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

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1995年,UNESCO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将“国际化”、“适切性”和“质量”并列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三大主题。更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学继教学、科研、服务之外的第四种功能,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系统谋划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竞争力为导向制定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内涵与意义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虽然有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多种定义,但其主要内容,均指向高等教育的跨境或跨国性活动,包括学生、教师及学者的跨境流动,学术思想内容的跨境流动,高等院校之间的跨境合作,以及高等教育对整个国家在国际范围内之影响力的作用等。其内涵,是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置于国际背景之中,通过跨境性的高等教育活动,广泛吸纳世界各国的优质资源,加速本国高等教育实力乃至国家实力增长的过程。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聚集和整合资源,以提升本国高等教育的实力与水平。

  

  高等教育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的产出在与别国比较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能力,通常被认为是国家或区域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指标很多,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四个层面[1]。无论是哪个层面实力的提升,都需要有效的途径和手段,而高等教育国际化,正是从全球视角集聚资源、取长补短、形成比较优势和扩大影响力的快捷路径,将两者有机结合并进行战略设计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确立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目标

  

  任何理性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国际化”可以持续增强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渗透和影响力,并通过教育交流,以最直接的方式广聚国际一流人才,从而保证其在教育、文化和科技上的绝对优势和领先地位;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借助高等教育资源的全球配置和广泛合作,可以开阔国民视野,并以最快捷的方式获得世界先进技术与经验,从而迅速提升本国教育实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是在正确分析和评估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跨境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的过程。明确的竞争力导向,可以避免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简单化、片面化的认知和理念,可避免合作进程中的照抄照搬以及合作目标发散、合作对象分散的弊端,从而将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纳入科学、系统的战略规划范畴,围绕高等教育主要活动领域开展长期、稳定、深入的实质性合作,进而提高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和效率。

  

  (二)有利于正确评价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并没有完全一致的评价标准。从通用性较高的如UNESCO、IMD等机构的指标体系来看,它们基本上都反映了把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作为依据的事实。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评价,将各项指标统一到提升竞争力这一核心内容上,高等教育的各种跨境活动,则主要是围绕是否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对人力资源、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贡献率进行评价。具体而言,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标准,将主要集中在是否拥有一批占领世界学术前沿的重点学科;是否拥有一批在国际科学技术教育领域具有影响力、工作前沿一线的科学家、教授和能在各类国际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专家、学者;以及是否具有国际化、高标准的专业结构、教学体系、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这些指标,不仅将国际化的评价标准与概念内涵相统一,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发挥着引导作用。

  

  (三)有利于合理选择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路径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广泛深入发展的今天,区域高等教育的跨境活动曰趋增强,其动因固然有政治、经济和学术等多种因素,但是,应对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提高国际合作效率、保持或提升区域竞争力,却是不同动因的共同目标取向。这一目标取向,是合理选择高等教育跨境活动具体路径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围绕提升竞争力这一目标取向,区域内高校可以依据其目标定位,进一步凝练国际合作的对象与方向,可以从建立高水平的战略合作平台入手,着力建立长期、稳定、持续的战略合作机制。而区域政府,更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划,并为拓展国际合作的层次、范围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二、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证研究

  

  (一)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及优劣势分析

  

  1.国际视域中我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评价。目前,关于高等教育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较多,中国教科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在对UNESCO、WEF、THE、IMD等国际权威机构的教育评价指标进行系统梳理和筛选基础上,遵循指标数据的敏感性、可获得性和国际可比性的原则,构建了基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的贡献”两个维度的12项指标的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53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均值、绝对值和相对值进行了排名。其中综合指数排名前10位国家及我国的情况见表1。

  blob.png

  根据比较,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绝对值指数排名为第18位,但相对值指数排名则降至第50位。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综合指数排名第33位。为更好地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现实状况,该课题组还对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优劣势指标进行了具体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从以上排名情况可见,在国际比较视域中,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竞争力尚处于中游水平。总体来看:第一,伴随高等教育大发展战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总量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人数、全职研发人员数、科技论文数量和专利数量等方面已居于世界前列。此外,由于同时关注了质量提升的问题,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雇主评价、同行评价口碑较好,位次上升也较快。第二,与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国情密切相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指数并不高,规模、数量等优势指标转换成相对指标后位次后移,这说明,相对于国情和需求来说,高等教育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第三,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为滞后,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大学教育满足竞争经济需要等指标均位居后列,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差距较大,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与需求极不相称。因此,从国际比较视域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要遵循适度扩大规模,努力提高质量,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知识创新、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路径,这为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blob.png

