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上海高等教育研究职称论文(共4篇)

上海高等教育研究职称论文(共4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第1篇: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简介


  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建立于1980年10月。目前有研究人员30名,其中高级职称的4人,中级职称的12人,有2名研究人员分别派往德国洪堡大学和日本广岛大学进修,现已回所工作;此外还聘请了上海高校和有关部门的20多位教授、专家为该所兼职研究人员。

  该所现设有高等教育发展与管理研究室、德育研究室、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室、高教史志研究室、编辑室、情报资料室。

  10年来,上海高教研究所承担国家和上海市上级部门的研究课题计28项,完成了一批国家教委和上海市的“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撰写、编辑出版专著、论文集213本。其中有15项优秀著作、研究成果茯得国家教委或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嘉奖。  该所的研究课题,包括应用研究、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史志研究四个方面,以应用研究、现实研究为主。

  (一)    在理论研究方面广主要的研究课题有:毛泽东、邓小平教育论述的研究,新时期教育方针的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的理论,教育思想的研究,高教管理科学的研究,有关“新技术革命与高等教育”的研究。

  (二)    在应用研究、现实研究方面,主要的研究课题:高教评估研究、高教立法研究、高教改革的研究、高校德育和学生工作研究、上海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三)    调查与研究。毕业生素质调查、毕业生择业意向的调查、对当前学生政治观念的调查、教师问题的调查。

  (四)    高教史志研究。

  上海高教研究所编辑出版的杂志有五种:《上海高教研究》(季刊〉,刽刊于1981年10月,至今已出版36期,刊载论文1000多篇。《思想理论教育》〔双月刊〉,已出版43期。《高教信息与探索》,是一份反映国内外高教研究动态的内部刊物,每年出版25—30期。《高教评怙信息》,是国家教委委托我所办的全国性教育评怙刊物,1991年起将改为正式刊物。《全国高教研究报刊文摘》由上海高教所与全国高教情报网、上海高教研究协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每年2期,内容摘自全国500多种公开和非公开的高教研究报刊、杂志。

  上海高教研究所是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上海市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研究会秘书处、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协作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地,是全市高等教育研究网络中心。现任所长杨德广,副所长忻福良。办公地点设在上海交通大学内。
  上海高教研究所乐于按受并有力量承担各有关部门下达的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课,为所有单位提供咨询服务,提供高等教育方面的情报资料、研究成果,以及为国内高教管理部门举办与高等教育有关的研讨会、培训班和专题系外讲座等。


  第2篇: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学术影响研究


  学术影响力是评价著作的重要依据,可以揭示著作在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03301数据库1998—2013年度的数据中收录且引用《高等教育哲学》论文的数量、时间、作者学历与职称及所属机构和地区、刊载期刊与被引主题的分布等维度的统计分析表明:《高等教育哲学》被引用频次较高,但引用频次的分布非常不均衡;1998年至2010年间引用频次基本呈上升趋势,此后,虽有所下降,但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引用《高等教育哲学》论文作者的职称、学历、所属机构以及所刊载期刊的知名度都很高,但作者所属机构大多集中在华东、华中和华北地区;少数主题获得高频次引用,其他主题则遭到冷落;“高深学问”“认识论和政治论”“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等内容既是该书的核心主题,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部分。

  约翰,3,布鲁贝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高等教育哲学理论的奠基人,1974年被美国教育家传记词典评为“教育界的领军人物”①。布鲁贝克的执教生涯长达45年,对高等教育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其重要代表作《高等教育哲学》于1978年出版。作为西方第一本以高等教育哲学命名的著作,《高等教育哲学》一经出版,便在美国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被评为1977—1978年度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推荐的杰出学术著作②。该书首次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并阐释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内容、对象、价值取向和组织管理等基本问题,对美国甚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高等教育哲学》1987年经浙江教育出版社出

  1

  版引进到我国,30余年来中国学术界一直把该书奉为研究高等教育哲学的必读经典。既有学者从整体上解读该著作,如《高等教育哲学镜诠》③,也有学者就其某一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如《布鲁贝克的大学教育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④。此外,还有更多的学者以该书的某一观点作为论据进行现实研究,例如《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⑤、《大学的使命及其守护》⑥、《论高等学校内部权力解构与重构》⑦等。统计发现,1998—2013年在03301〈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0111116363001&13。161106301也1:1〇11111-心一’’数据库在本文中被简称为“03301”中引用该书的论文数量多达778篇,引用频次多达1019次;除教育学之外,该书对我国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和文学等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既然《高等教育哲学》影响如此举足轻重,那么,在这本书中到底有哪些观点对我国学术界影响较大,为什么这些观点能够成为被引用和研究的重点,笔者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其进行探索。

