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大学生社会公德培养思考探析论文(共5篇)

大学生社会公德培养思考探析论文(共5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第1篇: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


  随着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视,高校德育工作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是: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高校中确实也有不少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和公共道德失范的行为。这与社会对大学生寄予良好社会公德的厚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会对大学生自身造成危害,而且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应对社会公德失范的对策,以此教育当代大学生,才能为国家培养真正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概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一论述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国家的形象。同样,大学生公德建设作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更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外部指针。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因此,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公德水平,使自己成为社会公德建设的领航者。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多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德认知方面态度端正并且有维护社会公德的良好意识及行为,但也看到,不少学生存在文明礼貌素养缺欠、助人为乐观念淡薄、爱护公物意识不高、保护环境责任心不强、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淡化等行为。作为当代大学生,其社会公德失范,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的成长、成才,而且严重损害了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本应是践行良好社会公德的先进模范,然而其社会公德中消极行为却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那么产生其消极行为的原因何在呢?


  1、社会因素


  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事物、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变化促使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首先,市场经济的深入人心,促使人们的传统观念被打破。市场经济的趋利性、竞争性,使得传统的公平意识被打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引领者,也就免不了成为第一个继承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效益意识的群体。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摸索期,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层出不穷,还没有及时得以解决,致使这些负面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观念,使之出现了一些消极的社会道德行为。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们从以重义轻利转变为重利轻义,从以集体利益为重转为以个人利益为重,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提倡的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受到人们的质疑。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利益,这种社会风气致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急剧的变化,大学生首当其冲,使其价值观念不可避免的多元化。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社会公德的主要场所。正如英国课程设置委员会主席大卫·柏斯卡所说:“教育不能与道德相脱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1]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我国,从小学开始老师就给学生讲授基本的社会道德,一直到大學都有一套系统完整的培养学生良好社会道德的相关必修课程。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对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和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需要有更多高科学技术知识水平的人才,各大高校为了能培养出高知识水平的人才,在课程设置及教学中,更加注重于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对于大学生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就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上,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致使许多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社会公德观念淡薄,忽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出现了许多不良的社会公德行为。


  3、家庭因素


  人不是生下来就有道德的,其道德的形成完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道德意识是萌芽于童年期,形成于青少年时期,因此,童年期是培养良好道德意识的关键时期,而在童年期,家庭教育又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因而,家庭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家庭教育却存在着严重的失误。在教育理念上,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培养。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一定能成长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用学习成绩来评判孩子的所有能力。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只顾孩子的文化课成绩的提高,不惜金钱上各种奥赛班,而忽视了孩子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教育方法上,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现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父母过渡的溺爱,对于他们不良的道德行为,家长也是无所不包,这样就滋长了他们的放纵心理。


  4、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更是一个人各方面素质提高的黄金时期。随着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之后,每年招收的学生在道德素质水平上差别很大,而且确实也存在部分学生道德素质水平偏低的现象。由于大学生大多时间在学校,很少有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加上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有效的经验来辨别不良社会公德行为将产生的影响。加之新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大学生又是一个比较喜欢接收外来文化的群体,他们对这些外来文化缺乏辩证、科学的认识,使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外来文化的影响,致使他们对不良道德行为的认识出现偏差。再加上高校为培养高科学知识水平人才而对学科设置的偏颇,使大学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设置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使大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对所学知识的实践,不能有效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良好社会公德意识。同时,也有部分大学生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明知做的事情是错的,在违背社会公德的情况下还硬要去做,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


  三、矫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对策


  1、强化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大学生要获得正确的、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就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不断认识。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等社会实践活动,从中体会并学习到良好社会公德意识及形成良好社会公德行为,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公德人格。在日常生活中,要促使大学生利用实践中认识到的良好社会公德行为,有目的地不断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潜在的不良公德行为受到抑制,良好的公德行为不断得以增强。在培养良好社会公德的实践活动中,不仅要发挥大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的作用,还要发挥社会公德教育的巨大作用。在教育中强化社会公德意识,反过来又用强化了的社会公德意识再指导实践活动。当前,对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的必要性,已经被各大高校所广泛认同。各大高校通过有力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为灾区捐款献爱心”、“向雷锋学习”、“三下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社会公德所要求的行为有了清晰、明确的了解。大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经验,而且领会了良好社会公德所带来的受人尊敬的喜悦,从而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将社会公德内化为自己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


