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要:文章对2016年我国31个省区的高考报名人数、高校数量进行了对比,对有代表性的5所综合性“985工程”高校在10个省区的录取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会直接影响不同地区考生的入学机会,所以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差异;不均衡分布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184-03
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均衡的现状
2016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0万人,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计划374万人,本科录取率达到39.79%,从整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是这一录取比例具体到各省区却显示出很大差异,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在各省分布不均衡造成的。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区域性差异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据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共有各类普通高校两千五百余所,分布于31个省区,省区间数量差距悬殊。高校数量最多的江苏省拥有各类普通高校166所,而最少的西藏自治区仅有6所。虽然高校的招生工作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但是不可否认,高校在属地的招生规模是最大的,所以,一个省区的高校数量往往决定了该省区考生在高考中面临竞争压力的程度以及获得入学资格的难易。用2016年各省区的高考报名人数和属地高校数量作比,得出每所高校的承载量。承载量代表着属地高校如果将本省考生全部省内消化,平均每所高校需要容纳的考生数量。显然,这个数字越大,说明每所高校需要容纳的本省考生人数越多,该省考生对高教资源的争夺也就越激烈。
表1显示,高校平均承载量在2000人以下的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四个省区,考生面临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其中,平均承载量最低的北京市,每所高校仅需要容纳673名考生,就可以将全市当年的高考考生全部消化。有吉林、湖北等17个省区的高校承载量在2000-4000人之间——这也是一所普通省属院校一年的招生规模,说明这些省区的考生在高考中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承载量在4000-5000之間的省份有山西、安徽、山东、广东、广西、西藏6个省区,这些省区的考生在高考时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西藏自治区由于受惠于教育部实施多年的少数民族预科班等针对少民考生的对口招生,大量少民考生通过这些特殊类计划进入外省高校就读,显著降低了本地的高考竞争压力。承载量在5000以上的有河南、四川、贵州、甘肃四省,这些省区的考生在高考时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淘汰率较高。尤其是排名首位的河南省,如果把当年考生全部消化,省内高校必须平均承担6357人,是名副其实的高考大省。
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均衡的产生原因
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均衡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多年来存在的问题,无论高校总量、办学条件还是科研水平,不同省区都呈现很大的差异性。以“985工程”高校为例,我国共有“985工程”高校39所,除国防科技大学为军事类院校外,其余38所普通类高校分布在18个省区。北京市拥有“985工程”高校数量最多,为8所;其次是上海市,为4所,这两个地区占据了此类高校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余的分别为天津2所、辽宁2所、吉林1所、黑龙江1所、江苏2所、浙江1所、安徽1所、福建1所、山东2所、湖北2所、湖南2所、广东2所、重庆1所、四川2所、陕西3所、甘肃1所。另外,我国“211工程”高校共有112所,分布趋势与“985工程”高校基本一致。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分布上呈现东部强于西部,西部强于中部的局面,究其原因是由我国区域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导向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
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东部省份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些省区的高校在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产生了“教育资源高地”,最终形成东部一家独大的局面。而部分中西部地区因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高校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地区偏僻,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不足,因而在与东部地区高校的生源争夺战中逐步失去了竞争力,而生源水平又直接反作用于学校的声誉,这些负面影响反过来更加降低生源吸引力,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1]。
从历史沿革来看,我国高校的区域分布现状深受建国初期高校建设布局的影响。建国初期,除北京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之外,还形成了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南、华中六个文化和行政中心,中心城市分别为沈阳、西安、成都、上海、广州、武汉,围绕这六个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了东三省、陕甘、成渝、江沪浙、福广、两湖六个高教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而首都北京作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
从政策导向因素来看,政策调控是我国西部地区高教资源优于中部地区的主要原因。支援西部建设一直是我国的重要政策之一,多年来政府运用行政性手段,通过东部地区部分高校西迁、对口支援和新建高校,大力实施对广大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建设,从而使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逐渐强于中部地区[2]。
三、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对不同省区考生录取机会的影响
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分布差异势必会对不同省区考生的录取机会造成影响。对照比较我国5所录取规模较大的综合性“985工程”高校——四川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在北京、辽宁、吉林、湖北、贵州、四川、山东、广东、广西、河北、河南十个省区2016年的录取情况。表3以各省的理科录取分数对应考生在本省考生中的位次,计算出该位次在全省考生中所占的百分比。
由以上5所“985工程”高校在10个省区的录取情况可知,北京考生进入“985工程”高校相对其他省份最为容易,其次是吉林、湖北、辽宁、广东、河北、广西、四川,升学压力最大的省份是河南和贵州。以四川大学为例,北京考生进入四川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在全部考生中位于6.61%;随后是吉林省,考生位次在2.55%;湖北、辽宁等六个省区考生位次在1%-2%之间,而河南省为0.8%,贵州省为0.72%。这个比例越高,说明满足条件的考生相对越多,升学压力相对越小。
另外,由于属地计划招生量大,所以如果本省有“985工程”高校,将会大大增加当地考生的录取机会。对比吉林省和湖北省的录取情况发现,吉林省的考生由于人数少,竞争压力低,进入“985工程”高校的考生比例整体上是高于湖北省的,但是只有在武汉大学——湖北省的属地高校例外,这就体现了属地计划的优势。而对比湖北省和贵州省,两个省区在2016年的考生数量相近,但是由于湖北省拥有的高校数量较多,而且当地有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两所“985工程”高校,所以录取率整体上高于贵州省。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区域间差异会对不同地区考生入学的机会造成显著影响。由于优质人力资源的充沛与否会反作用于当地经济发展,所以当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状况,既不符合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也不适应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教育资源的匮乏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政府對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投入的效果[3]。因此,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不仅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事业中面临的课题,也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政府应当在不削弱东部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大力提升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努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体均衡发展。
作者:王曦
参考文献
[1]周程程.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区域非均衡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1.
[2]宋争辉.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非均衡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5):22-28.
[3]劳昕,薛澜.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6(6):26-33.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59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