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一直以来比较重视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忽略了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心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如何从实际出发,运动心理学方法创新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新思路,是当前大学生党员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 世纪末,它致力于研究人潜能,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人以及关注人正面、积极的力量。这对于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一词,是美国心理学委前主席塞里格曼于1998年正式提出来的。积极心理学从三个层面研究幸福的产生,第一,在主观的层面上,研究的是积极的主观体验; 第二,在个人的层面上,研究的是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感受爱与被爱的能力、对美的感受力、对未来的幸福向往等; 第三,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的是公民美德,使人们称为有文明、有礼貌、有责任感、利他型、有职业道德、有幸福感的社会组织。
二、大学生党建工作与积极心理学的内在关系
1.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论,它致力于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康和幸福,关注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关注积极人格的养成、关注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党建的 根本任务在于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信仰,帮助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脚点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党建工作带有政治色彩,但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在把握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基础上,促进思想道德的提升,培育积极健康的人格,实现幸福人生。共同的目标使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党建有了契合点。
2.教育方法的互通性
积极心理学对人的教育和引导的方法主要有积极的认知法、正面引导法、赏识教育法、积极疏导和正面规因法等等。积极心理学的这些方法突出了人的主体作用,结合外部环境的构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疏导、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有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榜样示范法和自我教育法等。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与积极心理学在教育方法上各有各的体系和特点,但二者也要相通的方面。比如在党建中的说理教育,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合理情绪理论,明确受教育者的ABC,提高说理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大学生党建工作以显性教育为主,隐性教育尚处于较为薄弱的状况,积极心理的方法弥补了这面的不足。因此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在方法是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
三、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理论轻体验
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强调党的领导地位,忽略了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将思想教育变为向学生党员灌输思想、时政学习、布置任务和提要求的单方面的说教,而没有调动学生党员自发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少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党员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从而降低教育的实际效果。“90”后大学生党员崇尚个性,富有主见,渴望被认同和尊重,传统的教育内容、方法忽略了大学生党员自身的需求和发展,重形式而轻效果,重流程轻体验,引起大学生党员的逆反心理。因此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方式简单和单一的局限性,应将理论灌输与个人体验相结合,从而实现将理论内化于心。
4.重管理轻鼓励
大学生党建工作重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表率和带头作用,党组织往往站在审视者的角度开展工作,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灌输约束,并要求服从,批评教育成了主要手段,缺少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忽视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党员不能够在参与支部组织生活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学生党员的闪光点、潜能的挖掘和积极因素的开发不足,加之积极的组织系统的营造缺乏持续性,从而影响大学生党员教育效果,不利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3.党组织建设的活力不足
大学生党支部作为青年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织,活力显得不足。一是组织的学习和活动形式单一,一些学生党支部工作主要是理论学习、传达会议精神、决议决定,活动内容不能体现时代特征,缺乏活力,学生感到较为枯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党支部书记素质不过硬。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多为辅导员兼任,辅导员日常事务比较多,受时间和精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党务知识不精通。面对学生党建出现的新问题,不能主动去分析,从而导致学生党支部活力下降。
四、基于积极心理学基础上的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从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黨员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质,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激发大学生党员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情绪情感体验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增强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必须从大学生党员主体入手,积极挖掘每位学生党员内在潜能。突出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把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与学生的自我需要和发展结合起来,以培养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取得学生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同,把“要学生党员学习”变为“学生党员要学习”,让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感到受重视受尊重,而不是接受灌输的对象。二是挖掘每个学生党员身上的闪光点和积极的个人品质,用赞赏的眼光,创造机会让大学生党员表现这些优势,体会自我存的价值和意义。三是通过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党员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借用七一表彰大会和先锋模范的宣传,以达到先进党员的模范示范效应和自身在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内化学习。
2.培养大学生党员积极的人格特质
培养学生党员积极的人格特质是教育其成长成才的要求,也是其心理健康和正确价值取向的体现。养成积极人格特质,才能使其成长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不断丰富和开展积极人格养成的活动,围绕大学生党员培养的目标,制定专题学习和活动。通过有意识地人格理论培训、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党员认识人格,体会积极人格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发展自我健康的人格。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比如,参观铁人纪念馆,大学生党员体会“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在这种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党员的积极情感得到激发、爱国思想也得到了升华,这是单纯的理论灌输所达不到的效果。因而,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生党员的实践机会,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3.营造大学生党员良好的成长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学生党员在党支部中接受教育,因而,营造积极、和谐、健康的党支部环境,对于激发学生党员参与组织建设的热情和提升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非常重要。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环境包括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学校一方面要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采用积极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方法配合,借鉴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好的经验和做法,多视角积极推动教育创新和发展。家庭方面,家长要保持对学生理性期望,并保持和学生良好的互动。社会方面,强化正面力量的鼓舞作用,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共同营造全员参与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格局。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龚光军,曹贵康.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 (5).
[3]林家好.積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J]. 教育探究,2016 (8).
[4]周文芳.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作者简介:林立宏,女(1979——)辽宁岫岩人,硕士学位,现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高校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