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探究

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探究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层次人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快速发展,基本达到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但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1]。当前博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而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表现在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层次需求,主要原因是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缺少特定的区分体系。为了顺应教育改革的形势,更好地服务需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硕士研究生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一、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状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研究生培养机构为本机构所培养的研究生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所做出的具体规定[2]。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正在从单一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转变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并进的培养模式。周太军和袁本涛等的研究指出,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比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相对提前1-2年,他们提出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需要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人才的特定要求[3-4]。孙芳提出建立“教学一科研一服务”一体化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建立学术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并进的培养体系[5]。王建民和张更辉等的研究指出,学术研究和教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已经供大于求,因此许多硕士研究生需要走向非学术的工作岗位,所以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实行“研究型”与“职业型”共同发展的培养模式[6-7]。张文辉和林基明提出研究生培养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人,在这里他们强调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8]。已有的研究表明,诸多教育者和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虽然部分研究者提出了相关的方案,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相关研究理论性研究的多,实证性研究的少,方案不具有说服力。 

  二、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 

  本文是基于用人单位对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需求状况的分析进而思考研究生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用的是研究者自己编制的《用人单位对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需求状况调查》问卷,问卷的6个题项包括:1.用人单位的性质;2.硕士研究生的职务;3.单位的规模;4.贵单位在录用硕士研究生时最看重的五个因素;5.贵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首要具备的能力;6.贵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研究者在江苏省的526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这些单位主要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个体等,主要答卷者为单位的中层管理者以上级别的人员。发放问卷共526份,有效问卷为484份,回收率为92.02%。具体的调查研究结果(见图1)。 

  图1是用人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首要具备的能力,在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创新、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学习、操作和适应等10项能力中,484家用人单位中,强调专业知识能力的比例是17.8%,强调语言表达能力的比例占15.6%,强调职业道德的比例是14.5%,强调工作态度的比例是12.22%,强调学习能力的是11.1%,强调创新能力的比例是10%。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认为硕士研究生首要具备的能力应该是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不是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能力。这体现了社会对于硕士研究生的一个基本要求和标准。 

  图2是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在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创新、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学习、操作能力和适应等10项能力中,在484家用人单位里,23.3%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合作精神,21.1%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创新能力,14.5%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用人单位中认为最欠缺的能力是适应能力的比例是10%。这表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基本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而硕士研究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工作态度等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样的现实情况揭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机构应该及时转变培养目标,加快改革,不断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綜合素质。 

  图3是用人单位在招聘硕士研究生时最看重的第一个因素,在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外貌仪表、性别、学习成绩、学校名气、政治面貌、学生干部、发表论文数量与质量和实习经验等十个因素中,484家用人单位里,47.8%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第一个因素是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最看重的第一个因素是专业知识的比例是23.3%。然而,在外貌仪表、学习成绩和学校名气等其余8个因素均没有被超过10%的用人单位排在第一位。研究结果表明,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是大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硕士研究生时最看重的两个因素,而且综合素质(47.8%)的重要性明显大于专业知识(23.3%)。这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硕士研究生能力需求的实际情况。

    由此可见,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导致研究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水平比较低,尽管培养单位认识到了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同,但是缺少相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合理的区分体系。因此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仅仅是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口号,没有付诸行动,而综合素质又是社会对于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要求,这说明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需要调整。 

  三、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一)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要 

  2013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召开以后,国家围绕服务需求,以质量提高为主线,加快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步伐。2014年,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强调,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质量提升的紧迫性更加突出[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逐步推行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结构不断优化,在发展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基础上,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速发展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0]。在此背景下,培养单位必须适应改革的形势,重新思考培养模式,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2.硕士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突出强调,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学术研究或独立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达到这个要求,研究生需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关键在于个性化的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虽然存在理论上的学术型学位和应用型学位的区分,但是诸多高校在实际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活动中,在课程设置、导师选择和实习安排等方面缺少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严格区分标准,造成发展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困难的局面。因此,培养单位应该转变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的个性化塑造。 