  2.国内视域中辽宁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笔者结合中国教科院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指标设计,并根据数据选取的系统性、可获得性和可比性等原则,构建了包括“教育资源”、“教育效益”两个维度,涉及教育规模、师资力量、基础资源、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6方面要素的30个指标体系,用以衡量省级高等教育竞争力。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2002-2008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教育部门户网站、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中国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的公开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标准化处理,等权相加得出全国31个省市高等教育竞争力得分和排序。其中,东北三省及环渤海经济区各省市排序情况见表3,东北三省及东部沿海各省市排序情况见表4。

  blob.png

  比较表明,辽宁高等教育的综合竞争力处于全国各省份竞争力前1/3的位置。与东北地区及环渤海经济区7省市比较,居第4位,落后于天津、吉林、黒龙江等省份,但明显领先于河北、内蒙古和山东省;与东部沿海11省市比较,辽宁居第9位,仅领先于福建和山东。由此可见,辽宁作为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大省,在教育规模、师资力量、人才培养与科研实力上已经居于全国前列。但是,与沿海发达省市、东北地区及环渤海经济区先进省市相比,在基础资源和教育投入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特别是在生均教学和实验设备、生均固定资产、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数量、国家自然和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数量等指标为代表的基础资源方面更为薄弱。因此,从国内比较视域看,辽宁高等教育当前最紧要的问题是破解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短板,并在经济振兴过程中给予高等教育更多的经费支持,尤其是要利用好其位于我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以及其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集聚资源、优化配置,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以及我国在东北亚产业分工体系中地位的提升与工业能力的增加,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辽宁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要点

  

  辽宁是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大省,科教基础雄厚,是我国原行业院校布局最多的省份之一,一批高校与学科专业主要是围绕着东北重工业基地布局,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近年来,辽宁高等教育大省地位不断巩固,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2012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12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123.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70多所高校与国外千余所高校、教育机构、民间团体建立了友好关系,留学生总规模达到16578人,留学生国别达到160个国家,中国政府奖学金接受院校达到18所,全省高校在14个国家建立了16所孔子学院和1所孔子课堂。但是,正如前面分析所见,辽宁高等教育竞争力仍有较大上升的空间,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还存在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国际化人才培养不够多、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力度不够大等问题。

  

  服务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蒙东和黒龙江沿边开放带等国家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战略布局,辽宁应充分发挥大省责任,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以服务和提升区域竞争力、高等教育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取向,以“国际视野、国际理念、国际模式、国际水准和国际地位”为衡量标尺,凝练国际合作方向、提高国际交流效率,通过有选择、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跨境活动,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教育基地、高端人才集聚基地和国家面向东北亚、面向世界的重要文化软实力输出中心。其战略要点如下:

  

  1.制定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形成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一体化战略布局。服务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及国家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战略布局,以推动辽宁快速融入东北亚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并形成优势为出发点,制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确定合作与交流的优先领域和有效方式。与此同时,更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以大国思维定位东北亚教育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教育合作体系,推进长远的合作发展,努力提升辽宁高等教育在东北亚教育市场中的地位。其战略重点:_是支持大连成为东北亚国际高等教育交流中心和留学中心。加强大连、丹东等市重点面向曰、韩等国的交流与合作,以打造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的人才与科技基地为重点,建立辽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二是着力提升沈阳等中部城市群高校的对外开放水平,重点支持其面向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曰、俄、韩等国的交流与合作,以加强高校间的国际科技合作、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的学术交流为重点,将沈阳建设成为高等教育面向东北亚内陆腹地的开发开放先导区域。三是推动省内各高校有计划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高校的分工类型、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凝练目标、选择伙伴、健全机制、提高效率,以提升学校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开展多形式的跨境活动。

  