  一、03301论文引用《高等教育哲学》分析

  “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⑧通过对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可以揭示某种期刊、地区、学科或学者的科学研究水平,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⑨。南京大学研发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就是专门用来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及其被引用情况的文献研究数据库,因其客观性、权威性、知名度和认同度都较高,已经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信息查询和计量研究的主要工具。任增元胃、刘晋飞〇、龚放胃瑥、潘黎〇、杨秦(瑧、范笑仙瑨、陈新民@等学者都曾基于03301数据库分析和评价某学科领域内有影响力的学者、著作或权威期刊,或者对学科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把握、评析或预测。因此,笔者也尝试采用这方法来探索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过哪些影响,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论文总量与时间分布

  被引频次是评价某一著作学术质量高低和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笔者基于03301数据库统计引用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文献数量〈03301数据库仅能回溯到1998年且在收录数据时有时间延滞,因此本研究把1998年至2013年设定为检索时间段X在被检索时间段内,直接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03301论文数量多达778篇,较高的引用率足以证明《高等教育哲学》得到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的高度认可。从16年间的变化趋势(图1〕中可以看出,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03301论文数量从1998年的12篇增至2010年的117篇,基本呈上升趋势。尽管2010年之后,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03301论文数量呈下降趋势,但是其引用量一直稳定地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因此,整体上来看,《高等教育哲学》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在高等教育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者是科学研究的最主要群体,笔者对引用些学者的职称、学历和知名度都很高。其中具有副《高等教育哲学》的学者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这教授及以上职称的学者有418人,而具有博士文凭的学者更高达587人,占总人数的75.4%(见表1〉。此外,根据龚放统计,2000〜2004年我国教育学研究领域共有63位学者在《教育研究》发表文章篇数最多〈皆超过14篇产,这些学者对教育学科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可谓是我国教育学领域的中流砥柱。而在这63位学者当中,就有19位学者曾在03301期刊上发表了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论文(表2〉,如潘懋元、眭依凡、冯建军、胡建华、张楚廷等皆是高等教育学领域中的著名学者。此外,瞿振元、王英杰、张德祥等3位学者虽不在这63位学者之列,但他们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会长或副会长皆在有关会议讲话和相关谈话中引用和关注了该著作。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哲学》对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机构及地区分布

  经笔者统计,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机构共有222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均名列其中。在引用该著作的文献数量达8篇以上的20家机构当中,“985”高校占11所,“211”高校占17所(表3〉,且17所“211”高校在03301上发表引用《高等教育哲学》文章的数量占总引用文章数量的46%。从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机构构成上还可以看出该书所产生的区域影响特点(图2〉。03301数据库共收录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文章778篇,其中有639篇分布在华东047篇)、华中〈173篇)和华北〈119篇〕3个地区,可见该书在我国这3个地区的认知度、受关注度和影响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各个地区之间引用《高等教育哲学》存在的较大差异与我国高校分布、高等教育学学科布局、学术组织的构成、研究者的偏好以及学术产出能力等因素高度相关,同时也与各高校教育学专业推荐的经典必读书目有一定相关性。

  (四)刊登引用《高等教育哲学》论文的期刊

  分布权威期刊,可见《高等教育哲学》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领域的影响之大。但《高等教育哲学》对我国的影响又不仅仅限于教育学学科领域。根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学科分类统计(学科分为10大领域、168个学科:),引用该书的论文还分布在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和文学等30多个学科领域,甚至在自然科学领域(例如数学和物理学〕也有学者引用,因此《高等教育哲学》学术影响的辐射范围是很广泛的。

  二、《高等教育哲学》被引主题的分布及相关分析

  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把“高深学问”作为论述的基点,以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和政治论之间的矛盾作为探究高等教育的主线,把其高等教育哲学思想划分成8个主题,以每个主题为一个章节来加以阐述,而哪些章节或主题成为了我国学者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就成了统计和分析的重点。

  笔者以8个主题词为单位来统计《高等教育哲学》各个章节被引的频次(图3〕。从统计结果来看,这8个主题均被多次引用,引用总次数高达1019次,但不同主题被引用的次数分布却非常不均衡。其中,引用最高的主题为“高深学问”,频次为402次;引用最低的主题为“学术道德”,仅32次。此外,仅“高深学问’’、“学术自治”和

