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是高等学生的首要任务之一,引用品牌创建的理念,结合学生工作的特点和特色打造品牌化工作,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增强育人功效的战略化举措。依托于品牌创建进行完善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准备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目前学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
一、学生工作品牌的内涵和优势
品牌(Brand)是一种识别标志和价值理念,代表了优质的品质。通过创新来培育品牌,才能多层次、多领域地进步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品牌是以品牌管理为方式,以育人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它既是针对学生群体的有号召力的活动总称,也是面向社会、用人市场和学生家长的广告式的宣传内核。因此学生工作品牌的创建就是指“高校挖掘、策划实施和塑造学生工作品牌,发挥品牌活动示范带动功能,增强学生工作效益的实践性活动”。
学生工作品牌三大优势不容小觑:
1、成功的学生工作品牌可以吸引来自学校、社会的关注和投资,使专家力量聚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既顺应高校教育多样化的趋势,又得到学生的积极认可。
2、学生工作的品牌具有强烈的辨识度,易被人记住和熟知,是特色办学的重要体现,代表着学生工作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质工作活动。
3、通过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的管理教育调整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品牌具有巨大影响力。形成的知名度和社会效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资源、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将人才培养与市场紧密结合,从而培育更符合市场要求和发展规律的优秀人才,提高学生的整体就业水平,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
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品牌建立的必要性
高校在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就应进行就业指导,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初,就将校园活动与社会紧密相联,建立起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并适当的做出目标规划,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的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和并对自己正确评估。虽然目前就业指导工作投入不断加强,但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形式老套,学生参与度低,对就业指导课缺乏兴趣。教学形式多为选修课,内容泛泛,课程容量小,缺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或成体系持续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上课只为学分,课堂参与度不高,内容的乏味导致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共鸣。
2、与社会需求不接轨,实践活动少。泛泛的就业指导又缺乏专业相关的人才市场信息和个性化指导,无法引导学生建立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结合的成长轨迹。与用人单位往来不够密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基地较少,徒有理论,没有实践。
3、缺乏心理建设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不全面,择业取向过于单一和极端。
创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品牌,可以将资源整合,发挥其吸引力和影响力,其意义就在于:
1、凝聚核心竞争力,形成完善体系。就业指导品牌创建活动是需要认真考察、精心筹备、全面推进的综合性事务工作。要从专业特设置、学生特点、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发现和利用广泛、有益的资源打造品牌,凝聚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覆盖就业指导的各个层面。
2、扩大工作影响力,吸引多方关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利用品牌的聚贤功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参与打造校企结合的实践基地;同时,品牌带动毕业生的“职业信誉度”增加,其提供的信息支持和实践机会,也将会大大吸引学生积极关注。
3、提高学生工作效益。学生工作品牌具有示范性特征,其适应学生成长需要和市场需求,具备成熟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流程,为随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其有着良好的运行机制,会吸引优秀企业、企业提供良好服务,又再度吸引学生关注,以此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整体不断更新,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
三、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品牌创建途径创新
1、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转变培养理念:建立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培养自我,把培养和输送有独立生存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做为核心目标。将“授人以渔”作为培养内容,将“产品设计”作为培养理念,将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来针对性的指导,突出教育和服务的功能。