  2.依托高校重点学科和科技平台,打造区域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人的流动始终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核心,保证获得足够数量的高质量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点。配合辽宁经济转型和产业发展需求,要加强紧缺高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以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为依托,广泛吸纳海外优秀顶尖的科技、教学、管理人才,从根本上改善辽宁高端人才结构,助力区域经济的振兴。具体措施:_是确定高校引进高端人才的重点领域,率先加大对高精尖技术人才、首席科学家、高校重点学科带头人等三类紧缺人才的聘任和引进力度;支持不同类型院校,围绕优势学科领域建立完善外国专家信息库,形成科学的外国专家聘任、筛选机制,引进、聘任一批国际顶尖的一流人才来领衔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二是创新吸收、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工作机制。开辟引智“绿色通道”,缩短引智程序和周期,参照国际通用模式,实行国际通行的绩效考核标准和办法,完善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的支持政策,不断扩大外国专家学者的聘任规模和质量。三是加快高校教师“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步伐。坚持人才的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并举,除继续做好高质量的引智工作外,更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素质,要把面向海外公开招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政策,大学校长在国外学习、教学和从事行政管理的经历,具有国外学习或从事过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拥有双语教学技能教师的数量等,作为评价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3.加强与国外高水平院校的教学、科研合作,打造区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高地。教学、科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点所在。应结合区域高校的不同定位,从集聚国际优质资源的角度,有选择地开展与国外高水平院校的教学、科研合作。首先,加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一流大学的联合办学。选择一些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知名度较高的院校,与之达成国际合作办学协议,互通学习课程、互认学分、学位和文凭,促进省内高校学习发达国家优秀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获取更多更新的世界性先进教研成果。其次,改变“一校、一院”开展国际合作的常规做法,建立区域性教学联合体,通过省内高校的校际合作,并采用集团化的运作模式,进行国际化教育改革实验,创新开放办学机制,扩大与周边国家的教学交流与合作,开辟建立共同的东北亚教育市场。第三,推进核心专业课程与教材的国际化。除在传统课程中增加诸如人口、环境等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内容,积极开设诸如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国际化课程外,更要在高校核心专业、学科中及时补充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或辅助教学。与此同时,要瞄准东北亚人力资源市场,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俄、日、韩、蒙等小语种,满足辽宁与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往曰益频繁的需要。第四,加强政府对高校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的引导。确定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的优先领域,加强与曰本在农、林、医、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与韩国在海洋领域及核能领域的合作;加强与俄罗斯在航天、机电和医药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等。与此同时,围绕辽宁的产业需求和各高校优势学科,在相关领域遴选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建立跨国联合科技研发机构和联合科技攻关机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4.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快形成区域性国际高等教育交流中心和留学中心。以打造富有吸引力的留学生教育基地为目标,积极利用好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重点措施:一是配合“留学中国”计划制订好区域规划。立足周边、面向欧美、拓展亚非拉地区生源,加快形成大连东北亚国际高等教育交流中心和留学中心,提升沈阳中部城市群高校的对外开放水平,把大连建设成为辽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把沈阳建设成为面向东北亚内陆腹地的开放先导区。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留学生奖学金项目,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设立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积极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在充分挖掘区域高校在语言、艺术和中医药学等吸引力的同时,开发与区域经济结合紧密的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钢铁石化以及电子科技、新型农业等应用学科专业的特色和吸引力,拓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领域、类别与层次。三是创新出国留学教育的体制机制。建立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其他渠道为辅的出国留学教育基金制度,确定出国留学教育基金重点资助的学科领域,扩大出国留学基金资助的规模与范围。建立出国留学与回国就业的培养链接机制,进一步完善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政策体系。建立留学信息公开机制和留学预警机制,通过公开留学国家的高校、生活和到该国留学人数的情况,以及我国政府的留学生政策尤其是留学资助政策,为出国留学生提供可靠的留学指南。加强对出国留学服务和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留学生回国服务录用考察机制和选拔机制,剌激和引导留学朝良性方向发展。

  

  5.以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活动为先导,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输出中心。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既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体现,也是国家间文化软实力较量的平台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以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为目标,自觉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输出中心。主要措施:一是推进国际理解教育,促进文化互动融合。东北亚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的区域,要充分发挥教育活动在推动各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方面的载体和先导作用,利用辽宁的地缘优势,设立多种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的机制。二是注重媒体和舆论宣传,强化高校在国际交流中的品牌形象。通过举办国际教育展,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媒体宣传策略,使高校主动在媒体传播中塑造形象、沟通信息,获取发展契机,提升文化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三是发挥孔子学院在促进世界多角度了解中国文化方面的平台作用。要进一步挖掘辽宁高校在针灸按摩、中医美容和护理以及戏曲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探讨专项孔子学院在东北亚及世界范围内的布局与扩展。同时,还要从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探讨汉语国际推广的产业、市场运作模式,积极支持更多的社会力量,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到汉语推广中来,利用企业的灵活机制、市场意识,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对外汉语产品和服务。

  

  三、基于竞争力导向的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保障机制

  

  第一,制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了人、财、物等多项内容的跨国界流动,需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发展阶段水平,进行整体战略布局和路径设计。因而,要通过系统的规划,完善跨国校际合作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合作交流的协调机构与运行机制;要确定不同时期对外开放、院校交流与合作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以集聚资源获得突破;要以合作项目或计划为牵引,制定具体的实施流程路线图,取得最大或最优的合作效率。

  

  第二,建立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基金。一方面,建立由政府拨款、政府统筹的区域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与各国政府间的重大教育合作项目、教育教学合作体的建设;另一方面,由政府、企业和社会捐助设立多样化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基金,开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

  

  第三,制定鼓励、支持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政策条例。通过完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法规依据和保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074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