  统计发现,引用《高等教育哲学》排名前17的03301期刊皆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收录,而其中的13家期刊同时也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收录。此外,仅这17家期刊发表的收录引用《高等教育哲学》的文章就达571篇,占总数的73,4%(表4〉。这些期刊皆是国内教育界的学术自由”这三个主题被引用频次就高达760次,占到了引用总频次的75%。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哲学》这本书中,并不是书中的每一个主题都对我国的教育学术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产生较大影响的仅是书中的部分主题或观点。这些被高频次引用的主题和观点不仅可以视为探讨和研究《高等教育哲学》的重点,也可作为各大高校安排名著选读课程或遴选教育学必读书目的重要依据“高深学问”这一主题被引用频次最高,是因为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布鲁贝克把“高深学问”作为探究高等教育问题的基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观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观的争论一一大学究竟是“象牙塔”〈探索高深学问〕还是“服务站”〈满足社会需求八或者大学是追求“闲暇的好奇精神”还是服务于国家和社会。这个问题不仅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而且在我国也是长期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市场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增大,国内学者对其关注度也会愈来愈高。

  此外,从图3还可以看出,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界,学者对“高深学问”、“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宏观性理论的研究比较多,对大学教学、课程等实践性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涉及到伦理道德、大学人文精神等价值观方面的研究更是不足。美国学者博克曾经说过:“假如一所大学不愿意认真对待其道德问题,那么它就违背了对社会应承担的基本责任。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必须要对有关人文精神、伦理道德、价值观等问题的研究给予更多的重视。

  三、《高等教育哲学》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核心观点解读

  1,《高等教育哲学》中的哪些观点或核心概念对中国教育学界产生的影响最大,它们是国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的,当前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些观点或核心概念,这些问题值得深入考察。笔者统计了778篇03301论文中所引用《高等教育哲学》中语句的频次,尤其是各章节被引用频次超过20次以上并且排在前10位的观点(一)对“高深学问”的解读1何谓高深学问。高深学问的高深之处不仅指其高深程度,“而且还指高深学问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即使有些是已知的,也是极其深奥和神秘的,凭借一般人的才智较难把握”瑑。关于布鲁贝克对高深学问的描述,我国学者刘金玉认为,布鲁贝克虽然描述了高深学问的高深特征,但对“高深”含义的解释却是含混不清的。刘金玉认为高深学问总是和一定的“范式”相联系,高深学问具有私人性和默会性,并总是在智慧的范围里成长@。

  2,为何需要局深学问。首先,局深学问是大学产生和延续的根基,即“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性和机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那个地方,就会有大学”瑦。其次,高深学问是高等教育哲学存在的所有问题的共同基点。无论哪一种高等教育哲学观(认识论、政治论、智慧论、生命论及其他〉

  关键的哲学问题就是去寻找高等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而这个基点就是高深学问@。再次,高深学问是大学教育活动的前提。蔡元培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瑨梅贻琦曾说过:“大学者,非为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瑩因此,大学所教授的是关于高深学问的知识,所培养的是掌握高深学问的人,所研究的更是高深的学问。

  3,如何选择高深学问。大学诞生伊始,就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高深学问自然是大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恰如伯顿,克拉克所说:“甚至在中世纪大学相对简单的机构中,教授们保存、提炼和传授的是他们以专家见长的特定知识系统。瑒即高深知识的传授。但在现代社会,由于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社会对于人才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结果必然会对大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一一如何选择和组合高深学问造成困扰。在布鲁贝克看来,高等教育内容的选择不仅要选择普遍性、原理性的高深知识,也要选择专业性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将两者融合,最终实现普遍知识之上更专业,专业知识之下更基础的教学目标。

  4,高深学问的传授对象。自大学产生至20世纪,在很大程度上,高等教育的对象仅限于少数学术精英。因为大学教授的内容是高深学问,而高深学问比普通教育的内容更复杂、更深奥,那么自然只有那些有能力学习比较复杂和深奥的高深学问的人才被允许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但自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逐渐走向了社会的中心,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仅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愈来愈大,而且对于个人职业地位及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上起到分配作用,从而使高等教育面临重要抉择一一究竟应该让哪些人接受高等教育。在布鲁贝克看来,应该建立两种水平的高等教育,即建立一个包含了实行精英教育的尖子大学和面向大众的初级学院的高等教育体系@,并且主张建立一个包含多种专门知识(这些知识有的比较深奥,有的比较浅显)的高深学问体系,以便适应各种层次大学或学院的需要。这在本质上是一种高等教育的内部双轨制。

