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0 引言
为了在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中获得优势,世界上的强国都在用各种方法培养和引进人才,创新型的人才尤其受到青睐。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前提下,创新人才无疑是国家与民族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则需要发展创新教育,这是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神圣使命。如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要问题。信息化趋势的加剧导致许多新型教学方法的出现,如多媒体、远程教育、网络课堂等,但这些方法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大学专业教育实践,针对目前高校教改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如能拓展创新思维并敢于实践,高校教改的出路将更为广阔。
1 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1 创新能加快高校教育改革步伐
创新改变世界,促进科技进步,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于新世纪的人才培养,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为主要策略,笔者认为创新思维在高等教育机构尤其值得被激励。高校里的学生经过多年的语言训练和基础理论积累,已具备相对完善的认知体系和知识储备,进入高校以后,学生应当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放到大学这个自由的环境中去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任何一个思维的火焰都有可能在合适的条件下变成燎原之火。
然而,现实情况是国内大学教育仍未走出中小学教育模式,老师上课以灌输方式为主,内容多是已有的结论和书本知识,并且仍以分数高低衡量学生优劣,学生提出问题少、动手机会少、实践训练不足[1]。许多大学生由于经历了十几年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在短时间内养成积极发现问题、质疑现有结论以及大胆表达个人观点的习惯。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几乎未被重视和挖掘,因此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将对我国科技发展贡献不可估量的作用。
1.2 创新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0年及以后的近四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长率都在5%以下,2013年较上一年的增长率下降到2.8%。未来几年,中国高校在校学生和毕业生人数将达到最高点并开始下降。此时,教师行业对师资的需求已从单纯地数量增加过渡到素质提高上,高校的目标之一是逐步完善教学辅助设施如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以平衡大学中过多的理论课程教育和弥补实践操作内容的不足。教师有机会做到教学和研究并重,学生有机会做到“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停留于空想,这为教师和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
进入21世纪,电子产业的发展促成世界范围的信息化,古今中外的任何信息都能在短短数秒呈现出来,一些国外成功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快被国内分析和学习,同时我国的理论教育模式也被一些国外大学认可和借鉴。部分学者热衷于追求国外的教学模式,认为国内的教学方式保守而陈旧,虽然这种迫切改变现状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忽视我国教育现状去照搬国外教学模式只会造成多数教师的无所适从。在日益趋同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下,国内外教育人员所面临的教育难题是一样的。因此,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让现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跟得上时代的变化。
2 创新教育实施的条件、方法和影响因素
2.1 老师与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和互动
1)大学教育的目标与教师的责任。笔者认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既要实现现有知识体系的传承,又要拥有创新和发展的功能。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训,旨在给学生一个信念和动力去探索知识、完善自我,最终成长为一个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知识分子。
教师作为大学教育的执行人,其责任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早在唐代,文学家韩愈就一语道出教师的基本职能:传道、授业、解惑。在不同的时代,教师的职责都大同小异,但在21世纪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应该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高校除了不断培训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更要注重师德培养,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德才兼备的。而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需要改变僵化的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接受和创立先进的研究性的教学新理念,放弃课堂中的“权威”观念,本着教与学并重的思想融入到教学当中。否则,即使国家投入再多的教育经费,学校也培养不出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真正的改革是艰难的,正如学者德里克曾说:“改变教学方法比改变教学内容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改革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们需要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学习惯,并需要掌握一些并不熟悉的教学新技巧”。美国一些大学的方法值得借鉴,例如设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通过教师讲座、讨论会、咨询以及改革试验资助等方式鼓励教师的改革和创新。研究生是高校中可能成为教师的后备群体,为使研究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教师的角色,学校对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和支持,例如,有些学校规定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前必须有一年的教学经历等。
