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地方土建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

地方土建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7-0012-05

  收稿日期:2014-04-12

  作者简介:戴昕(1962- ),男,吉林双阳人,吉林建筑大学校长,教授;王丽霞(1972- ),女,吉林通化人,吉林建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刘焕君(1981- ),女,山东庆云人,吉林建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于建军(1978- ),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单位资助规划课题《土建类高校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相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FFB090578),主持人:戴昕。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所高校实现其人才培养功能的具体样式,直接关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解地方土建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寻找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课题选择了位于东北、华北、华南及华中等地区有代表性的4所地方土建类高校进行了深入调查,以期为地方土建类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课题组在集中查阅并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软件”要素设计调查问卷,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定程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业评价、注册执业资格教育、就业现状、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等要素,暂不考虑学校资源、设备等“硬件”条件。课题组针对被试人员特点共设计5类问卷,期望从施教者、受教者、用人单位等多视角综合反映地方土建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卷经过多次讨论和修订,尽量剔除有歧义或含义不明问题,并在A校进行了试测。试测共发放各类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7份。问卷通过了信度与效度检验,能为本研究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持。针对问卷中的一些较难把握的问题,课题组还设定了开放性问题作为必要补充,最后形成正式问卷。

  (二)调查实施

  2011年4月,课题组对选取的4所有代表性的地方土建类高校的被试人员进行抽样施测。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1。

  各类被试人员所属专业基本覆盖被试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问卷结果能够反映学校的优势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同时,共组织12场教师、学生座谈会,访谈6位企业负责人。因组织往届毕业生召开座谈会有一定困难,课题组重点对往届毕业生问卷的开放式问题进行整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培养方案设计简单,人员构成单一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是学校组织与实施教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是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文件。培养方案设计程序、人员构成将直接决定培养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地方土建类高校培养方案制定人员构成现状见表2。

  由表2看出,地方土建类高校培养方案制定人员构成仅由专业负责人、教务处人员和个别教师组成的为57.2%。在此基础上,能够吸纳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占比仅为28.5%。访谈中,当问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程序时,多数均表示没有规范的制定程序,一般是先由教务处制定原则意见,其次是专业负责人在“原则意见”框架下,参照以前资料或者其他学校培养方案文本制定,偶尔会与个别教师针对某一门具体课程进行沟通,最后经教学院长审查确认,即生成某一专业培养方案。

  (二)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趋同

  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规定着学生在知识、技能、品质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是制定培养方案、安排教学环节的基本依据,也是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

  对地方土建类高校各专业培养方案文本分析发现,各校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上缺少规范性[1]。一是专业培养目标表述差异较大。如有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等多种提法。二是对培养目标应包含的基本内容、结构和编写要求不清楚,存在随意性或者经验性。如对知识、技能、个人品质等要求存在缺项,词语表达上存在内涵不清等问题。三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严重趋同、宏大现象,人才培养特色缺失。

  在访谈中,关于“您如何看待当前土木与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部分教师回答“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攀高趋势明显”“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点模糊”“不清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到底应该是什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目前处于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之间漂移的状态,模糊了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等。部分应届毕业生代表在谈及此问题时也说“不太清楚应该得到哪些知识”“不太清楚应该获得怎样的素质和能力”等。往届毕业生在开放式问题中也给出类似表述,如“学校定位模糊”“上学时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比较迷茫”“在学校接受的实践能力锻炼太少了,无法满足工作实际”“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等。可见广大教师、学生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困惑。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教学内容欠缺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是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设定的各类课程的比例和安排,是一所学校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中的集中表现。调研发现,40%的专业负责人认为培养方案计划学时偏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32%的往届毕业生、48.8%的一线教师、51.4%的培养方案制定人、34.8%的企业负责人认为学校目前所设课程能满足工作需要,但满意度较低;81.5%的应届毕业生、73.6%的往届毕业生、81.9%的一线教师和83.6%的方案负责人建议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课或专业实践课课时。在访谈中,教师和学生都提及“专业课程学时太少、专业知识讲的太少”等问题,表达了要求增加专业理论课及专业实践课的强烈愿望。在开放式问卷中,要求“增加实践教学”一词的频率出现最多,占建议人数的90.2%。   对于专业课程开设时间问题,学生和教师反响强烈。关于“你什么时候开始对所学专业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多数学生回答“应该是在开设专业课以后稍微清楚了”;当追问“那你们认为专业课设置的时间安排合适吗”,学生的回答为“我们觉得比较晚”、“我们大一大二时比较闲,大三又很忙,这是不太合适的。”被访谈教师也普遍认为“专业教师对学生培养介入太晚,最早也是在大二或大三时,前面一年半甚至两年的时间基本荒废了”,提出“应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设置适度前置等。

  对地方土建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文本分析还发现,在课程设置中包含科学、管理、艺术、社会等广泛领域课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为满足社会对“宽口径、厚基础”人才需求而做出的努力。统计发现,学校增加的素质教育课是以减少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学时来实现的。被试学校现行培养方案中规定计划学时均在2200~2500学时之间,比20世纪90年代规定计划学时数下降近20%甚至更多。去掉英语、两课、体育、军事理论、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等共计约900学时后,所剩的数理知识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学时仅为1300~1600学时,其中,专业课时约占总学时15%,专业知识学习被严重削弱。