  2、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人的道德品质是在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共同影响的结果。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的第二个培养学生良好社会公德意识的主阵地,主战场。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2]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校园公德环境将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首先,高校要在重视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公德的日常教育。不能只培养高知识水平低素质的人才,两者都要齐手抓,要在课堂教学中宣传和渗透社会公德意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探索,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用生动的、现实中的实例来说服学生而非一味讲解理论知识,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极大的熏陶学生,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并从中得以提高公德修养。此外,学校还要设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于僭越社会公德的学生,要进行处罚,对于维护社会公德的学生,进行褒奖,把社会公德行为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之中,只有赏罚分明,大学生才能对社会公德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社会公德的普及才会有延续性。


  3、发挥大学生内因的决定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践行良好的公德行为,就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内因的决定作用。一是自我激励法。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公德现状,对于良好的公德行为应继续予以保持,对于自身出现的不良公德行为的偏差,积极予以分析并勇敢面对,当第二次出现不良社会公德行为时,时时提醒并告诫自己,这样做是与一个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配的,自己是文明的天使,是这个社会的天之骄子,这样,经过自我激励,这些不良社会公德行为都会予以大大改观。二是积极提升自我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文化素质也即知识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文化素质应是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础,它对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而它对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渊博的知识,才能对事物有更广阔的认识。相对于文化素质而言,人文素质从根本上说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孔子时代的启蒙教育,让学生从洒水扫地做起,是极有道理的。从本质上看,当前大学生缺乏的是人文素质,正如人们所说的“高文化,低素养”。所以,大学生必须在自觉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用科学知识武装大脑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境界,自觉践行社会公德。


  4、发挥媒体的监督与引导作用


  社会坏境对人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要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据统计我国目前拥有艺术表演团体、艺术馆、公共图书馆、档案馆等都在3000多个以上,广播的人口覆盖率达92.1%,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3.4%,各类电影放映单位9.4万个,全国性和省级报纸全年出版181亿份,各类杂志23.8亿册,上网人数已超过7.1亿。[3]这些文化机构和宣传舆论机构都是社会巨大的教育资源,因此,要在全社会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德行为,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在学校,要积极发挥校园广播、报刊、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体的宣传作用,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将流行于各地的关于社会公德内容的新事迹、新风尚给予及时正确的报道。除了引导社会舆论方向,还需要有法的约束。正如人大代表彭富春认为的那样: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不少道德问题已经不仅关乎道德,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制度和法律的缺失。为此,要加强对破坏社会公德行为的约束和处罚,建立公正、合理的奖惩制度。要借鉴国外的信用制度,对僭越社会公德者记录在案抵消其一部分权利。因此,应该先对大学生僭越社会公德者记录在案抵消其在学校的一部分权利。


  作者:文池

  第2篇:基于现代文化下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研究


  一直以来,我国都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非常重视对公民的审核公德教育。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进导引,借助学校教育这个载体,以现代文化化人,使社会公德的内涵内化为自身的情感,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就是基于文化角度上,以文化育人、文化塑人、文化化人的理念,树立自信、自强的良好人格。另外,大学生社会公德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现代文化发展,两者之间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一、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及重要性


  1.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


  (1)要继承传统社会公德及其教育思想,注重“与人为善,以礼待人”。礼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能够提高个人的人际交际能力,提高人们认识能力,促进人际关心的和谐,提升人们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礼节、礼仪,能够避免愚昧无知和粗野鄙俗,提高其仪态和言谈举止,主义将文明、礼貌,只有这样才能以礼待人,举止得体。并且要重视“以和为贵,德治天下”。在儒家看来,只有达到和实现了“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加强自我修养,大事小事本着和谐为贵的原则去做,才能追求人格完善。同时要重视“诚实守信,义利合一”,讲诚信、将义与利完全的对立起来,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


  (2)要发扬现代社会公德及其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确立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全体国民公德规范,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提出了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号召,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在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领导下,明确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形成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的基本道德规范,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了新的理论作指导。如:近些年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等都是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的表现。


