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 要】2004 年新课标改革在广东省等率先试行。随之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便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以广东省为例普遍性结合特殊性浅谈课改下高中
历史教学的几点问题与策略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模式; 问题; 策略。
一、新课改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 一) 新课标实行的教学环境尚不稳定。自高考施行以来中国普遍实行应试教育各学校在面临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促使广大教师不得不采取“针对性”教学以升学考试为模版与目标而忽略教学的趣味性忽略教学的本质意义一味的对学生采取“填鸭式”
“灌堂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 二) 教师对待新课改的心态不稳、认识不足。教师作为一门课程的实施者尤其是高中历史学科更加注重教师的主动性可以说是广东省历史新课标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领会、贯彻实施与其自身素质便成为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 三) 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仍然处于探索无经验可循。新课改的实行为当前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
活力但同时体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也是前所未有的一种尝试这也就决定了其探索性可变性更决定了这种新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无迹可寻。没有经验没有历史可循历史学科的教师们便自然而然的采取保守主义即有改变但不敢充分改变。于是在保留历史严肃性的基础上或者增加课堂趣味性或者调动学生主动性但却不敢贸然尝试完全的创新改革课堂不敢让学生完全主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导。这也就造成新课标改革实施成效的缓慢性与滞后性。
二、历史新课改实行下的教学方式探索。
( 一)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是重点。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二) 注重教学内容的延伸与实际生活的结合。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历史教学能够修正并完善他们自身成长中的缺陷与发展。历史教学能够从思想上影响学生的智力、道德修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将其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基础”时教师可适时地补充秦始皇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但最终无法使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故事后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的真谛。
( 三) 合理减负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高中时期可以说是学习生涯中最累的时期尤其是历史、政治等需要背功的学科更是令人望而生叹。高中学生减负一直都在呼吁也一直被提上日程但面对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却从未真正落到实处。而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需要减轻学生压力根据新的内容合理布置家庭作业给其足够的空间采取自己掌握领会的方法指导其自己寻找资料自己学习的方法途径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毕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四) 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其学习历史的热情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印象当中文科的学习尤其是历史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的过程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难免提不起兴趣其实不尽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导入,做到课伊始,趣已生。在导入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活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学习。教学结束时,要作一个精彩而又能激起学生更强学习兴趣的小结,既让学生对本课重难点在整体上有个把握,又让学生为下节课积极做准备。
( 五) 情境教学,创设活动课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传统的
中学历史教学更加注重老师的主动性,学生很少参与,这样便形成了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乏味的恶性循环。在新课标下,广东省历史老师根据实践经验提出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置相应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自导自演,发动学生在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归纳要点,领会精神。同时,还可以设置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参与设计历史场景,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通过自己的创造理解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认识理解。这样,既可以改变以往历史教师照本宣科,一味复述的被动局面,减轻教师压力,更能调动起学生参与创造的热情,实现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小川。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J]。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天宝,王攀峰。 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M]。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3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