  (四)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评价方式的具体实施构成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即教学过程,其完成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调查发现,73.2%应届毕业生反映教师教学内容陈旧;62.9%应届毕业生和62.4%往届毕业生反映教师经常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85.2%应届毕业生选择教师上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其实就是电子教案;79.7%应届毕业生反映教师经常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出勤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65.1%的应届毕业生、58.4%的往届毕业生、51.8%的一线教师、66.7%的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均反应当前土建类高校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问题突出。访谈也发现,学生反映的“书本上学到的很多内容过于陈旧”,“多媒体课件不生动”“很多教师照板宣科”等现象普遍存在;“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仍是传授式教学法”,与学生“最喜欢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形成鲜明对比;在考核环节上,学生反映“由于多数课程考核均以期末考试为主”“希望能够增加平时过程考核环节”。被访谈人员一致反映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缺少真正实践内容”“指导教师数量与能力均存在不足”等。

  (五)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脱节

  我国于1995年9月开始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经过近20年的努力,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已由试点转为全面实施。

  作为培养工程师摇篮的土木与建筑类高校,其专业教育应与注册师执业资格教育相结合,给予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能力储备,为考取注册师做准备。调查发现,35.1%的应届毕业生、43.5%的往届毕业生对注册执业资格制度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其中,有32.8%的应届毕业生、27.8%的往届毕业生是通过“教师渠道”了解的;有31.3%的一线教师获取了相关注册执业资格,73.5%的教师认为教师最应提高行业实践能力,见表3。访谈发现,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问题虽然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三、讨论与建议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2],不仅仅关涉教学过程,更关涉教育过程[3]。地方土建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案设计和培养过程两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在培养方案设计方面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专业课和公共课比例设定”“理论环节与专业实践环节安排”“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间关系”三个方面。究其实质,一是由于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人员范围相对过窄,忽略了教育专家、企业代表、往届毕业生的有效参与,人为隔断了学校与社会和行业的联系;二是学校层面对素质教育内涵缺少系统理解和把握,课程体系结构性弱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基本教学环节完成质量不高,专业教育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衔接路径尚未建立等。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特别是实践能力不强是最为突出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实践环节安排不够,其实质是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过程、评价等均没达到预期要求。据此,课题组提出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培养方案设计应走向程序性

  培养方案制定程序科学规范是保障培养方案设计科学合理的前提。目前地方土建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均处于按历史惯例进行制定的状态。学校应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入手,在程序中明确规定培养方案设计工作中各类人员产生办法、素质要求、构成比例、责任权力等内容,建议吸收校外行业领域相关教育专家、企业代表、往届优秀毕业生代表等参加培养方案设计工作,打通学校与行业及社会间存在的障碍;详细规定培养方案制定程序步骤,避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存在不科学及随意性问题;详细规定培养方案的论证与审定程序,解决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安排不合理问题,保证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科学、适用。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坚持符合性

  20世纪90年代,国家将原有的行业特色型高校统一划归教育部或地方后,这些高校在发挥行业特色优势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之间不断进行转型。经过20多年的转型发展,地方土建类高校已逐步意识到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与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仍然是一定专业范围内的通用人才,且应是面向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有机结合的专业人才[4],应与学校办学定位高度契合。盲目趋同、升格只会让学校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丧失更多的机遇。地方土建类高校只有回归行业、引领产业,按照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目标定位不清、人才特色不鲜明、行业服务能力弱化等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课程体系设置应回归工程教育本质性   工程教育特点决定其本质特征就是实践性。以为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人才为指向,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旨归,抓住工程教育实践性的本质特征,结合专业教育和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的根本要求,正确处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间的比例及前后续关系,克服“学术定向”“素质教育泛化”倾向,建构专业教育、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教育及职业规划教育相互融通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是地方土建类高校深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

  (四)培养过程管理应转向形成性

  培养过程管理不仅关乎教学过程质量的好坏,也关乎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正确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状况的正确评价,进而影响到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过程管理工作应从现在关注诸如课程是否开设、教师是否按时上下课、实践教学是否开展、学生是否出勤等简单问题的管理向更加关注诸如职业规划教育实施效果、专业教育与注册执业资格教育衔接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内容完成效果、实践教学过程及指导情况、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投入状况等实质内容的管理转变。探索将理论知识传授、工程思维培养、实践能力训练、注册执业资格教育、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与伦理教育等教育内容有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现途径,建立科学的学生学业状况和教师教学状况评价体系,应是地方土建类高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和责任意识,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五)教师队伍建设应强化实践性

  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部教育教学环节最终都是通过教师主体来完成的。要保证教育教学各环节质量,必须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当前,学校新引进的年轻专业教师多为具有博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他们中绝大多数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缺少必要的工程实践经历,难以完成指导学生实践教学任务,出现“毕业设计改毕业论文”“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指导和训练”等问题,且在理论教学工作中也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或学术性较强、教学方法呆板、媒体手段泛滥”“学生听不懂、不愿听”等现象。加之受国家、政府、学校“重科研”政策导向影响,很多教师对教学工作不重视或重视不够,愿意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教学质量滑坡严重。教师“高”学历与“弱”实践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制定更加重视教学工作的相关政策,建立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及与之相配的管理机制,建设一支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才是地方土建类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378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