  2.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


  (1)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公德教育的首要目标。为了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就要要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同时,为了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加强集体足以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并且要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甘于奉献,促进学生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有理想、道德、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全面发展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提升和道德水平、法律认知水平的深化。在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公德教育结合全面发展的形与神,能够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使每一位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2)能够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谐社会理念的建构需要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人的因素。和谐社会提倡社会秩序健康有序,社会风尚高尚纯洁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环境的建设主要依靠社会公德的形成。而作为年轻一代,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理念,正确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塑造一个健康的人格。


  (3)能够使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导向。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不断的发展,西方一些文化、反华势力逐渐渗透如我国社会,并且他们打着宗教的旗号,一些敌对势力的爪牙已经伸向了大学生群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反动宣传煽动活动。作为年青一代的当代大学生一定要用现代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定立场,旗帜鲜明,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做到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从而为社会和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身的努力。因此,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要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这块主阵地,提升知识、能力水平,才能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实现。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社会文明观念和风险爱心意识


  诚信是大学生从小应养成的基本道德素质,人无信不立,在《离娄上》中,孟子指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但是经过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在学习、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存在着不诚信的行为,如:对同学、老师说谎,缺乏基本的社会文明观念,考试作弊,尽管学校一再强调要诚信,但是不讲诚信的行为模糊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另外,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生活条件优越,对别人要求多,回报的少。并且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缺乏爱心,歧视社会弱势群体,不喜欢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甚至嘲笑學校中的贫困大学生,宿舍舍友之间缺少主动问候和关爱,人际关系紧张,待人接物冷漠无情,无法构建和谐校园。


  2.缺乏社会责任感,责任意识淡化


  目前,很多大学生根本无集体观念,集体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他们认为集体活动与自身关系不大,在参与活动中各自为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对同学遇到的讹困难表现的若无其事。他们追求个性张扬,集体意识成了过时的东西,这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相符,不适应社会长治久安的现实,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另外,目前大学生不愿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心中没有祖国,对一些社会公德标准认识不清。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意识淡化,不能讲祖国命运和民族前途与自己的成长进步联系在一起,时时事事考虑的是自己。


  3.缺乏节俭意识,价值导向模糊


  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要具备勤俭节约的意识,而勤俭节约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学生要以一颗感恩的新面对生活,尊重劳动,尊重粮食。另外,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大学生具备个人品格,作为年青一代,当代大学生应当热爱自己的祖国。但是目前,很大高校大学生价值导向不够明确,对国家的认同不足,存在着模糊的意识,导致不热爱祖国,崇洋媚外,这是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一个重要信号。并且很多大学生对宗教的狂热追求,政治信仰不明确,很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


  三、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因素很多,不但有学校方面的,还有自我教育方面,目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缺失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亟需深入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了首要位置上,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某个方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真正内化到大学生的心中,存在着走过场、走形式的状况,有的学生是用一种完成作业的心态,来学习品德教育。一旦社会主义信仰存在空隙,就会被敌对分子利用,从而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统一,品德教育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高校要想法设法地把“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引入到大学生的内心,重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


  2.缺乏专门的社会公德教育体系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公民教育起步比较晚,而在公民教育中,社会公德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尽管在不同时期我们都对社会公德教育做了改革和创新,但是缺忽略了对公民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缺少专门的内容。这些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存在的,从而造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效果不佳。


  3.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与社会关联度不强


  目前,针对高校大学生所进行的社会公德教育涵盖的内容不够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浪费现象和不诚信现象频频发生。社会公德教育真正与社会关联度没有多大,针对大学生更多的是书本上的内容,如果大学生书本上学到的社会公德内容遭遇到挑战,就会导致大学生迷失方向。因此,为了培养大学生用正确价值观理性看待社会问题,我们要结合社会现实,针对大学生的教育,有针对性地解疑答惑,提升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水平。


  4.针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力度不够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社会公德内容具有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特点,是人们应该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虽然看起来,社会公德内容只涉及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是这些小事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目前,针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只是关注主体形态的教育,因此,我么要从社会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上,从小处着手,真正的实现社会公德教育的价值。