  5,认识论”与“政治论”的张力
           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观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观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最大。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大学确定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瑒前者把对“闲暇好奇”精神的追求作为目的,认为高深学问选择、传递、批判与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学术的客观性和独立性,而不受学术价值的影响;后者不仅把“闲暇的好奇”精神作为探索深奥知识的目的,而且更强调知识的政治目标和为国家服务的目的,知识的最终价值是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可见前者的逻辑起点在于个人需要,而后者的逻辑起点在于社会的需要,因此两者出现冲突就不足为奇了。而所有冲突的根源在于“探讨高深学问的认识论方法想方设法摆脱价值的影响,而政治论的方法则必须考虑价值的问题”瑣。

  在我国,对布鲁贝克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的解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信奉“认识论”的学者认为,我国大学存在的哲学基础长期主要以政治论为基础,出现过于功利化与市场化的趋势,大学对“高深学问’’的追求这一本质属性发生了动摇,因此我国大学应该排除价值影响,回归追求真理的本性瑤。二是信奉“政治论”的学者认为,“大学满足政府与社会的需求是其存在与发展的依据”@。如果固守象牙塔式的学术传统,高深学问就会有无人问津的危险,大学必须走出象牙塔,为社会提供服务瑒。三是有相当一部分学者采取中庸立场,赞同布鲁贝克采用实用主义解决

  6

  “认识论”与“政治论”之间矛盾的主张一一现代大学既受到“认识论’’的影响又受到“政治论’’的影响,大学兼具教学、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理念与职责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普遍性共识。唯有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赢得社会和政府的支持,才能使高深学问自身的本体性功能得到实现@。四是部分学者对于布鲁贝克提出的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提出了质疑。张楚廷教授认为根植于认识论和政治论基础之上的高等教育哲学太偏于用理性主义来解释高等教育,缺乏对人与生命的关怀,应建立以“人”为基础的生命论高等教育哲学@;周光迅教授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着手,论证了以“智慧”作为高等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更合乎教育与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了智慧论高等教育哲学@。无论是“生命论”还是“智慧论”,都是在借鉴和批判布鲁贝克的“认识论”和“政治论”基础上所逐渐产生的本土化高等教育哲学理论,体现了我国学者的原创精神。

  学术自治”何以可能

  “学术自治指大学作为一个社会法人机构,不受政府、教会或其他任何机构的控制或干预,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并付诸实施。”9作为大学最悠久的传统之一,学术自治是每—所大学自始至终孜孜以求的目标。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布鲁贝克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学术自治的重要性。从理论上讲,高深学问是超出一般性的知识,是复杂的甚至是神秘性的、只有专家型学者才能够深刻理解的知识,因而在知识问题上,就应该让专家型学者独立自主地去解决;从实践上讲,如果用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话,就应该让教师掌握学术活动的控制权,比如“应该开设哪些课程以及如何讲授这些课程;谁最有资格来学习研究高深学问(招生:);哪些人达到了毕业的要求;谁有资格成为教授;自己的学术自由有没有受到侵犯等”1瑓。

  在我国,几乎所有学者都在强调学术自治重要性的同时,赞同布鲁贝克关于“学术自治有限性”的观点。布鲁贝克认为学术自治“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交给教授们决定”瑢。学术自治是有一定限度的,任何绝对意义上的学术自治是不存在的。原因有三点:首先,绝对的学术自治一定会要求绝对的经费独立,这种程度上的学术独立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大学由于经费问题必然要接受政府、企业或个人的资助,一旦大学接受了这些资助,就不可避免地要接受这些力量所带来的附加条件。其次,在学术知识价值选择上,学者能否诚恳公正公平地考虑到民众的利益,这均需要判断和监管。再次,假如学术自治过分集中,大学就有可能只关注学术本身而忽略社会和人的需求。由此可见,大学自治必然会受到外部的干预。

  就大学的学术自治与外部干预的关系问题,布鲁贝克认为,大学管理机构的组成人员可以由校外人士和校内学者两方面组成。因为由校外人员组成的管理者,更能在代表公众对学院或大学的兴趣以及把这些院校的观点向公众解释清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校内学者又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以保持相对的自主性。“缺少了前者,大学就会信息不准;缺少了后者,大学就会变得狭隘和僵化,最后必然与公众的目标完全脱节。”@。而在我国,一方面权力是国家意志和社会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决定着大学发展的基本性质和方向瑓,政府要对大学进行适当约束,大学在维护自身学术自治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大学是一种学术机构,政府也要考虑其权力的特殊性,不宜过多地干涉甚至削弱大学的权力。总之,只有在大学自治与政府控制之间保持平衡,大学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学的存在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

