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其中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更为严峻。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是高校为毕业生提供指导和服务的措施之一。然而有相当多高校设置的就业指导课程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的课程存在严重问题,亟需解决。
高校辅导员因为年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的角色以及日常工作生活化等优势在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笔者以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经验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一)目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第一,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新意。艺术类大学生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组织纪律意识不强、缺乏理性,盲目从众等特点,而且在求职中,由于艺术类大学生前期投入比较大,因此具有急功近利和手高眼低等行为。另外,艺术类大学生较为敏感,抗挫折能力较弱,这些需要就业指导课程给予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但是,反观目前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其他专业本科生雷同,缺乏针对系,差异性。而且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形成系统的一套体系,授课形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涉及内容为就业形势,就业信息的收集,求职技巧等,仍然忽略了学生中心地位,缺乏正确,长期有效的指导机制。
第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与实际需要存在一定滞后性,缺乏指导的实效性。首先目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教师是各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和院系书记、副书记和辅导员组成的临时教学队伍,存在不稳定性和非专业性、专家性,从而不利于教学深入研究和发展。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需要对就业有深刻理解的企业家、创业家来主导就业指导。尤其是随着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后,创业成为一种热潮,而创业在本质上也属于就业的一种形式。艺术类大学生因为专业的特殊性以及技能的实用授课内容,创业意识相对较为强烈,但是缺乏有效的创业指导,项目迟迟未能得到孵化。这反映出我国的就业指导滞后于就业实际需要,从而对艺术类大学生求职者不能给予有效指导和帮助。
第三,艺术类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对社会关注度不够,且就业指导课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连贯、随意性,造成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由于艺术类大学生属于特长生,因此在录取的时候,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因此也造成了艺术类大学生重专业而轻文化,重技能而轻社会等现象,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对社会关注度不够,对文化课程的不感兴趣,甚至逃课的结果,因而艺术类毕业生没有思考、探索社会需要,用人单位需求,缺乏长期目标。其次,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指全程化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向选择的指导下,依据大学生成长阶段特点,包含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指导、择业和创业指导为主要内容,结合大学生个性特点,分年级、阶段进行的指导,整个过程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不连贯化,随意化,进一步造成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二)辅导员视角下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首先,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全员化。就业指导本来就贯穿于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全员化参与,切实贯彻“一把手”工程,院系党政领导负责,结合本单位、部门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建立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鼓励和刺激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职业指导。利用艺术类大学生重专业的倾向,结合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言传身教进一步影响学生。其次,辅导员充分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团会,主题班会和素质活动等活动载体,将就业指导工作日常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
其次,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结合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避免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只注重薪资待遇、专业对口、工作环境、地点等外在条件的非理性倾向,因此在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着重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抗求职挫折能力。引导学社在理性的看待择业过程的困难的前提下,认识自身优势,建立学生求职自信心。
第三,创新艺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新形式,建立结合高校课程体系,以成功企业家、创业导师为主导的师资力量。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服务任务大都是落到毕业班辅导员身上。但是辅导员毕竟人数较少,个人精力、时间有限,难以满足艺术类学生个性化的指导需求。而建立建立结合高校课程体系,以成功企业家、创业导师为主导的师资力量则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保证。从而做到在指导艺术类学生过程中将技术与艺术结合、行业专家与教师结合、管理者与学者结合。有利于导师将艺术类行业的标准和最新动态传递给毕业生,对毕业生的就业也能产生较好的影响。
第四,加强艺术类院校(系)的转型发展,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实现学生就业、实训的无缝对接。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形势,高校逐步开始转型谋求新发展。因此艺术类院校(系)由于专业的实用性,更应該成为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道路,既是加强艺术类院校(系)实践教学的要求,又是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转型发展,拓展校企之间内涵和外延式发展合作,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提前体验“职业人”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提升自己核心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和挖掘校企合作中的各方面资源,促进艺术类毕业生充分就业。
第五,加强、完善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政府政策性大力支持,大众的创业激情被点燃。而艺术类专业由于实用性较强,因此市场可运作行较高,加之艺术类学生思维较为灵活性,使掌握的专业技能可以在最短的周期内转化为商品,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创业教育有效性的开展则会更有助于艺术类大学生创业。结合高校课程教育模式,转型发展等要求,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通过设立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比赛或建立人才孵化基地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提高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雷蕾.艺术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特点分析与就业工作的开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05)
2,谢志远.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02)
3,黄喜来、马广韬、刘健.艺术类专业实践创新教学模式研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李云先.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及问题探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6期
作者:苏小丹
上一篇:改进艺术类院校就业指导的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