  四、基于现代文化下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的路径


  社会公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为了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针对大学生如何在现代化引领下,社会公德教育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1.充分发挥现代文化引领作用,促进社会公德教育


  相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从文化史和社会现代化角度上来看,现代文化是一种先进的、进步文化,能够引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现代化,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备基础。因此,切实发挥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现代观念的温润和传递,能够使社会具备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等。而这些意识契合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内涵,能够使每一位大学生获益。为了使整个社会具备公德意识的氛围,我们就要彼此团结协作、包容、谦让,只有在基于现代文化下,才能推动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社会公德不会偏离现代化发展轨道,为大学生公德教育一时的实践注入无穷的正能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向。


  2.确立全新的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理念


  社会公德养成需要依靠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是化人的工作,因此,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水平,高校育人工作需要全新的社会公德教育理念的指导,转变观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精神,从而由单纯完成高校德育目标与任务向培养具有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转变。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要让学生切实走向社会,不能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要引导学生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社会公德的信条,发现社会公德真正的价值。如:创造性地制作学习宣传感动校园人物的事迹,通过挖掘典型人物和事迹,鼓励学生以此为契机,教育、感染师生,不断传递、延续正能量。


  3.充分发挥教师作用,不拘一格地开展社会公德教育


  首先学校要科学规范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校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领航和示范作用,坚持观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依据本校学生的实际开展相应的社会公德教育,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适合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拘一格地开展社会公德教育。


  4.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自我养成


  学校和社会教育是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外在因素,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则是真正能够内化大学生心理上和外在行动上的统一。因此,大学生要切身认识到社会公德的价值所在,自立、自强,才能提升大学生公德水平,使社会公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自觉。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自我养成,学校和社会要从日常生活会中的小事情入手,正确引导,引入养成教育方式和社会公德大道理,从而培养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管理、完善的能力。并且大学生要努力去发现校园内美的事物,有意识地向榜样学习,要去发现社会中的正能量,真正做到书本理论与社会现实相契合,逐步完善“五观”,用公德心去衡量自身行为。基于现代文化下的社会公德教育就是这种教育方式转变的动力,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大学生充分的感受到社会公德提供的正能量。


  5.健全大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爱国情愫


  现代文化提倡大学生做一个高尚、有用的人,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为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树立了标杆和准绳。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寻求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在轻松愉快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觀和价值观,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和修正,使他们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高校社会公德教育要把爱国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把祖国的安危、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将现代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授课过程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领悟并在生活中转化为切实行动,勇于承担社会公德重任,坚定对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以切身行动践行伟大“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作者:杨霄

  第3篇:对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青年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与人才保障,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但近年来屡见报端的大学生打架伤人事件、道德沦丧、良知丧失事件不绝于耳,这让人们对当代大学生能否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而担忧。因此,了解当前高校学生的公德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提出解决策略已成为教育者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1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其基本内涵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本文采用这一概念的界定作为问卷设计的基础,提出了20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面向长春建筑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本科生发放500份问卷,实际回收485份,其中有效问卷476份。


  1.1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多数艺术生对社会公德有正确的认识,能够积极做出符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并抵制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可以说艺术生的整体社会公德状况是健康向上的。但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出艺术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1知行脱节


  道德教育包含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其中知是基础;情是动力;意是保障;行是关键。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把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在对艺术生进行调查时却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对社会公德有明确的认知,有较强的公德意识,但在行为上却存在一定的反差。如:在被问及“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遵守,你是否赞同?”表示赞同的虽然占95%,但对“公交车上,你会主动给无座的老人让座吗?”27.3%的学生表示不会主动让座,42.6%的学生表示会视情况而定,仅有30.1%的学生表示会主动让座。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社会公德以及相关道德规范学生有明确的认知,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存在一定的偏差。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道德规范还停留在知的阶段,没有真正外化于行。


