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创业教育与创业意识
创业教育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柯林?博尔在1989年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交的论文《创造一种开创性的文化:对教育和培训的挑战》中提出的,他认为,接受创业教育是未来人应该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1]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必备的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品质,实现学生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教育,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人才。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信仰和创业世界观等心理因素”[2]。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对创业实践活动进行正确认知、理性分析、自觉决策的心理过程,是人们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强有力的内在动力机制,它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并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方向。
在高校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首要任务是积极强化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对创业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支配作用,因此对于个人乃至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应当贯穿高校创业教育活动全过程。创业意识是创业行动的指南,支配受教育者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具有较强的能动性,是创业素质的重要因素,是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必要前提。
二、创业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知识经济发展和我国社会转型改革的现实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就业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创业不仅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主要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以新能源、新技术、信息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科技的进步、产业行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作支撑。创业型人才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人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我国社会转型改革的现实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正向创新型社会转变,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在该转变中起着主导作用。高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高端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高校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环节,是我国社会实现快速转型的先决条件,决定我国能否快速实现向创新型社会的转变。因此,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2.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严峻就业形势的迫切需要
目前,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2014年毕业季被冠以“最难就业季”称号。也就是说,目前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高校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创业素质,培养出社会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不仅能缓解就业压力,更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高校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创业意识是创业素质的重要内在因素和动力机制,支配实践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行为方向,要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激发其创业热情,创业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3.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青年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
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仅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而且是大学生实现自身理想价值的内在需要。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直接影响大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通过创业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正确价值观和终身学习意识,培育和强化学生独立生存的自信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断创新的进取拼搏精神、广泛关怀的责任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其确立人生奋斗目标,不断提高为理想奋斗的实践能力,帮助青年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通识性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青年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无论青年以后是否会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都能在培养创业意识的过程中汲取内在的精神力量,引领青年实现自我理想和人生价值,同时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创业教育中创业意识培养的途径
1.激发个体的内在创业需要
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是实践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调动人们实践活动积极性的源泉。个体是由于内在的需要而思想和行动的,创业意识的培养有赖于个体主动的、积极的、自觉的内在需要。因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大学生个体内在需要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长期的教育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使青年认识到创业素质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对创业意识的倾向性,逐步将创业意识的培养内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个体内在创业需要的激发,促使个体自觉主动地获得创业认知、形成创业意识,并指引实践活动方向,不断培养和提高创业素质。 2.构建完善创业教育指导体系和实践环节
“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逐步升华的认识过程,学校首先要把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并根据各个专业的学制安排,将创业教育贯穿学生入校直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4]。学科课程是高校达到教育目的的主要载体和手段,高校在设立专门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同时,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意识教育与培养。高校要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各门学科都应该根据学科内容、特点,将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学科课程融为一体,具体可以根据专业课程体系设立如创业通识模块、创业教育强化模块等内容,积极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品质的教育与培养。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意识的培养不能脱离实践这条根本路径。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科技竞赛、走进成功企业等课外活动,强化课外实践活动在培养创业意识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要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业意识,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实践过程中施展才华,积累创业经验,增长创业才干。学生只有切切实实地投入到创业实践中,经受创业实践的锻炼,创业意识和信念才会更强,才会提高创业素质。
3.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加强创业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首先在班级环境、校园环境等文化建设上,可以通过标语、学习园地、宣传栏、校园网等宣传渠道渗透、强化创业意识方面的教育,加大对创业意识的宣传力度,形成强化和突出创业意识的人文环境,营造人人参与的崇尚青年创业的价值观念和舆论氛围。其次,在校风、学风建设中突出创新创造的价值取向,形成创造性学习、终身学习的风气,形成人人争创新、人人想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最后,要大力宣传成功创业者的创业事迹,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让他们创业有动力和学习榜样。大力挖掘艰苦创业的优秀大学生典型事例,总结创业经验和方法,通过榜样的引导明确自己的创业目标,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激发创业信念和创业热情,树立创业理想,使他们愿意创业、乐于创业。通过多方面的合力建设矢志创业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借助多种途径调动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参与积极性,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
总之,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起点,并贯穿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在创业教育中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不断进取,追求卓越,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高素质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3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