  学术自由”的限度


学术自治、学术自由与学术中立是美国大学长期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学术准则瑥。美国哲学家胡克把学术自由定义为“学术自由指的是在专业上够资格的人享有自由去探讨、发现、出版并教授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所看到的真理。这种自由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听从任何权威指挥,除非该种限制及权威来自于运用理性的方法在那些专业学科中建立的或获得的真理或结论”瑦。对于学术自由存在的合理性,布鲁贝克引用富奇斯的话:“学术自由的合理性至少基于三个支点:认识的、政治的、道德的。”瑓在这三个支点中,我国学者讨论最多的是认识方面的〈引用达25次久“为了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学者的活动必须只服从真理的标准,而不受任何外界的压力,如教会、国家或经济利益的影响。”瑓可见学术自由是追求真理和保持学术纯洁性的前提条件,是大学成长的精神支柱。恰如布鲁贝克所说:“大概没有比压制学术自由更直接指向高等教育的要害了,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防止

  7

  这种威胁,学术自由是学术界的要塞,永远不能放弃。”瑩我国学者几乎都赞同要捍卫大学的学术自由。

  另一方面,布鲁贝克认为学术自由是有限度的,“假如学术自由毫无限制,就像经济上的不干涉主义没有限制一样会成为灾难”瑠。对于该观点,国内学者也普遍持赞同态度,如蒋洪池认为学术自由应是一种有限度的自由,要受到政治、法律、经济和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并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要求@;李文兵认为在学术界内部,不能把学术自由当作没有缰绳的野马而任意驰骋,无论是作为学术研究机构的大学,还是作为学术研究者的学者个人,都应该对学术自由有一个限制@。

  既然学术自由是受限的,那么这个限制是什么?布鲁贝克认为大学在享受学术自由的同时应当承担学术责任。恰如唐纳德,肯尼迪所指出的:“与学术自由互为补充和对应的是学术责任。但后者却鲜为人用。在我们这样的民主社会里,这二者被视为一个硬币的两面。”瑣用哈耶克的话讲:“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的机会并承受选择的重负,而且还意味着他必须承担其行动的结果,接受对其行动的赞扬或谴责。自由与责任实不可分。”瑤我国研究者认为大学在享受学术自由的同时不仅要承担学术责任,而且要遵守学术道德,更要受到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瑥。

  无论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都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难题,《高等教育哲学》无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启发意义。但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毕竟源自美国,是以美国社会历史为背景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高等教育哲学》如何真正本土化,那些备受冷落的章节和观点为何不能在我国落地生根等问题,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探讨。


  第3篇:中国高等教育研究30年:研究者与研究机构的分析


  以1980-2007年28年间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所刊载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论文作者的人数、身份、职称、专业背景、所在机构等信息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合作度与合著率呈上升趋势,但研究者尤其是被转载文章较多的研究者集中分布在少数高校和科研机构,而高校又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军。

  1978年之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体制尚未真正建立,研究尚处于低水平阶段,有学者将这个时期称为高等教育的“前学科时期”〜。自1978年起,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当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一厦门大学高等学校教育研究室成立,次年成立了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会,1983年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高等教育学正式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自此,高等教育成为了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出现了专门研究机构和专职研究人员,创办了高等教育研究期刊,高等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地位得以确立。时至今日,我国专门化的高等教育研究已走过了30年历程,这30年正是中国高等教育从前学科向成熟学科转变的时期,是研究队伍、研究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的时期。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所刊载的论文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该刊所刊载论文的作者及其所在机构的信息,以期从这两个侧面反映中国高等教育近30年来的研究状况。

  一、研究的设计

  1.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作为一本精选国内学术期刊、报纸所刊载论文的资料汇编,一直以其所选文章的高质量、前瞻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而著称。尽管它无法涵盖我国所有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但作为一本在研究界已有较高声誉的期刊,基本上收录了我国高等教育研究30年来研究成果的精华,因此以它为研究对象,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考虑到本文旨在梳理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因此在遴选研究对象时,剔除了一些非学术性的文章,主要包括以下类别:政策文本、新闻报道与社论、人物访谈与传记、工作座谈会纪要、高校与院系工作动态介绍、大学介绍与见闻、讲话稿、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建议、会议纪要、会议综述、书评、读者来信、转载自报纸上篇幅少于2页的文章等。

  对这些文章,我们录入了以下与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相关的信息〈按洛卡特定律,本文只统计第一作者相关信息〉:单位篇作者人数、作者姓名、作者第一署名单位、作者最后学历学位、作者所学专业或研究领域、作者职称、作者职务。