  1.1.2正义感和责任心欠缺


  正义感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一种表现,有利于团结他人、维护正义原则、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责任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保障。但在调查过程中,对于正义感与责任心大学生们的表现令人担忧。如:在问及“遇到老人倒地你会怎么做?”45%的学生选择“快速走开,这件事和我没关系”,36.8%的学生选择“犹豫不决,又想帮助老人,又怕惹来麻烦,在旁边默默的看着别人怎么做”,仅有18.2%的学生选择“想都不想,扶起来再说”。关于“在公共汽车汽车上,你看到一个小偷正在偷一个女士的钱包,你会怎么做?”40%的学生选择“装作没看见”,49.9%的学生选择“用眼神或动作示意被偷的女士”,10.1%的学生选择“挺身而出,当场抓住小偷”。由此可见,对于有可能让自己惹上麻烦或是伤害到自己的事情,大部分学生会保持事不关己的心态,正义感与责任心则无从谈起。


  1.1.3公共精神匮乏


  公共精神是随着公共交往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公共理性,是公民在现代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与道德素养,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养与社会风气的标准。调查中,大学生关于公共精神与公共意识方面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如:在问及“你如何看待在建筑物或是墙壁上随意涂鸦的行为?”35.3%的学生表示这是一种艺术行为,能展现个人的风采;38.2%的学生表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行为,墙壁上有各种痕迹很正常;26.5%的学生表示这种行为很不好,破坏了公共设施。由于此次调查对象为艺术生,大部分学生对涂鸦或涂鸦行为有一定的认同感,可能会忽略了这种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但同时也反映出在某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因个人的私欲而忽略公共精神与公共责任。对于“对破坏公物的人,你会怎样?”的问题,60%的学生选择“与己无关,不考虑”。一个具有公共精神的人,不仅是管好自己不做任何有背公德的事,他还有责任和义务去监督和制止其他有背公德的人或事。


  1.1.4法制观念淡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重要的治国方略,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直接反应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与法治建设的成败。但在调查中明显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的问题。如:“当人行道上出现红灯,可一直没有车辆通过的时候,你会怎么做?”32%的学生选择“直接穿过去”,48%的学生选择“别人走我就走”,仅有20%的学生选择“等到绿灯再走”。对“你如何看待考试作弊现象?”的问题,仅有56%的学生表示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坚决抵制。


  1.2原因分析


  1.2.1艺术生独有的个性特点所致


  高校艺术生大都个性鲜明、注重自我,缺乏團结精神与集体意识,对制度纪律有抵触情绪;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对于自身的政治素养与文化素养不够重视;注重专业发展,忽视文化基础,既影响了其对艺术的深层次理解,又阻碍其文化素养与内涵的提升。总之,大部分艺术生在校期间,热衷于自己毕生所追求的艺术事业,理想信念和社会公德意识都很淡薄。


  1.2.2社会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对于价值观仍在形成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面对形形色色的价值观的冲击,难免会对主流价值观产生动摇,导致其对“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的轻视与摒弃。此外,随着“扶老人”话题引发一轮又一轮的舆论风波,公众在悄然间已变得谈之色变、疑心重重,从对大学生的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对于这种本应不假思索立即扶起的行为,开始变得顾虑重重。在这种敏感、焦虑化的社会环境中,往往会导致人的认知和行为的扭曲变形。


  1.2.3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也是教育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教育功能上讲,家庭教育应主要是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但大部分家庭却把目标定位在成才教育上,把孩子的智育、升入重点学校等目标放在第一位,甚至做为家庭教育的唯一目标。因此,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造成了家庭德育的缺位,影响了孩子良好品格和价值观的形成。


  1.2.4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单一


  学校本应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可纵观各高校,对于道德教育往往只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试图通过开设1-2门思想政治课程,完成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殊不知,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只停留在德育过程“知”的阶段,并极有可能是一种被动灌输的“知”。尤其对于艺术生来说,对待传统课堂本身就有一种抵触行为,他们认为传统课堂中的讲授与灌输会禁锢他们的思想,限制他们的自由,而思想政治课更会被当成“上与不上没有分别的课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并逐步提高的过程,仅凭单一的模式、短暂的过程是无法取得实效的。


  2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公德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2.1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报刊等传播工具,加强舆论的宣传与引导,大力提倡“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理念,积极宣传与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2.2修正错位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应把学生的品德培养与行为习惯的养成放到首位,修正错位的教育目标,更新教育理念,改变重智轻德的观念,树立成人比成才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上进心比进步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的观念。此外,家长要时刻注重自身言行,遵守社会公德,做孩子学习与模仿的好榜样。


