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人类文明的进程清晰地标示着原始文明一农业文明一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进化轨迹。在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之时,高等教育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整个社会有机的组成部分,当然不可能置身于社会发展的生态潮流之外,各种生态形式不仅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还会必然地延伸到高等教育上来。如何使高等教育更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生态化转向,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内涵解读: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
  
  1.生态学与生态化理念
  
  生态学(Ecology),源于希腊文“Eco”和“Log-os”。含有“逻辑”或“科学”之意,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卡尔首次将生态学界定为研究生物与周围的有机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现代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发展,系统生态成为研究的热点,当人们在研究系统生态及其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时,发现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具有自组织功能的复杂系统,系统里的每个生态因子之间保持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由于这种属性具有哲学指导意义的特质,于是提出了“生态化”的概念。这里的“生态化”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生态内涵,而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意蕴,其实质是对事物关系的把握,它揭明了事物之间保持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超越了机械论而转向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世界观,已成为一种理念、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体系,可广泛运用于其他各个学科,为科学研究以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一种新视角、新思路。如果说生态学的繁荣,促进了生态政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而“生态化”概念的提出,则标志着人类思维范式的重大转换,以“生态化”的思想指导高等教育,必将引导高等教育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
  
  2.高等教育生态化
  
  所谓高等教育生态化,就是以生态化理念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借助生态学原理和复杂性科学的基本规律,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跟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建立一种育人为本而又自然、和谐、开放的新型教育发展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动态平衡过程。它追求教育内部、外部主客体间相互依赖、互促互利的协同,教育对象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及其自然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性的拓展,强调各种教育要素输入、输出状态的动态平衡。
  
  高等教育生态化的核心是把高等教育视为一个由各种教育因子组成的复杂网络生态系统,各教育因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中每一个因子都是这一整体的一部分,并依赖于其他因子动态地呈现出共生与竞争、平衡与发展的状态。首先,存在于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依存,均享受着发展的同等权利,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这些要素是耦合的、协调的,如果耦合、协调不好,就意味着系统生态平衡的破坏。其次,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发展又并非完全均衡,实际上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通过各个体相互竞争或斗争而实现的,正是通过这种竞争或斗争才使得生态系统生生不息、活力常在。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有三个价值主体,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其中学生是中心;三个基本环境,即:高等教育外部的社会宏观环境、高等教育内部各种不同教育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组成的中观环境、高校内部各种生态因子组成的微观环境,其中高校是中心。高等教育生态化正是通过协调高等教育的各个价值主体、各种教育生态因子和环境因素的共生和发展,利用生态调节机制来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承载力,着力于解决高等教育生态系统里的矛盾和失衡,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现实诉求: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高等教育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客观要求
  
  以系统生态的视角来审视教育可以发现,高等教育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从高等教育的结构来看,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办学基础合理分工,各自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彼此相互关联,以一定的结合方式和比例关系保持均衡发展和协同进化。从某一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环境来看,其规模和组织结构、物质条件、体制制度、教学设施、文化氛围及其行为模式等教育因子共同构成学生的学习情境,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的行动又改变着现实的学校情境,影响学生自身和其他个体的身心发展。从整个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关系来看,它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制约作用,不断地与政治、经济、科技等环境因子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在发展中调整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需求,从外部环境不断吸收人、财、物等营养,用以实现自身价值,为外部环境输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并与外部环境保持一种动态的输入(人力、物力、财力、信息)一转换(弹性调控)一输出(出人才,出成果)相对平衡,同时尽可能保持低输入高输出,不断开发新的项目替代输入。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有着相似的内在机理和一致的质态属性,它除了具有一般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独立性等特性外,还具有生态系统所具备的自我维持、自我调控性、可持续发展特性、输入输出的开放性、环境影响性等生态化属性。正是高等教育这种生态化属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遵循生态化原理和规律的生态化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必须走生态化发展的道路。
  
  2.化解高等教育生态危机的迫切需要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及社会需求等众多力量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从1999年起开始了跨越式的増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跃升到2008年的23.3%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己经在短短十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30年的历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基本实现了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战略目标。
  
  然而,当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变迁时,忽视了教育生态化发展规律,在谋求快速发展中却走出了一条非生态化之路,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危机,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均衡,层次结构、学制结构不合理,学科发展不协调,学生自然性发展和社会需求失衡,等等。另一方面,教育目标标准化、教育手段模式化和教育环境趋同化,学生个性被淹没,学校特色不明显。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为世界之首,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校却凤毛麟角。当然我国现代化教育历史不长,难以与发达国家抗衡,但与非生态化教育也不无关系。如此畸形的高等教育发展己使得高等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己迫在眉睫,这是全社会的心声和共识。因此,必须要用教育生态化理念来审视高等教育,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和建构原则,对高等教育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创新,走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道路。
  
