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十二五”以来,江苏高教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省部共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绩。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各项质量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人民群众满意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底,江苏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5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高于“十一五”末9.0个百分点。
一是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创新。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13个一级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21所高校的77个学科进入最新一期ESI全球同类学科前1%行列。实施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和各类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加强,科教协同、医教协同、农科教协同、教体协同、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基本形成。在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江苏高校获奖总数、特等和一等奖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实现“七连冠”。省属高校省内自主招生试点、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和注册人学试点顺利实施。
二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学术委员会、理事会建设扎实推进。已核准发布48所高校章程。取消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出台了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在核定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年度招生计划等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政策。
三是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所有省辖市均有独立设置的本科高校办学,国家或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均有布点,6所独立学院外迁至苏北苏中地区办学。实施协同创新计划,5个协同创新中心人选国家“2011计划”。“十二五”以来,全省高校共有2129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获国家奖157项,获奖数量占全省获国家奖总数的一半以上,约占全国高校获国家奖总数的15.1%。全省高校申请专利8.4万件、授权专利4.8万件,对外签订科技“四技”合同7.1万项,成交总金额255亿元,获取科研经费501亿元,是“十一五”同期的2.2倍,其中43%受江苏的企事业单位委托。全省高校贡献了全省80%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四是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设立昆山杜克大学等一批高起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全省现有承担高等学历学位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98个。教育部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落户苏州独墅湖科教园区。在苏外国留学生达2.3万人。全省高校参与建设海外孔子学院29所,孔子课堂50个。苏州大学举办老挝苏州大学,开创中国高校国外办学先河。
五是队伍建设水平迅速提升。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创新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实施江苏特聘教授计划、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领军人才数量占全国的10%,有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江苏高校开展合作科研,全省高校共有两院院士78位。“十二五”以来,资助7000多名教师公派留学。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向部分高校下放了教师高级职称学科评议权,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支持省属高校建设青年教师公共租赁住房。
六是保障机制日趋完善。高等教育投人不断加大,省属高校本科生均财政拨款基准定额由2010年的4800元提高到2015年的10800元。2014年,全省高等教育总收人达446.6亿元,比2010年增长37.8%,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246.9亿元,比2010年增长73.5%。公办高校学费政策平稳实现U年来的首次调整。高校学生奖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奖、助学金按规定足额发放,确保了没有一个大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教强省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和教育工作的重要部署,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与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为着力点,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关键,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大高等教育投人和营造有利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保障,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一、把立德树人贯穿综合改革全过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深人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深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强与职业资格有机衔接。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扩大资源共享,加快校际课程互选、教师互聘、学分互认进程。强化实践育人,把实践教育与专业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程,构建“需求导向、能力导向、服务导向”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推动高校各种资源向人才培养倾斜。建立健全以高校为主体、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社会积极参与的开放、多元、全面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依法依规开展高等教育评估。
二、探索推进有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和管办评分离,进一步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二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兴办高等教育,推动公办高职院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或由行业企业举办高职院校,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
三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制定发布江苏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改革方案,出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及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四是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以岗位绩效综合评价为重点的人才考核与评价体系,加快下放职称评审权,建立高校自主评聘、政府宏观管理监督的新机制。
五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继续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设立高水平大学,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和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加大公派出国留学和培训力度。深人实施留学江苏行动计划,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
三、改革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学科专业方面,完善学科专业预警、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贯彻《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大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深人实施优势学科、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力争取得一批重大的标志性成果。
人才培养方面,适度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逐步扩大应用型本科教育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院校设置方面,优化高校区域布局,推动高校设置增量和存量调整向苏北苏中倾斜。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转设为应用型民办普通高校,鼓励支持独立学院迁址苏北苏中办学。
分类发展方面,研制江苏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资源配置机制,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贯彻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启动实施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确保我省在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制定《关于推进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意见》,促进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发展。
四、创新高校科研体制机制
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推动髙校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主动作为,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人实施协同创新计划,突破学科、学校、行业和地区壁垒,与国内外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力量紧密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组织高校积极参与国家、江苏新型智库建设,整合资源、集成优势,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校智库,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完善以科研成果创新性、实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导向明确、分类合理、客观公正、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多元的评价方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高新技术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专利许可、作价人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理念的灵魂在于培养具有毕生为社会服务(Lifeofservice)的毕业生,创始人纳恩并没有明确定义什么才是为社会服务的人生,但是普遍的共识就是为人民服务,改良人类社会,促进人文进步。整个学校并没有意识形态,也没有任何宗教倾向,并不是教会学校,也没有神学课。在深泉人看来,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投身于美国的政界,当然算是典型服务的人生,但是教师、工程师、律师甚至一个锁匠,都算是投身服务的人生,但是那些以为以金钱为目的,比如对冲基金、炒股等,就不被典型的“深泉哲学”所崇尚。
有论者指出,在专注求变和大而全的喧嚣中,大学不只千校一面,而且学科设置、教学风格也基本实现了百校一面。能够在“百年孤独”中,以“小而强”的不变面目示人,不肯有些许改变,如果有什么可以归纳的话,除了特色之外,这就是办学自信。深泉学院俨然大学中的隐士,最可贵的莫过于其“深潜功夫”[13]。当我们还在谈论或向往“教授治校”的时候,深泉学院早已经是“学生治校”。该校对学生的锻炼和全方位的培养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深泉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在于对“做与学”的重新审视,以及对传统和价值观的坚守。
行百里者半九十。深泉学院不负创办者提出的使命,近百年坚定不移地守望传统,顽强办学,为世界高等教育树立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小而美”的典型,不仅值得我们敬佩,而且对普遍追求大而全的中国大学来说,确实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3]http://.
[2]佘峥.中国首位“深泉哥”来自厦大[N].厦门日报,20U—05-10.
[4]髙峰.美国深泉学院,一年只招十几人[J].环球人物,2014,(14).
[5]戴敏,简伟雄.从龙岩家庭走出的“深泉哥”[N].海峡都市报,2014-05-23.
[6]方舟子.美国深泉学院的真相[EB/OL].〇.
[7]黄旻旻.深泉学院的中国人[N].博客天下,2014—06—15.
[8][11]铁永功.假如在中国办一所深泉学院[N].新华每日电讯,2014—05—23.
[9]刘海峰.深泉学院给国内教育的启示[N].光明日报,2014—05-28.
[10]卢卢.走进深泉学院[N].中国新闻周刊,2014—05—18.
[12]刘海峰.深泉学院:世界高校中的另类[N].科学时报,2010—01-31.
[13]严辉文.深泉学院最可贵的是“深潜”功夫[EB/OL].央视网评,2014—05—07.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0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