  2.3完善高校社会公德教育体系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文化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内在动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远影响,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如,可制作社会公德宣传画册和宣传片,通过校园宣传橱窗、横幅、标语等途径,营造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意识深入学生内心。还可通过社会公德主题辩论赛和系列公德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公德的理解与认同。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等校园文化宣传平台建设,重点加强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展现公德榜样人物风采,传递正能量信息,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2)结合艺术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公德教育活动。对于艺术生要尊重其个性发展,把公德意识培养融入到其专业发展之中,在日常生活、学习考试、专业实践、择业就业中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如,可通过开展以社会公德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大赛、歌唱比赛、摄影展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学生用画笔、刻刀、相机记录发生在身边的公德小事,在展现专业能力的同时加深其社会公德的理解。


  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基本要求,作为祖国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先成为有道德人,做一个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才有资格作为接班人来承担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


  作者:纪宝刚

  第4篇: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公德培养探析


  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群体范围内根据一定的习俗,这种习俗得到人们内心认可,外化为行为表现的一种准则。这种准则一旦形成具有长久性、持续性、稳定性。在无序社会状态下,人们要想更好地相处必须互相尊重,在利益面前有所舍弃,这样群体生活才能有序。我们一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采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来维护人际关系;人作为一种动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生长在自然就应该对自然有所敬畏,我们应该自觉遵守这一准则做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当社会群体中有人故意打破最初的准则,道德不再起作用,法律就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法律的产生并不直接起作用,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同时还需要人们自觉遵守,“遵纪守法”就内化为人们的准则。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


  (一)在人际交往领域,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漠。公共生活中经常出现不文明行为:校园内情侣行为失范,勾肩搭背、亲亲我我随处可见,教室是一个公共场所,应该是学生上课、学习的地方,但是有些学生完全不顾老师同学的存在搂搂抱抱;有的学生竟然在教室、食堂抽烟,这些行为不仅违反校规校纪还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形象。


  (二)在公共场所,不爱惜公共财物,社会公德素养严重缺乏。很多藏书现在已经面目全非,有的章节被撕掉,有的则是乱写乱画;有些学生在课桌上乱涂乱画、故意拆卸课桌椅更有甚者把其当成打架的工具;教室墙面随处可见的脚印、校园里美丽的花朵被随手摘下到处乱扔;教室里的灯长明、厕所里的水长流这些浪费现象也是随处可见。


  (三)在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公德责任心缺乏。有些学生只讲究自身卫生,不股宿舍整体卫生,宿舍被子不叠、地面不扫、厕所不冲宿舍卫生脏乱差;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地小便、满口脏话、大声喧哗等现象在校园内每天重复发生着。


  (四)在公共秩序领域,漠视甚至无视纪律法规的存在。学生集体打架斗殴事件,更有甚者到校外扰乱社会秩序。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课堂上玩游戏、接打电话,有些学生课上大打出手,这些现象比比皆是。


  三、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影响。


  1.复杂的社会环境使某些大学社会公德观偏离正确方向。


  随着五四运动、改革开放西方各种思想的传播,人们的思想受到各种冲击。这一切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面临新的挑战,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形成与发展。


  2.不良的家庭环境使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观畸形发展。


  3.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公德观造成一定的冲击。


  (二)学校教育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社会公德观良性发展。


  1.高等学校对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2.高等学校社会公德环境不乐观。


  3.师资队伍不够强大,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根据国家职称评审制度的要求,高校教师整天拼命跑项目、做课题、评职称,这就导致教师轻视课堂教学,不注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整体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的讲稿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关注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改变教学方法,更不用说提高课堂吸引力因材施教。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1.社会公德主体意识不强。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尚不协调,造成知行不一。


  2.法制观念淡薄。


  3.欠缺社会实践。


  四、改善大学生公德现状的对策


  (一)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外部环境。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种媒体中介都是传播政府倡导的社会主旋律的工具,我们通过网络、电视、手机微信等传媒向全社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从学校来看利用好教学课堂、校园环境进一步加强传播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国家的最小单位,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公德的形成家庭教育必不可少。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提高自身素质,重视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的成长。


