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大学校长职业化应运而生。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大学校长职业化相关研究的梳理,阐述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实现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立国之本在教育,高等教育之本在大学,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掌舵者和大家长,能否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关系到整个大学,甚至是高等教育能否健康发展。大学校长的角色、地位及作用是随着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高等教育改革呼声高涨,大学校长职业化应运而生。可以说,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实现,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及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升大学校长职业技能及完善自身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长职业化的内涵
所谓“职业”,这里使用的对应的英文单词是“Career”,也有学者译成“职业生涯”。职业,对于个体而言,就是个人通过参与社会分工,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获得生活来源并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对于社会而言,就是个体通过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以实现社会责任和义务,并获得相应报酬的过程。职业就是一种动态的职业经历,而对于大学校长而言,职业就是校长在岗位上的工作及活动经历[1]。“职业化”这一进程对从业者有严格的素质和能力上的要求,并要求建立起合理的管理制度。它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素质的确定,职业资格或标准的制定,职业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特别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到职业管理制度中,实现竞争上岗,优胜劣汰。
简而言之,所谓校长职业化,就是指校长职业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其本质是劳务和商品化。校长职业化就是将校长视为一种职业,其核心是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校长既是学校的管理者,又是学校的经营者;需要具备兼顾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将管理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管理能力;具备善于运作学校的有形及无形资产,并不断创造经营效益的教育经营能力;具备用全新的视角理解教育的本质,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问题研究现状
对国内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文献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进行梳理:第一类是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历程及趋势的研究,第二类是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现实的研究,第三类是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国际借鉴研究。
(一)关于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历程及趋势的研究
1.侧重介绍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历史进程及研究背
景。对于大学校长职业化历史进程的相关研究多数是从大学校长角色演变与大学校长职业化兴起的角度展开的。各学者均选取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条件对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划分。
如牛维麟、李立国、詹宏毅(2009)以高等教育的变革为着眼点,探究大学管理及校长角色的转变,从中世纪大学校长角色和地位象征化,到20世纪60年代大学组织内外部环境催生了对大学管理的专业化及大学校长职业化的需求,大学校长职业的变迁和角色的演变无不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组织管理的创新[2]。
陈运超(2009)从大学校长角色演变及定位的角度对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历史进程进行分析研究,从1978年科学家重返大学校园,大学校长治校权力有限,到2000年大学及校长的行政级别进一步强化,我国大学校长的发展具有定位行政化及运行组织化等特点。但面向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我们需对大学校长的角色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回归大学校长治校本位,淡化大学校长官员色彩,逐步推动大学校长由“双肩挑”、“三肩挑”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3]。
何毅(2013)认为,大学校长的角色及职能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一直到近代,大学校长的主要角色是“学术领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学校长的“管理专家”色彩开始增强;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大学校长开始向“职业校长”转变[4]。
邴浩(2014)从大学校长的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变迁来分析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进程,作者以“985工程”首批启动的9所高校为例,截取4个时间断面分别收集相关数据,研究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变迁历程以及未来的政策取向[5]。
2.侧重介绍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趋势。以该角度进行研究分析的文献,多数是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论述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吴江、张秀阁、周保利(2002)从中国加入WTO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WTO教育服务贸易的相关规定,提出大学校长职业化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及历史趋势,我国应当积极地迎接时代挑战,参与教育服务贸易及国际教育市场的各项竞争,大学作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参与主体,需要加强高校校长的教育管理、经营及科研能力,推进大学校长职业化进程[6]。