虽然教师在教改的过程中有着设计者、参与者和实施者的多重身份,但是教师应该有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心态[2],这不仅让教师始终秉持终身学习的观念,跟上教育变革和科技发展,同时能让教师换位思考,体验作为一个学生的所思所想,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2)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认知主义心理学代表布鲁纳提出知识探究者是学生真正的内涵,学生行为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发现的过程。此时,教师的作用是设置一种情景,学生可以在其中独立探究、独立思考并参与其中[3]。因此,作为研究型大学,学校应尽可能多的减少信息和知识的灌输,而让大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去参与研究性工作,让他们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变成知识探索者,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不仅记忆更为深刻,而且具有系统性和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不至于丧失作为“学”的主体身份,不至于成为受人影响、加工、改造和控制的对象,才会有机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4]。
例如,德国大学根据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发明了一种教学方法:Seminar,中文名称研讨会、讨论会。其具体过程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研究总结,然后组织讨论,师生一起交流观点体会。学生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发展,这成为当时德国大学重要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很快就被其他国家借鉴,并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广为使用[5]。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练习怎样使用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
2.2 构建高效课堂,完成知识传递
虽然目前课堂上使用的“教中学”方法过于传统,并且有人认为过度灌输的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但每一个经过高考的学生都明白,充分利用课堂的讲授和课下的练习,可以迅速地掌握和积累大量的知识,并使大脑的活跃程度得到很好的锻炼。在专业课学习中,首先要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然后辅以实践操作和拓展性讨论,必能获得良好效果。但是这种高效课堂的构建并不是以考试为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应用和实践,如果只是在短时间对学生输入许多内容,令学生死记硬背,经过考试,忘记了十之八九,这并非真正的高效课堂,高校课堂应该是具有长久的效应,即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堂。反之,倘若舍本逐末,单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传授内容并早早安排实践,学生没有扎实的理论作为指导,不能知常达变,则会产生思维的混乱,对系统化地构建知识体系不利,要做到知常达变,首先要有一个标准程式可以参考,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显然大学生已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欠缺的仅仅是专业基础,而专业基础往往是可以具体化和形象化的。因此,要开展创新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上就成为一种不得不打破的桎梏。
讲课是一种艺术,要吸引学生专心听讲,就要调动他们的情绪,老师要有讲课的激情,动之以情,明之以理,适时地使用讨论、幽默、提问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如同音乐乐章引起一个人心灵的共鸣一样,艺术化的课堂一样能够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此外,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如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环境可以迅速激起学生兴趣,加深印象[6]。但是不恰当的整理和使用多媒体,只图省力省心并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一些专题的跳跃性反而影响课堂效果,令学生不得要领。
适当尝试在校研究生的课堂参与,课堂并不局限于老师一个人的演讲与示范。一个老师滔滔不绝地连续说话2小时难免陷入疲劳状态,倦怠情绪极易传染给学生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而2~3人共同表演的课堂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这就是研究生辅助教学的办法。总之,教学法不是某些方法的机械运用或者重复表演,它是具有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智慧,教无定法,乃为至法。最好的老师都不是一个个固化的模型,而是具有高尚品德且善于开启学生智慧的心灵工程师。
2.3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许多青少年学生对各种游戏都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对游戏中学到的东西记忆深刻,尤其是电子游戏更容易让学生沉迷其中。游戏的开发者,正是思考和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在设计游戏时设置一个又一个的兴奋点,让游戏者获得连续的成就感来继续参与。如果教师备课时能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将教学内容设置的生动和有趣,并能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环节上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成就感,必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因人而异,依内容而变,不拘泥于范例。
创新教育可以借鉴游戏设计的理念。游戏的魅力之一在于设置任务环节,完成任务获得奖励。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设,这是注重开发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核心内容就是老师提出情景或设计问题,由学生参与研究活动,主动搜索、建构知识,在互动过程中由浅入深,让学生动脑动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则跟进讲解和不断提出问题加以引导,最终使学生内化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大学是思想的自由之地,具有培育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和最适环境。创新思维强调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要求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从已有的事物出发,创造新事物、新方法、新观念。那么启动创新思维的教育则可称之为创新教育,它具备的特征有:师生平等,以生为本,开放交流,探索求新,动手实践,学、思、做、练相结合,各种活动、人员和方式相互交融等,这类创新教育理念将成为未来高校教育的核心理念。相比于传统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例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学思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施以教导,让学生得到自我的进化和升华。研究型教学当中,老师的职能在于自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并适时地引导其进行交流与合作。