2、心理辅导与择业观培养,引导自主创业: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我调适能力,提高抗压抗挫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认识自己,通过内心驱动力来发展自己。对职场礼仪进行指导,建立学生的职场面貌。引导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感,扩大就业的选择范围。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要求下,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设计创新创业大赛,对有想法有前景的项目及时予以指导和扶持。
3、拓展就业市场和实习基地,用实践提升学生能力:结合本院学生专业培养方向,积极与本地区的企业取得联系,建立和完善就业基地,主动向各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介毕业生和实习生,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感,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就完成由书呆子向职场人的转化,实现以市场为本位的转变。
从形式上来讲,由于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传统的教授模式正在逐渐失去吸引力,一些新兴的科技手段,能利用跨界和融合,更好的将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下去。
1、坚持教育与市场相结合、教育产业化与品牌信息化相结合
品牌化经营是信息经济和“无形控制有形的时代”产物,高等教育体系应有选择地将学生工作品牌“借壳上市”,将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利用教育产业化、品牌信息化,打造营利性高等教育新模式。包装教育活动,扩大高校教育工作品牌在市场的影响力,从而形成教育与市场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
2、高效运用互联网进行跨界和融合
以前的教育指导依赖于面授和大平台的直接传达,而今随着搜索引擎、个人化的精准获取得以实现,学生依靠定向搜索、智能推荐、兴趣订阅就可以直接看到感兴趣的内容。以MOOC课程为例,其利用社交网络工具进行传播,采用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成为了一种多元化的学习工具,拥有大量的课程资源,深受国外高校的推崇。再以TED和果壳的万有青年烩为例:用高质量的活动打造权威的的活动品牌,再把这一品牌开放给公众,核心观众可以自主邀请人物,拟定话题、组织活动,并将优秀演讲录制、整理、传播开来,比如TEDx系列和万有青年烩at系列。
品牌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可以聘请本地知名企业家和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来做专业、就业等话题讲座,录制成视频、做成MOOC,供大家自主学习、传播。这突破了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和传统课程人数限制,满足大规模课程学习者学习。
此外,可以用外包的方式来完成求职技巧和往届毕业生经验的整理和收集。号召已经就业的毕业生来共同在线完成这项任务,为保证其细节的准确性和信息的公正性,可以再号召其他人对内容进行挑错并修正。在保持权威性的同时,增加广大毕业生的参与度,让他们互相动起来,众包一个实时更新的百宝囊。
3、借鉴优秀品牌的营销模式,打造新的学生上课激励制度
学习知名品牌的营销策略,将课程包装成一种虚拟价格的“商品”,利用学生“消费者”的心理,来提高学生的持续关注度。
以国内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和君集团开设的“和君商学院”为例:学员在报名该课程时,需要进行5轮笔试和3轮面试。这样有三方面的效果:一是激发好奇心和好胜心,想要试试自己能否被选中;二是准备考试过程也是预习和自学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的学员,往往已初步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三是一旦通过测试,学员会倍加珍惜学习机会,从而持续学完整年的课程。借用到就业指导的教授模式中,可以在课程中设置分层次指导和“精英”教学。高端课程如名家授课、专业定向指导等,需要通过基础知识的笔试和面试才可以进行学习,借此来增加课程魅力和学生投入,并分层次指导。
星巴克等咖啡品牌的会员制度是通过积分来换取更多的咖啡,以此增加营业额。运用到就业指导品牌工作中,可将所有的课程都设置成“商品”的形式,学生付出的“参与时间”是货币,获得的课程,通过了每节的测验获得积分。如果推荐同学参与,可以获得双倍积分。一次性上两节课程,可以获得三倍积分等。最终的激励措施,是推荐到优秀企业的实习机会和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来创业。每个年级或者学期可以设置不同的激励措施,逐层升级。
学生工作品牌的建立是一项需要整合资源、发散思维的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也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要从创新和实践出发,不断用新思路新要求为品牌注入活力,确保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品牌的良心循环和稳步建设。
参考文献:
[1]智库·百科,http://wiki/%E5%93%81%E7%89%8C
[2]杜鹏,创建学生工作品牌,提升学生工作水平,河南教育(高教)[M],
[3]肖永忠.关于高校打造学生工作品牌的若干思考[J].管理教育,2008,11.
[4]鲁良.论学生工作的品牌战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VOL7(1).
[5]翟东锋.关于学生工作品牌的思考[J].科教文辉,2011,2上旬刊.
[6]温言,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11
来源:商情 2016年22期
作者:方芳
上一篇:中职学生就业指导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