  且不同的期刊、报纸对作者提供本人信息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导致登录的作者信息并不完整,这大大影响了本文分析的范围。出于尊重文本的考虑,在信息录入时,我们只录入了文本中提供的信息,对缺失的信息则作空白处理。在利用这些数据时,本文将分别作出说明。

  二、基本信息

  根据本文设定的遴选原则,1978年、1979年刊载的文章基本被剔除,因此本文所研究的《高等教育〉〉范围是从1980年第1期至2007年第12期。这28年间共载文章8872篇,有效文章6550篇数,各年度文章的平均剔除率为26.2%。各年度文章总数基本在300篇上下浮动,最少263篇〈1991年〉,最多447篇〇998年〉,平均每年316.9篇;而有效文章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4年是一个拐点,在该年度之前,有效篇数都在250篇以下,此后则均为250篇以上;被剔除文章数与剔除率的变化也佐证了这一趋势。被剔除文章数和被剔除率总体呈下降趋势,1991年以来的文章剔除率均低于平均水平,而之前的剔除率均高于平均水平。依据本文所设定的遴选原则,剔除的主要是非学术类文章,因此可以反映出《高等教育》上转载的学术性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三、研究者分析1.作者人数分析在所研究的6550篇文章中,只有1名署名作者的共有4927篇,2名署名作者的共1154篇,3人以上或署以学校、院系或教研室、课题组、考察团等名称的共469篇。

  合作度和合著率是文献计量学中用来揭示某—学科(或某种期刊〉作者合作程度的两个重要参数。合作度是指在确定时域内某刊每篇文章的平均作者数,合著率是指在确定时域内某刊的多作者论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⑵。合作度的计算公式是:乙(论文篇数X作者数^论文总篇数。合著率的计算公式是多作者论文篇数V论文总篇数。

  由于集体署名的论文作者数量不易统计,因此我们在计算合作度时,剔除掉集体署名的123篇文章,共得6427篇,根据以上公式计算,这6427篇文章的合作度是1.31。而集体署名、以单位署名的论文可视为合著论文,因此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合著率为24.8%,也就是说,《高等教育》28年以来收录的文章中,平均每篇文章有1.31名作者,有24.8%的文章系多人合作完成。单独的一组数据似乎很难说明问题,我们必须找几组对比数据作为参照。首先以2006年、2007年的《高等教育研究》为参照,2006年《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合作度为1.57,合著率为44.6%;2007年合作度为1.47,合著率为37.6%,两年平均合作度为1.52,合著率为41.2%。而隋松苓等人对《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1995-1999年共5年论文的统计分析表明,该期刊(属工科)所刊论文的合作度为2.7人,合著率为92.8%^。

  总体说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多是学者个人的活动,而自然科学研究中更多依赖团队合作,因此,不管是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研究》期刊,其论文合作度与合著率都远低于《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期刊。而《高等教育》论文的合作度与合著率又低于《高等教育研究》。

  三、几点说明

  第一,诚如本文一再言明,尽管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以文章的学术水准、创新性与参考价值来遴选其转载的论文,其转载的论文质量能够保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但我们应该看到,《高等教育》上所刊载的研究论文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一小部分,因此,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的分析所作出的描述与判断,并不能完整地反映近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状况与进展,我们只能说这项研究部分地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状况。

  第二,尽管文中描述了一些看似“排行”的数据,如被转载最多的作者、作为第一署名单位频次最多的机构、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名及作者等,但本文并不愿被读者认为是对中国高等教育30年来的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作出某种排行。首先,本文只对〈〈高等教育》所载论文进行了分析,尽管其刊载论文的期刊来源十分广泛,但仍难以涵盖所有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其次,本文的分析并没有涉及到近30年来出版的高等教育论著,难以反映高等教育研究的全貌;再次,虽然本文试图运用文献计量中的某些方法对《高等教育》刊载论文进行分析,但设置的分析指标相对简单,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分析也主要是描述统计,这就存在继续深入研究的余地。正因为如此,如果把本文的研究视作对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某种“排名”,既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不尊重,也是对本文意图的误解。

  第三,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想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比较直观地从《高等教育》刊载论文的角度,了解近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某些状况。尽管本文并非“排行榜”,但读者也能从中了解到有关高等教育研究者与研究机构的相关信息。


  第4篇:高等教育新常态背景下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在高等教育新常态背景下,赋予了高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而本科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现状,剖析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提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建议:加大宣传,提高大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评价体系,将毕业论文指导成果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加强学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合理应用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全面实现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已进入了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与以往也发生了变化。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指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不断加快,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以往的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逐渐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为适应人才市场供需关系发生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以规模增速放缓、提升质量为特点的新常态阶段。以往规模不足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新常态阶段下规模增长所产生的边际贡献日趋减弱,创新不足才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校新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本科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但是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等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导致了质量下降。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是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1.考研时间冲突、就业压力大,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

