所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的设计主要依照职业指导的五项主要内容和各高校开展职业指导教师的配备及所需应用工具的投入情况来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在有关职业指导专项内容方面,所有高校在就业形势指导、职业信息搜集与发布、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有所开展,有60%的高校开展了求职技巧的训练,有70%的高校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有80%的高校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价值观方面有举措,但只有50%的高校重视对学生进行大学适应性的教育,30%的高校涉及职业心理测试和职业适应性辅导,10%的高校在职业心理的专项咨询上开展相关工作。从高校职业指导教师及配备测评工具情况来看,各高校在师资的配备上都显不足,最多的仅为0.35%,最少的只有0.13%,绝大部分处在0.20~0.30之间。从各高校拥有的测评工具套数来看,最多的有6套,最少的只有1套,其他的基本有3~4套。 由调查结果可知,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呈现如下的状况:一是职业指导从内容上呈现出由单一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向包含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大学生活适应指导等内容转变的趋势。二是就业形势与政策指导、职业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发布是目前高校职业指导最主要的内容,讲座与职业指导课、校园招聘会成为最主要的指导方式。这表明从指导内容上讲,高校职业指导的重点仍然是“面”上的工作,而在指导方式上逐渐形成“点”与“面”相结合的局面。三是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存在严重不足的状况,专职教师基本上是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职业指导人员没有形成专业化、梯队化,而且重点院校还不如高职院校。四是各学校对开展职业指导的投入明显不足,配备职业能力倾向、职业类型等测量分析工具,并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测评严重缺乏,不能为学生有效提供自我认知的帮助,但高职院校的投入相对要好。
三、对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建议
1.高校要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职业指导作为国际通行的解决大学生学业与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是高校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立身的重要工作范畴。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积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职业指导对大学生成人成才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具体来讲要从五个方面来确保职业指导工作的正常开展,即目标要求、规划实施、经费保障、师资队伍和基地建设。
目标要求,即高校要把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用可衡量的指标来提出,作为开展职业指导的指针。规划实施,即高校要把职业指导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规划中,并形成其独有教育大纲和指导体系,作为一项重大的成才教育工作来抓。经费保障,即高校依照规划,保障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经费投入,配备必要的职业指导场所、相关软件、设备和设施等。师资队伍,即高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任务,要依照职业指导的要求,配备各类专业性较强,有良好动机和奉献精神的队伍。同时,要构建校、院系和班级三个层级的指导队伍,明确各自职责,并为其指导能力的提升提供定期培训或进修的机会,同时也可为其在职称评定上提供一定的政策倾斜等。基地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对大学生将来从事职业有较好的实用意义,所以如果只是理论教育或提供咨询等方面,很难实现职业指导的最终目的。因此,要借助高校在校企协作中的有利条件,有针对性地与用人单位拓展协作的内容,将用人单位作为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的效果。
2.高校要将职业指导工作“全程化”。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确定职业目标及提升职业能力,需要一个过程。据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专家组调查,大学新生压力排序出现了新的变化,以前在大学三、四年级才出现的就业压力问题,现已成为大一新生继人际交往、学习问题之后的第三大问题。所以要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质和需求,制定不同的职业指导内容。
3.高校要注重开展职业指导的科学化。一是要明确工作规范。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有专门工作机构,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分工;其次要有专门的管理制度和上岗条件;再次还要有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相关流程及标准化要求。二是要建立信息系统。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相关的管理和测评软件,同时大量的信息必须要有相应的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三是要开展效果评价。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得好与坏,必须要通过一定的评价体系才能科学全面地做出判断。
4.高校在职业指导中要体现实用性。高校一定要明确,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注重理论教育,还要注重实用性,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人员要能把握市场动向、社会需求状况,能预测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提升职业和专业匹配程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就业率的目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3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