  3.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调查的484家用人单位里,23.3%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合作精神,21.1%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创新能力,14.5%的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这说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没有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硕士研究生的最终归宿是服务社会需求,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转变培养目标,实行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硕士研究生供给侧改革的构想 

  美国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具有多样性的特征[11],学术型和应用性的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要求都是进行了细化和分类,这对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优化结构-学术型和应用型并进的培养模式 

  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增强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注重统筹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系统科研训练,为其更多参与高水平、前沿性的科研工作创造条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研究生国际化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发挥多学科交叉培养的优势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根据职业领域属性,界定专业岗位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在产学结合上下功夫,注重发挥用人单位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尤其是针对如MBA等专业,探索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机制[12]。 

  2.提高质量-改革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主要包括前瞻性及实用性的课程内容和科学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应在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课程设置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校际情况的课程体系[13]。当前,多数高校以二级学科为单元来设置课程,这样课程的知识面就过于具体和专业,限制了学生的选课自由度,忽略了学生的特点与特长;另一个弊端是,由于课程划分过于细化,选课人数较难集中,不利于优化教学资源。实践经验证明,研究生课程在一级学科层面上设置更为科学合理。同时课程内容设置应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为落脚点。研究生的课程内容除了基础理论,应紧跟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不断地注入新的知识点。此外,要注重交叉学科课程内容设置。在当今时代,各学科领域知识的更新加速与相互渗透加深,具有跨学科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的交叉性课程设置就显非常重要,可以探索在校级层面建设跨学科平台课程。以美国为例,诸多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设置重视相关学科渗透甚至文理交叉,同时比较注意多学科的交叉,这样就大大拓宽研究生可研究的领域被,对学生掌握宽广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非常有利[14]。此外,随着国内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课程设置要重视世界前沿知识、体现国际化水平。大胆聘用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青年教师为硕士研究生开设全外语课程,让学生能接受最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通过把国际留學生的课程作为选修课、专家专题讲座课程、赴外交流和国际联合培养等措施,使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水平达到国际标准。 

  3.实行弹性学制-鼓励人才个性化发展 

  弹性学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导师制为保证而实行的学分制度[15]。弹性学制有利于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可根据学科属性和个人特点选择缩短或者延长学习年限。在实行弹性学制时应该考虑不同的学科与方向应有不同的培养实践限制,严把质量关。如人文社会学科类硕士研究生可以2年内毕业,但是对于实习实践要求较高的理工科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该在扎实学好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满额的完成实践环节学时要求。所以弹性学制的实行应该根据专业、学科的不同而具体对待。

    4.以德育为先-加强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加强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要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其教育的全过程。人文素质教育涵盖面广,内容广泛,但德育是其中的重要一条,也就是要解决其价值观和人格的塑造问题。 通过人文教育课程学习、导师以及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明白,学会“做人”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品德”“道德”和“人格”是对高层次人才的基本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科技创新活动。 

  以上提出的构想是基于调查研究、文献阅读和实践探索,当然这些改革方案的实行和培养目标的转变离不开国家政策、培养单位的制度體系和质量评估结构等内外部因素。因此,本文的调查研究结果和改革的构想旨在为主管部门和学校确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战略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S]教研[2013]1号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29. 

  [3]周太军,马桂敏.研究生教育规模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6):26-29. 

  [4]袁本涛,王传毅.省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争鸣与辨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65-69 

  [5]孙芳.硕士研究生扩招的影响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129-130. 

  [6]王建民.双模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4(3):46-49. 

  [7]张更辉,郑龙.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理论前沿,2013(18):7-13. 

  [8]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66. 

  [9]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1):1-6. 

  [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新华社,2010-07-29 

  [11]马德伟,张航.中美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的物理专业为例[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9):130-134. 

  [12]李梦娥,张登银.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资格衔接难点与实现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1-83. 

  [13]康若祎,夏凯. 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3(12):93-96 

  [14]方丽,杨晓明,杨超华.美国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9):58-63. 

  [15]邹红. 弹性学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实选择[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1):6-8.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5962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