  根据我国学位条例规定,高校本科毕业生需要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并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才能获得学士学位"3。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大四学年对于本科生来说是忙碌的一年。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学生往往是“身兼数职”。既要准备各种考试,又要奔走于各大招聘现场。在考研与做论文实验时间、撰写论文时间冲突,就业压力大等因素的干扰下,学生无法安心做毕业论文,加之学校流传着“只要找到工作或考研成功,毕业论文都会通过的”说法,学生自然而然的把毕业论文放在了次要地位,最后在没有时间的情况下只能东拼西凑写论文,应付了事。学生对毕业论文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学生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欠缺

  我国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注重课堂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课堂上往往是教师灌输式讲述、学生被动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这与我国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的人才培养标准显然是不一致的。

  做毕业论文之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主要还是靠课堂教学。对于实验课,往往是应付差事,抄袭实验报告现象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意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科研实践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到了大四学年就直接开始了毕业论文环节,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从选题阶段来看,学生往往是在指导教师准备好的题目中被动选题,没有自主性,对所选题目也是一知半解。最重要的是在科研活动中选题阶段也是极其重要的,选题要科学合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而事实上这些基本的能力学生并没有得到锻炼;从学生在开题报告中提供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往往都是指导教师规定的科目,学生查阅、搜集、整理文献的能力还很欠缺;在论文撰写阶段,学生对于写作规范、研究方法、论证论据等撰写方法并不是很清楚,甚至连论文的基本格式都不会修改,更何谈论文的质量。

  (二)教师方面

  1.科研任务重、职称评定压力大,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

  自1978年我国高校恢复职称评定工作以来,到2000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义》明确提出了高校教师和其他专技人员实行职务聘任制度3。但是目前职称评定工作存在的注重科研成果及数量,轻视教学效果等现实情况下,高校教师疲于报项目出成果,而忽视了教师的本业,毕业论文工作就更显得无关紧要。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期间,指导流于形式,更多的时间是应付学校的检查而完成相关表格的填写,学生基本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一次实践当中并没有得到指导和提升。这显然违背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初衷。

  教师数量短缺,所带学生过多

  近年来由于高校连续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尽管教师数量也在增加却没有跟上学生数量增长的速度,致使生师比始终徘徊在最高界限边缘。以某地方农业高校3个学院2013—2015年生师比为例。

  要带6—9个学生不等,在这样的生师比情况下,教师的工作量始终饱满或超负荷。以2015届计算机学院为例,共有41名教师参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指导学生358人,生师比8,7:1,也就是说每名教师平均要承担8.7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而在这41名教师中,有9名教师指导学生数超过8人,有30名教师指导学生数等于8人,只有2名教师指导学生数小于8人。这与目前大多数高校关于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的规定显然是相悖的。教师既要教学又要科研,还要超负荷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确实无法保证对每个学生的指导质量。

  3,青年指导教师缺乏培训,指导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中不乏刚刚毕业的博士、硕士生等,这些青年教师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因为他们在入职之前在导师的指导下接受了很多科研训练0。但是他们在如何独立地指导本科毕业生,如何将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如何跟学生沟通等方面还很欠缺。换句话说,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学生的沟通能力05。这些能力需要通过系统的培训、有经验教师的传帮带、自身不断努力才能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实际情况是青年教师入职后很快被委以重任,根本没有经过培训,所以指导能力极其有限。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的选题、做实验、撰写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都是需要教师规范而系统地指导的,青年教师在这些方面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学校方面

  1.    学校对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够重视

  近年来,社会上诚信危机愈演愈烈,在高校里大

  学生学术道德现状也令人堪忧。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更甚者毕业论文抄袭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了大学生个人因素外,高校德育教育系统中对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内容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6。高校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往往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殊不知,学术道德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成、成才创业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学术道德并没有起到规范大学生学术行为应有的约束力。这也是近年来大学生毕业论文东拼西凑甚至大量抄袭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既不查阅文献资料,也不用心做实验,到毕业前临时抱佛脚,这种情况下谈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简直是天方夜谭。