唐德海、曹如军(2004)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高校的管理性质赋予大学校长多重性的角色特征,我国旧有的大学校长定位已经不能满足校长管理工作的各种需求,要实现大学校长的角色转变。校长职业化的实现需要相应的配套机制的保障,要扩大办学自主权、不断完善大学校长遴选及约束机制[7]。
章小梅(2005)在研究中提出,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高校连年扩招及民办高校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管理压力,传统的职务化大学校长模式已不再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求,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应运而生。我们需要培养具备经营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服务育人能力的新型职业化大学校长,推动大学校长多元化、专业化发展,创建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教学水平的高水平大学[8]。
田丽萍(2012)从去行政化的角度提出了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历史必然趋势。她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校长由政府进行任命,“职务化”的大学校长观念不利于发挥大学自主权及提升我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9]。游清泉(2004)[10],徐晴、胥青山(2004)[11],张黎力、成中梅(2007)[12]等均从当前国内教育改革的角度分析了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必要性及历史发展趋势。
(二)关于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现实发展的研究
现实视角是近年来逐渐热门的大学校长职业化研究视角,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实践中的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进程。这些文献,大多数是侧重从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路径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如赵文华、高磊、马玲(2004)认为,从现代大学制度的角度来看,大学校长职业化是我国大学校长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而又复杂的课题,我们有一些举措正在背离职业化的发展方向,如大学校长的行政角色不断得以强化,为此大学校长必须确立具有战略性、发展性及实践性的教育理念,且为职业化道路提供规范化、程序化的遴选、薪酬等制度保障[13]。
刘新才(2007)认为,我国已具备了实现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改革环境及条件,需要循序渐进革新制度观念,转变职务化的旧有观念,在选聘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大学校长的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健全和完善大学校长的培训及激励制度,确保校长工作的顺利开展[14]。
陈海梅(2007)分析研究了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现状及问题,论述了大学校长进退制度问题,认为应从选拔、薪金、任期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的职业化进程进行制度性的革新,同时也应对大学校长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提升[15]。
周柯(2012)阐述了教育“行政化”及校长“官本位”现象对于大学校长发展的压力和挑战,提出大学校长职业化对于大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从观念和体制两个层面搭建大学校长职业化体系[16]。
李丹、杨海涛(2013)从大学校长角色定位及职责分工不明确;任职资格及职务终身制等相关制度不健全;以及薪酬体系及职业素质培训机制运行不合理三大方面阐述了目前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应通过积极推动校长选拔试点工作进程、实现市场选拔聘任制度;优化培训制度、改变旧有的单一机制[17]。
刘尧(2013)对中国大学校长如何走职业化道路提出相关办法:其一,大学要摒弃“官本位”思想,鼓励校长自觉走职业化发展道路;其二,“官学一体化”及“双肩挑”让大学校长不堪重负,校长应厘清学术与行政的边界;其三,校长必须不断提高教育科学水平,把握学校学术发展的方向[18]。
张海清、刘建平、杨明宏(2014)从异化角度分析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包括校长选拔行政化使得大学校长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性和开创性;职务化校长导致校长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双肩挑”的普遍现象使得大学校长行政、学术角色模糊化[19]。
国内从现实视角来探讨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多数是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职业化实现路径的选择上面,且国内的硕博论文也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上,而对于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挑战则缺少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
(三)关于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1.侧重从国外大学校长职业化研究的角度。我国学者对于国外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相关研究多以美国为研究对象进行,通过对国外大学校长的职业化发展之路的透析,总结其职业化的主要发展方式及手段。
张冠勇(2007)选取了美国著名的十所高校校长职业背景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他指出美国大学校长职业化是以高校管理中对行政绩效及学术自治的要求为理论基础;制定了规范且程序化的校长遴选制度、职业化培训体系、市场化的薪酬体系,推进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稳步发展[20]。
栾兆云(2008)以哈佛大学为例研究美国大学校长的职业化发展,他认为,美国有严格且规范的大学校长遴选程序,充分体现其民主特性;在选拔校长时,十分注重其候选人的学术背景;美国大学可在很大程度上根据校长的工作业绩决定其任职年限;大学采取“软着陆”的方式及完善的培训制度帮助新校长快速适应并接任相关工作[21]。
郝森林(2009)从美国大学校长遴选程序、遴选标准、任职年限、薪酬待遇及培训体系五大方面介绍了美国大学的职业化取向,认为推行大学校长职业化是提高大学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此外,作者还结合美国大学校长遴选的经验从遴选、任期、薪酬体系及培训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的应有之义[22]。
姜朝晖(2009)选取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繁荣发展时期作为研究背景,对美国大学校长的职业特征进行分析。校长来源不再局限于具有宗教人士身份或背景,而是多由著名学者担任;校长的工作重心从学术性工作向专业化行政管理转变;同时,美国大学校长的遴选机制及培训评估机制均得以建立和完善,为美国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3]。
