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的教师队伍与党政管理干部的队伍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开展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其队伍建设必然影响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与最终结果。文章分析了辅导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内涵及其存在的相关问题,指出了高校的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的途径。
关键词:专业化;职业化;途径
辅导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是从事学生思政工作的基层干部,是思政工作的第一线组织者与教育者,在学校人才培养和稳定中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涵义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都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辅导员工作职业化指达到了特定的专门的教育或者培训并且获得了辅导员的职业资格要求,具备了相关的职业素养,能够按照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与管理制度长期从事此项工作的过程。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以其工作的专业化为基础。辅导员专业化指辅导员的工作由通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来掌握其必需的知识、能力与经验,专门从事思政教育工作并且不断提高直到成为专家的过程。
二、当前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工作繁杂,导致定位不准、职责不清
首先是繁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然而辅导员引进的力度却远远不够,导致很多辅导员不仅身兼数职还担任许多教学任务,致使辅导员整日忙于琐碎而又繁重的工作上,很少有时间从事于思政教育工作。
其次是复杂。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辅导员不仅从事着繁杂日常事务性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担任很多教学课程。和学生相关的事情,可以找辅导员,职能部门都可给辅导员安排任务;基于此,有些学者将辅导员工作规结为:学生的保姆、学校职能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
(二)工作认同感不强,积极性不高。在许多的高校的会议上,经常能够听到辅导员的工作不到位或者工作失职等方面类似的话,使我们的辅导员由于考核不合格而不能够转到教学的岗位,这就使辅导员们总是感觉低人一等,使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同感和荣誉感[1]。与此同时,由于我们辅导员常常忙于大量琐碎而又繁杂的事务,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从事科研工作,自然就没有课题和研成果,进而缺乏成就感,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队伍年轻化,岗位的流动性比较大
随着国家对辅导员政策的适当倾斜与高校的扩大招生,大多数辅导员是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担任,队伍年轻化,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但年轻人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生活和工作经验,理论相对薄弱。另外,当前辅导员岗位流动性较大,辅导员担心从事政治辅导员工作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加之由于工作地位得不到承认,职务晋升职称评定难以得到解决,经济待遇得不到倾斜,大部分辅导员只是迫于就业形势的压力,暂时委身于做辅导员,作为一个跳板,一旦有机会他们就分别转向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或是跳出辅导员这个岗位。
(四)辅导员队伍缺乏必要的技能训练
由于缺乏对培训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辅导员培训内容较狭窄,在对辅导员分层次、分阶段的适应性引导,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辅导员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较少;难以适应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另外,培训经费的缺乏和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辅导员培训方法和手段的不足这些都给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五)待遇低、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由于工资是与行政级别和职称挂钩,大部分辅导员行政级别低、职称低甚至无职称,自然待遇就不高。一方面,辅导员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制度还没有完全地实施,辅导员不能参与评选专业技术职称;另一方面,辅导员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辅导员的工资待遇低、职称评定难、社会地位远低于专业课教师。
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辅导员的发展空间上,主要有两条。一是转岗到教学岗位,由于辅导员岗位的相对缺乏,则很少有辅导员能转到教师岗位。辅导员晋升职称虽然可以参照教师系列执行,但事实上远比教师晋升的困难,课时量、科研论文数量等都是摆在他们面前无法逾越的障碍。因为繁重的学生工作使他们无法分身去做其他的事情。另一是走上党政领导岗位,看似前途一片光明,实则没有那么简单,因为高校的党政领导方面的岗位很有限,辅导员通过行政渠道走上领导的岗位非常有限 [2]。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与职业化建设的途径
(一)准确定位、创新管理模式,明确权责
准确定位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要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活动,学生的学习、思想与生活需要辅导员的指导,辅导员要尽好这方面的职责辅。所以,辅导员要尽好管理职责,承担着重要的服务性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教师,具有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统筹管理的前提下明确权责。统一管理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辅导员工作中的交叉环节和漏洞、规避死角。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并进一步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围绕怎么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自主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空间等方面来展开。使日常的事务性工作简单化、信息化,让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在统一管理的模式下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加以细化,权责明确,使辅导员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为其提供指南。职责定位方面要明晰条款,推进专业化的深入开展,同时也为辅导员队伍管理的规范化的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辅导员队伍地位
在全社会范围内给予高校辅导员工作更多的关注和认同。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度决定辅导员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度。通过新闻报道等让更多的人了解辅导员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工作内容的繁重复杂,使得辅导员的学校和社会地位逐渐升高。另外,高校要为辅导员减少工作困难,充分认识辅导员队伍在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制度建设,把高校辅导员真正纳入到高校教师的队伍与党政管理干部的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使辅导员能够真正享受到和专任教师同等的待遇,做到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政策上扶持,增强对辅导员工作认同感和荣誉感,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严把入口关,完善选聘机制
《规定》中对辅导员的选聘做了明确的指示,从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朝着务实化方向不断发展,根据高校规模的发展将会有很多硕士、博士研究生投身于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之中,这一趋势在很多高校已经体现。
2.辅导员职业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需要高校辅导员具备教育、心理、政治、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而且还需要辅导员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3.辅导员的选聘。在辅导员的选聘过程中,只有采用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办法,尤其是面试这一关非常重要,只有通过面试,才能够真实地考察被面试人员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临场反应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些是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中所必不可少的。
(四)加强辅导员的岗位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要想拥有一支战斗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只有不断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1.加强辅导员的岗位培训工作。一,高校要定期举办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按照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要求,要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生管理、就业指导、学生工作技能等专题的培训。二,建立校本培训:每年的岗前培训一般只是流水线式的培训,辅导员真正学到和真正用到实处的东西并不多;建议设立校本培训,每个月或是每两个月对辅导员的某一部分知识(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进行小范围的集中培训,然后进行实践总结,进而解决本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的实际问题。
2.建立辅导员工作例会的交流制度。高校要定期召开辅导员的工作例会,传达并且贯彻国家及学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落实好工作的措施,解决好辅导员在学生的工作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3.建立辅导员学术研究会。每一年或两年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性交流和专题性讨论,探讨工作方法和思路,提高辅导员的思政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4.在实践工作中加强锻炼。在工作中要不断给辅导员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提高自己。另外,不定期的组织辅导员开展社会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
(五)完善机制,保障辅导员队伍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高校要制定有关辅导员工作考核的一些具体办法,建立健全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的考核体系。考核的结果要和辅导员的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等相挂钩。要把优秀的辅导员的表彰与奖励纳入到各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表彰与奖励体系当中,按照比例评选,统一表彰;其次,要加强法律政策方面的保障。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要在辅导员的前途发展、培训深造以及各种待遇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与保障。最后,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工作的物质经费保障。要加大经费的投入,保障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要加强辅导员的待遇保障,在岗位津贴、话费补助、业务学习补助、住房津贴等方面酌情予以关心。
参考文献:
[1]苏栋.《浅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
[2]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P2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