  3.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首先,动员民众加强网络监督,形成网络监督“大网”。其次,要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加强网络立法,制定各项有关法律法规,让任何网络行为都有法可依,不给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各种思潮、信息、谣言、淫秽色情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应加强约束,净化网络环境。第三,是加大惩治处罚力度。通过曝光、规范栏目、关闭网站、罚款等甚至通过法律等手段措施追究相关责任。


  (二)发挥高等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能效性。


  1.营造美好和谐的校园社会公德环境。营造和谐的校园公德环境,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其次,要加大道德宣传力度,开展形势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学校团委与思政部相结合,组织学生喜欢真正受益的教育活动。比如开展爱校、爱班级、爱宿舍活动,我为他人做好事活动、我为学校发展做贡献活动等。对活动中的先进进行表扬,对丑恶的校园现象进行惩罚,再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


  2.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素质。首先就要优化师资结构。在教师招聘中加大教师品德的考查。目前很多高等学校专业的德育教师数量很少,根本不能满足学校教学安排的需求。根据国家规定配足配齐德育教师。


  3.更新高等学校社会公德教学形式。首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引进新媒体教学,在教学平台上与学生一对一交流,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更加直接、更加快速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能够更加直接的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社会公德观。其次通过这些社会实践,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增加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目的的渗透掺杂社会公德教育内容,让大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社会,有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角色感,不断促进大学生社会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三)大学生应自觉加强社会公德培养。


  第一,增强主体意识。第二,提升法制观念。第三,加强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张祥伟

  第5篇:基于新媒体技术运用的大学生社会公德调研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和Web2.0、3G技术的推进,新媒体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后兴起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当代大学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新媒体技术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调研分析


  本次问卷主要调查的是新媒体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分为职业(学生)道德、友谊道德和个体道德(个人修养)三个维度,总共分为9个指标。在测量中,维度的划分参照了以前的研究者,各个具体的指标是通过多次讨论后确定的。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69份,回收了456份,回收率为97.23﹪。剔除掉废卷,最后的有效问卷为453份,有效回收率为96.59。


  新媒体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于网络的文明使用情况做一个测量。具体数据结果及分析如下:


  从调查对象对于“在做作业和写论文时,符合的情况”这一问题时的回答可以看出,高达90.7%的学生在学习时使用了网络上的资料和信息,其中有68.5%的学生以网上资料作为参考,22.2%的学生直接或间接采用网上资料,仅有9.3的学生完全是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由此可见,网络似乎在给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偷懒的途径,同时滋生了我们对于网络的学习依赖性,使我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被逐渐消磨甚至消失,这是目前网络对于我们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消极影响,学生的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不道德的举动,甚至在某方面是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的。


  通过对年级与上课期间使用手机的相关性分析我们看到,年级与上课期间使用手机有较强的相关性。从数据可以看出,对于“上课期间是否使用手机”这一问题的回答,经常使用的人中,三年级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四年级,二年级级学生所占比例较小。而上课很少使用手机的学生中,二年级学生占56.6%,三年级学生比例最小。可见,随着入学时间增长,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频率也随之增加。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对于青少年社会化途径和方式的监督和管理,引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化的过程中,促进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是否在午睡时间或晚上熄灯之后,在宿舍内上网、打电话”这个问题我们主要是想测量学生的友谊道德,从所得数据可以看出,经常有这种行为的学生比例为7.5%,从没有过的占13.2%,很少、偶尔和有时所占比例分别居第一、第二和第三,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普遍,可见大学生对于这种行为有一定理性认识,但却并未将其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来认识和思考。这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在一个群体中生活,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否则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这种惩罚不一定是有形的,也有许多自身所不能看到甚至意识到的无形的损失和惩戒,比如友谊的破裂、社会关系的破裂等。我们应该看到,手机在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有许多隐性的不良后果和影响,而这些影响其实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完全可以凭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的,只是因为受到周围参照群体的影响,使我们的这种意识逐渐淡化,直至消失,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也接受和认可了这种行为和做法。大众媒体必须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进行积极引导,青少年自身也应该加强自我监督与管理,以促进自身良好的发展。


