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当前,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型,如何有效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已成为丞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影响因素基础上,深入探究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的有效评价,最终提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选择,以期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决策参考。
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命线,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参与国际竞争,进而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和重要载体,其中如何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价,进而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遵循人才培养中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是一项覆盖面广、结构复杂、内容纷繁、利益关切度高的系统工程,其改革质量的高低优劣不仅关系到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行为因素,更事关高校发展、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政府公信以及全球化发展中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仅就教育教学本身看主要涉及学校内部治理、教师使命意识、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科学、教学学习动机、教育学习行为、教育教学条件环境等之间相互作用融为一体的效应,影响教育教学改革质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的第一标准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探索精神、实践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广阔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应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任务,彻底扭转轻视教学而重视科研、忽视育人而重视学科建设等错位甚至彻底错误的办学理念和评价导向。
(二)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的第一资源
由于区域、地区、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很长一个时期形成的学校间实力悬殊逐渐拉大的现状,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师资结构仍然难以满足群众对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的急切期盼,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素养以及师德水平等仍存在提高的巨大空间,尤其是在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个别有悖师德规范、甚至违法违规的恶劣现象,如何统筹好教书育人、教学科研与服务地方、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系是攸关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革的关键任务。
二、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育教学改革
(一)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
专业学习教育与思想品格教育不能偏颇,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使学生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后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在夯实科学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推动学部制改革、多学校协同、跨学科融合。彻底摒弃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工业化”、“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从始至终强调个性、创新、创业、多元等理念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优势和能力。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
整个教育体制目前还停留在过度强调应试,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法依然盛行,特别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普遍较低,如何积极应对高校教育教育的各种挑战成为重大命题。
必须鼓励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积极开展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彻底打破大班授课为主的教学格局,在互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实训、实习机会,打造更多与市场、社会紧密联系的孵化凭条,推动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表现机会,推动全国精品特色课程的资源共享。
(三)创新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性学习之中,并在全社会普及终身学习理念,而在我国学生从小便以分数和文凭为导向,尤其是政府、社会、家庭、大学生等几乎完全被毕业率和就业率等所绑架,严重偏离自主学习的基本规律。
因此一定要更加巩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创新突破,彻底转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师生共同参与且多元变化的具有批判性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
三、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相互依存、总体质量提升的发展格局
一是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更多地资源投向人才培养,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改革发展格局,把人才培养水平作为衡量高校改革发展质量的第一标准;二是持续推动科学研究的协同创新。
高校均应以协同的理念推动科研改革与发展,彻底打破高校、团队间相互封闭独立分散的格局,充分发挥多学科融合的优势,打造更大范围的科研创新要素融合共享平台机制;三是大力提高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实践证明,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但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和怕出事、出了事一边倒质疑学校等不良影响已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在依法治国时代背景下,将高等教育作为依法治国的示范性领域。
四是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培养。采取更加有效科学的方式方法,鼓励和引导师生参与到文化创新创造中,为全社会贡献更多更好地精神食粮,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作者:刘刚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0231.html上一篇:浅析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
下一篇:罗杰斯观点下的中国高校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