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新媒体技术开始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高中数学课程也不例外。以新媒体网络技术对高中数学课程的作用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在新媒体环境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新媒体网络技术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的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予以高度重视。
一、新媒体技术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
1.丰富了教学内容
新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资源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共享性、无限性等特点,极大地弥补了高中数学课堂信息资源的有限性的缺陷,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案例,也为高中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数学的思维模式。
2.创新了教学手段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高中数学课程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图像和图形的理解和认知占据着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些数学内容主要是通过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来讲解的,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是高中数学课程的全部教具。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对其产生浓烈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所有感官,使学生被新媒体所展现出来的图形、图像深深地吸引,从而集中精神听课,极大地提升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3.优化了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在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当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之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高校教师完成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主体性原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当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然而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中数学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此,我们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当中。
(3)大量信息原则。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增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信息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选择信息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以教材为基础选择信息的能力。
2.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不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教学目标都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仅如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插入新媒体网络技术,还极大地延长了课堂授课时间,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学习数学。
3.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新媒体技术,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环境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一方面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还要灵活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处理学生、教师以及新媒体技术之间的关系。教师还能够沿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激发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4.树立全新的教学策略
新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不代表传统教学模式的淘汰,新媒体技术具有自身强大的功能,它能够有效地实现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立足于传统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换句话说,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势部分,实现优势互补。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还能够使高中数学课程变得更加生动、简单,从而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多多引用开放题型,这类题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投入解题过程中,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总之,新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当然,新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作者:刘思 来源:新课程·教师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0682.html上一篇:高中体育课渗透赏识教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