  3.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且对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化的重要内涵。它包括教育的各个层次,从纵向看,包括高职、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以满足社会和教育受众对教育的全面需求,从横向看包括各个学科门类,既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又包括职业技术教育。二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化的重要特征。首先是教育结构合理,从教育战略上讲,就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布局,理、工、文、商、管各科动态协调,东、南、西、北、中各地大致适度。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基本同步,招生规模的扩大与人才培养的质量相适。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以育人为本注重教育内涵丰富和发掘,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由于过度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用管“物”的方式管人,在招生、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成果评估等各个环节都有反映。这种模板化的教育模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求高等教育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生态化。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一“要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眼前和长远,结构和规模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运用和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路径解析: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的实现
  
  1.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生态化
  
  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直接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功能就必须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生态化。
  
  从教育生态化视角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可清晰地看到现有的高等教育存在着区域分布不平衡、学科布局不协调、课程设置不合理等诸多矛盾。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原来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所致。因此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和谐协调的发展原则科学地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从而提升高等教育功能。在区域分布上,国家要根据各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合理地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建立区域教育财政补偿扶持制度,健全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等行政调控手段,尽可能多地将优质资源调整、引导到中西部地区。同时,有计划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新増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区域间均衡发展。在类别层次上,在适当扩大教育总体规模的基础上,调整专本科教育的比例,尤其是要大力支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职业技能型人力资源,从而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在办学形式上,推行百花齐放的方针,避免千校一面,鼓励多元化办学,在保持正规高等教育持续高效发展的同时,鼓励企业办学,大力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据社会的需要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推动成人教育的发展。在学科结构上,强化对学科专业的宏观调控,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使重点科类专业和基础性科类专业保持适当的比例,利用市场调节加速发展应用性科类专业,同时适当加快发展文科类与新型学科类专业。此外,还要根据生态系统演变的一般规律,根据情境的变动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变化,适时进行结构调整,通过机制调节来实现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协同进化,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生态化,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功能。
  
  2.优化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生态化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运行和发展的,它同社会环境之间构成了密不可分的生态联系。一方面,它得到社会的推动和支持,同时受到社会需求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反作用于社会环境,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它们这种辩证统一、互促互利关系,是通过高等教育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来实现的,体现着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化特征和功能。首先,优化高等教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获得外部输入的保障。调适高校与政府之间、高校与家庭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各种关系,争取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的政策环境,创造宽松适宜的经济环境、开放和谐的文化环境,从而保证输入的稳定和持续强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其次,优化高等教育内部生态环境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掌握外部环境的情境需求,通过调整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内涵,培养出各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从而达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目的。
  
  有效的教育供给和投入最终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通过输出人才和科学技术来服务社会,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又必将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能量和物质,从而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进化,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育人为本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生态化
  
  高等教育属于人一社会一自然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虽然它与外部系统保持着紧密的生态关联,但它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具有同其它生态体系相区别的特质,有自己的运行和发展规律,这种特质突出地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人这一存在,人是一种自觉自为的类存在物,理性使人的发展超越了非人类存在物发展的盲目性。为了自我提高、自我实现,人创造了高等教育,从这个角度看,高等教育实质上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手段,那么高等教育目标最终指向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也就理所当然。正是认识到这二者的本质关联,所以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生态化。而人又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结构,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实践属性的统一。“人的发展包括在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总体发展,是社会中每个人身上的类特征、社会特征和个性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模式生态化要求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才培养服务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不同要求以及对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真正实施“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提升人和完善人”的教育。
  
  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化,以下几个环节是重要的:首先是目标的生态化、标准的多样性。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里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智商的提高、技艺的获得,还要求情商的提升及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技和人文艺术素养等全面素质的发展。“自由”发展是指,生态化的高等教育既承认学生的同一性也认可学生的差异性,注重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辩证统一。其教育服务既强调学生受教育的公平,也关注用创新来突出差异。公平体现了高等教育生态化理念中“有教无类”的和谐,创新体现了高等教育生态化理念中“因材施教”的差异。这样,就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合理地开发,获得个性、特长的自由发展。其次,过程的生态化、方法的多样性。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视为一个有序相接的过程,完成每个环节的方法各不相同,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实行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启发诱导等多种教学方法,既使整个育人的时间空间充满和谐的育人氛围,又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形成教育活动的“生态链”。其三,环境的生态化、活动的多样性。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完成的,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中进行的,环境和条件虽然对人才的培养不起决定性作用,但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生态化的环境是培养生态化的人才的重要条件,这对于有多样性活动的高等教育更是如此。因此,高等学校不仅要培育自身独特的高校精神和价值理念,形成自由民主、求真求实、奋发向上、和谐有序的人文环境,而且要注重构建优美怡人的高校自然环境,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消除焦虑、缓解紧张,适当释放学习的压抑,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实现生态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结语
  
  总之,“生态化理念”的兴起、“生态化教育”的倡导,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高等教育生态化是在人类建设生态文明背景和化解教育生态危机的需求下,形成的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教育的新思维和教育的新实践。它既是高等教育生态本质的体现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又是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实践科学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抉择。
  
  作者:彭福扬,邱跃华(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5998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