  从我们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经常“在网络上匿名发表诋毁他人或揭露他人隐私的言论”的有5人,占1.1%,从没发表过的有387人,占87.6%,有过发表经历的占11.3%。而经常有“通过手机或网络发送、传播过各种骚扰信息(恐怖、色情、诈骗、暴力等)”行为的学生占0.7%,从没有过的占88.0%,有过这种经历的占11.3%。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网络和传播道德,注重自身素质,不做危害他人利益的事情,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有意无意的去做出有悖个人和社会道德的事情。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特点,青少年做出有违道德的行为也不需要承担责任与后果,因而助长了部分人在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一些具有网络越轨行为的青少年,对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规范不以为然,有的已经形成偏颇的思维方式、歪曲的价值观念和倾斜的道德标准,存在强烈的破坏欲,在网络上以匿名的形式进行破坏社会规范的行为,如攻击他人邮箱、发送垃圾邮件、散布色情或反动信息、进行恶搞等并以此为乐。或许我们的同学还没有达到如此的地步,但也不能忽视这一现象,必须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另外,有4.3%的学生经常收到来自手机或网络发送、传播的各种骚扰信息(恐怖、色情、诈骗、暴力等),有69.1%的学生不同频率的收到过此类信息。在收到此类信息后,立即删除的占62.2%,转发给他人的占0.7%,只有2.3%的人选择“查找信息来源,投诉发送者”。一方面我们看到,学生们对于这种信息的处理基本上是理智的,各种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传播会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流言止于智者”,我们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的精英,应该是非分明,不轻信流言,不助长社会不正之风。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收到类似信息之后,很少有人懂得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自己不受到伤害和侵犯。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意识应该加强。


  不健康网页主要是指包括含有淫秽、色情、赌博、暴力等不良信息和内容的网页,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经常浏览的有2人,占0.5%,很少和从不浏览的人数最多,占79%(349人)。还有20.5%的人也不同程度的浏览过类似网页。我们知道,从不良亚文化中学习,如影视作品中充满暴力、色情的情节、书刊中对犯罪的详细描述等负面信息,具有感官的刺激性,对于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类不健康网页内容,对可塑性强、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学生容易造成很深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暴力信息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必须重视对他们的引导和帮助。此外,应该加强对网络的监管,防止不良亚文化信息的传播,特别是青少年对其的接触必须受到限制。而对于青少年自身来说,必须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利用网络多了解一些积极健康的信息,以促进自身成长和发展。


  三、结论


  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和知识技能社会化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首先,在政治社会化方面,新媒体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时政热点信息的传播,但大学生普遍对于政治的不关心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大学生对于了解政治知识的态度比较积极,但这种积极的态度并没有体现在政治实践上。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普遍以同辈群体作为参照群体,把同辈群体的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规范,把同辈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自我价值的标准,而同辈群体中往往只是在了解获取政治知识方面相互影响。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我们知道大学生个人在新媒体的环境中的政治社会化,仅仅停留在对政治知识的获取上。因此,在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在此显现出来。其次,在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方面,大学生入学时间越久,上网时间越长,越倾向于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从而拓展知识面、增强专业技能。这些事新媒体对其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互动的双方在互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相互影响,根据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它认为个人通过别人了解到自己)以及米德的“角色扮演”(重要他人对个人的评估最具影响力),我们知道,其互动的对象对大学生本人同样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有可能是负面的。再次,对于道德社会化的考察表明,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以及手机、电脑对于大学生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在新媒体的使用中,信息具有匿名性和不负责任性,个人在发送和传播信息时,不必在意别人如何评判自己的行为,而且在这种匿名的环境中,个人形成了对很多事对很多人不在乎的认知,从而做出很多不负责任的行为,因而滋长了上述各种消极行为。因此,需要较强网络监管和网络建设,克服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完善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功能。同时,大学生自身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顺利完成个人社会化。


  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影响,我们应该把握和利用好它为我们带来的方便、快捷,努力减少其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群体健康、向上的发展和成长。


  作者:陈康标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5974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