2.4 思想动员和管理工作
1)非智力因素和心理因素。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得进入21世纪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且家庭环境优越,一般未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对家庭的依赖较强,自私和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很普遍。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不可避免地对其思想有一些负面影响,进而产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种种偏差,如传统道德的缺失,社会责任、集体意识的淡漠等,这些都是高校学生中普遍的思想问题。如何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并能在学习中发挥积极地作用,是每个教育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所以学习过程同时也是记忆、思维、反应、意志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如果能够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刺激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够发挥非常有效的作用。 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加深,加上教学实践中许多现实问题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理论的科学化与心理学有密切联系,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改进教学方法应该得到重视。例如,斯金纳把行为主义心理学运用到程序教学法上,而布鲁纳把建构主义心理学运用到发现式的教学法上,赞科夫把发展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的成果引入教学理论研究上等。
2)转变管理理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大学管理工作目前受到两方面的影响而亟待转变原有的管理理念。第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择业机制以自主择业为主,且以经济导向为准,而社会转型时期的行业变革导致专业的不平衡发展,如专业变革跟不上社会需求,或者单纯以经济发展盲目引导专业变革等;第二是信息大爆炸对学生思想的冲击,互联网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虽然网络带来了巨大便利,但它的虚拟性、隐蔽性也滋生了大量的有害信息。
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主修无论何种专业,都应该给其加入一些管理类和文化类选修课程,以便大学生对时间、事物和人员实现有效地管理。科学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只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为了便于认知和学习,系统的知识才区分为一个个学科,事实上对于一个独立的学习个体,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都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走上社会成为主要劳动力后,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7]。例如,很多大学都设有训练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军训课,借以锻炼学生的坚韧意志和团队意识。此外,设置职业规划的调查和咨询专题、网络信息甄别和分类专题等,或者开设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以事实和范例为基础的管理课程如《时代光华管理教程》等,也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2.5 化解创新观念的制约因素
一个不得不注意的问题是,如果不能明了创新思维激发和实施的制约因素,很多时候人们所做的努力会收效甚微,甚至最终走不出旧有模式的藩篱,创新思维的制约因素有如下几个。
1)传统教学模式:不可否认“教中学”的方法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实施创新教学模式最大的桎?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改变“满堂灌”教学格局,创新教育就无法顺利开展。
2)课程的知识体系:任何一门学科在构建知识体系之初,必然涉及大量的庞杂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的知识体系不断优化以满足发展的需求。优化过程存在选择和扬弃,这个过程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实施。
3)人才考核方式:我国现有的人才遴选和考核方式主要还是以考试为主,以分数高低确定学生优劣。而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素质的口试、论文和专题讨论等考核方式因为没有既定的标准而很少被采用[8],那些在某些方面具有天赋的偏才则更难通过考试被挖掘。
4)教学辅助资源短缺:古人做学问讲求格物致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即理论和实践结合。目前,专业教育的现状是专业和学科联系不紧密,教学和研究脱节,学生和老师交流过少,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联系不紧密。只有投入人力物力充实教学辅助资源,教改才有创新之源,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 结束语
大学教学方法的革新,最终将形成一种研究性、探索式的方法体系,并且这个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只有顺应时代需求,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原则,以专业课程改革为基本策略,才能完善和形成比较先进的、优化的以专业为中心、以课程为载体的教学方法体系,才能使大学教学展现一种崭新的局面。此外,理清和摒除制约创新教育的因素,积极构思和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才能真正为创新教育搭建稳固的平台。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3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