马蕊(2010)在其硕士论文《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研究》中主要分析了国外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大学校长的现实工作状况,提出落实大学校长培训制度、健全大学校长监督机制以及推行大学校长的个人职业化发展等改革措施[24]。
何毅(2013)总结概括了西方国家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成功实践经验,认为其大学校长职业化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形式为遴选程序规范化、任职条件标准化、人选来源多元化、薪酬标准市场化及岗位流动自由化。虽然各国大学校长产生方式存在差异,但通过遴选方式产生职业化校长是普遍趋势,且大学校长职业化也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一步[25]。
国内学者在研究大学职业化的过程中,多数是选择从借鉴的角度进行分析,以国外的实践经验为先导,对国外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发展模式及方式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2.侧重从中外大学校长职业化比较研究的视角。一些学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国内外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异同,从中获得对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李福华(2008)认为,目前,我国推行大学校长职业化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大学校长普遍薪酬标准水平低,美国运用市场化手段调节大学校长薪酬水平;我国大学校长多采用上级任命制度,受上级任命制度的影响,我国大学校长任职的首要条件是政治身份,而在国外,特别是美国,高校对于校长的领导才能及管理水平有很高的要求[26]。
牛维麟、李立国、詹宏毅(2009)从大学校长角色、地位及作用随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角度出发,将西方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基本特征归纳为,校长来源多元化、遴选程序标准化、任期灵活化、薪酬合理化。相比之下,我国应将大学校长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角色定位;改革并完善大学校长的遴选、任期、激励等相关机制;赋予大学及校长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27]。
李巍巍(2013)选取中、美各50所著名大学作为样本,从校长年龄、性别、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等方面实证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大学校长职业化背景的异同。受自由的市场经济及成熟的政治体制影响,美国实行的是开放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而我国受发展中的经济及政治体制的影响,仍然采用集权式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大学校长的理工科教育背景所占比例较大,校长的任职期限远低于美国大学校长的任职时长,且女性大学校长的人数也远低于美国[28]。
三、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对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研究以介绍国外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历史及实践经验为发端,以结合时代背景对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现实研究为主要趋势,对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研究逐渐呈现出问题分析深入化、研究角度多样化及学科背景交叉化等良好态势。
(一)大学校长职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已有的研究中,诸多学者均指出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当代高校的管理性质决定了大学校长角色的多样化趋势,且“职务化”的大学校长观念不利于发挥大学自主权及提升我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旧有的观念,培养新型的职业化校长,实现大学校长角色的转变,淡化大学校长行政级别。
(二)配套机制的优化是实现校长职业化的保障
为加快实现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办学治学模式,应确保相应的配套机制的保障工作,不断完善大学校长的遴选及相关的管理监督机制。通过对国外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之路的分析,国内学者将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发展方式及手段概括为五个方面:大学校长遴选、校长职业化培训、薪酬待遇、任职年限及评估监督机制。
(三)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国内大学校长职业化研究多数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与分析,以国外实践经验为先导,缺乏对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现实发展的分析与总结,缺少实证及个案分析。此外,我国对大学校长职业化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方向也比较分散,多数是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多为对国外实践经验的借鉴及分析,对于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历史进程及现实发展还没有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理论基础有待加强,研究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待改善。
大学校长职业化兼具了时代意义和历史使命。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大学校长职业化这一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对于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研究及其实现的路径分析仍需进一步加强及完善。大学校长作为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不仅仅是要为历史负责,更要为现在和未来负责,作为大学的掌舵者,校长工作的高效、科学、合理、有序进行和完成对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颖 蒋梓淇 刘净净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6年8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0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