  2,    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效率低且质量不高

  毕业论文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但是大部分高校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随着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课题量加大,毕业论文各环节工作量都有所增加,传统管理模式显然不适应这种变化,管理效率和质量都大打折扣。这种管理模式不能及时掌握和监控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管理工作是相对滞后的,出现问题后往往又要返工,费时又费力。比如选题阶段,一些常见问题诸如题目字数过长、指导教师职称不符合规定等,传统模式还是需要人工排查,工作量巨大但对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意义却不大。此外,传统模式纸张浪费现象较严重,这与当前低碳环保的理念是相悖的。

  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    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大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论文质量。因此,提高大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迫在眉睫。根据我国学位条例规定,学生在完成其他课业的基础上,只有通过毕业论文,才能获得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毕业论文,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为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毕业论文不是阶段性的实践而是一个贯穿本科四年的延续性实践活动。因此,首先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就应该对学生渗透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毕业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部分,只有认真完成才能取得学位,容不得半点马虎;其次,在平时的实验课上,教师应教会学生基本的科研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做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学生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毕业论文对培养其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0,才能踏踏实实做论文,毕业论文质量才能有所提高。

  (二)    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高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而创新是高等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工作的核心。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最重要的科研活动,也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最后的练兵场。首先在选题阶段,不要盲目指定给学生论文题目,应该让学生提前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

  目,允许学生通过先期工作自拟论文题目,指导教师负责讲述选题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懂得选题要科学有可行性,提高学生选题的能力;论文题目确定后,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查阅、搜集、处理参考文献的能力。毕业论文不是闭门造车,要处理好参考文献资料与抄袭的关系。参考是把前人和专家的文章中的观点或论证等吃透并吸收,加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论文中去;抄袭就是照搬原文08。其次,在科研实施阶段,要进行具体科研方法的教育与训练0,比如文献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法、实验方法等,要重点培养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论文的撰写阶段,要提高学生的论文撰写能力,要让学生学会撰写方法和技巧,掌握论文摘要及关键词、前言、实验或理论部分、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内容的基本写法和要求。

  (三)    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针对目前存在的指导教师短缺、指导水平有限的问题,高校应该优化指导教师队伍,不盲目扩张也不因循守旧,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师资队伍,缓解生师比过高给教师带来的超负荷工作;此外,高校应努力营造科研氛围,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在政策上对青年教师适当倾斜。加大科研培训力度,提高青年教师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青年教师是中流砥柱,在毕业论文工作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会大大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四)    完善评价体系,将毕业论文指导成果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

  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毕业论文工作时间长、要求多、任务重,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必定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目前,指导毕业论文成绩的优劣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并没有得到重视,也不是重点考核内容。毕业论文指导成果往往作为教师教学工作量而被简单统计一下,获得校级或市级优秀毕业论文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但是这样的奖励惠及的教师毕竟是少数的,名额也是有限的。高校要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更要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辛苦的工作得到应有的回报。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将毕业论文指导成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具体的做法是将其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量化考核指标中来,合理设定其所占权重。这样教师对指导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会有所提升,将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利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五)    进一步加强学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合理应用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

  2012年教育部颁布《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对学术论文造假行为界定和处理办法做了规定。各高校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了毕业论文工作。高校应该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等方式大力宣传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的应用,在技术层面解决了对学生论文文字复制比的审查。但是随着软件的推广普及,各种规避软件审查的方法也应用而生。有些学生为了论文能通过软件审查,将论文改得面目全非,这也失去了软件设计最初的意义。所以说高校应该合理使用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既要保持对学生的警示作用,也要适度调整审查办法,毕竟学生的毕业论文应该是一个作品,而不应该成为应付软件审查的“文本”。

  (六)    全面实现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育内容等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繁杂的工作,涉及面广、要求多、周期长。传统的管理模式效率低、监管不力、反馈不及时、

  纸张浪费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随着“互联网十”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毕业论文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实践证明信息化模式给毕业论文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首先,无论是管理部门对师生的要求、还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由于有了软件系统的设定,使得这些要求得到了充分的执行,如果相关人员不听从要求,那么他必定通不过系统的审核;其次,由于毕业论文阶段也是大学生疲于找工作的重要时期,学生有时不能及时将论文等相关材料提交给指导教师,造成了延误,软件系统的使用给教师和学生搭建了良好的桥梁。再者,信息化管理促进了由以往大量成本投入向节约型论文管理模式转变110。除了必须要以纸质文件存档以外的大部分材料都可以保存在系统里,不仅节约了纸张,查阅起来也是相当方便,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掌握和监控毕业论文各环节的进展情况;最后,软件系统还可以实现信息采集、统计、对比,这些数据对于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和实用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投入,使得毕业论文的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重视质量”的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关注高等教育的焦点集中到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层次上来,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创新不足113。高等院校要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把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采取措施切实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5992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