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激励研究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激励研究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 要:高校现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不足,一反面源于师生并没有从内心重视并理解创新和创新教育,另一方面源于现行的对教师和学生评价规则,未对教师和学生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的激励。探索真正激发教师和学生理解创新、重视创新、参与创新、主动创新的激励措施,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主角、唱好主角,才能使创新教育摆脱精英教育、形式主义、急功近利的面貌,回归其本质。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教育;激励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高校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成为知识传承、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也不仅表现为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也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以及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因此,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不足
  各高校努力探索多种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常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却很难走出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和活动化的两个误区。
  1.竞赛培养模式
  大部分高校通过“赛前培训-选拔人才-组织参赛-赛后总结”这样的模式,依托学科创新竞赛,选拔和培养创新人才。做得好的高校根据学科竞赛的要求,对某些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有针对的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科竞赛的提升,同时通过竞赛中反映的问题及时的研究分析,进一步的优化教学、完善教学,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但参加竞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教师对学科竞赛的指导最终极易演变为对部分参赛学生的额外教学;由于忽视了学科竞赛为专业服务的导向作用,大部分学生对竞赛的参与意识差。
  2.参与科研实践培养模式
  有些高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践,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作品通技术升级后转化为教师科研的一部分。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而且对青年教师能够高质量的完成科项目提供了充足的人员保证。
  能参与教师科研的学生人数极少,在科研团队里一般承担实施调研、查阅资料等基础性工作,主要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在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
  3.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联盟”“产学研合作”使专业、研究特色相近的学校与企业建立密切关系,鼓励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和需求提出创新课题,保证大学生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实践课题供选择。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科技创新经费问题,另一方面使学生尽快适应“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为学生将来就业、创业奠定了基础。
  但是能参与的学生依旧是少部分“精英”,而且学生的创新行为受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制约,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创新思维。
  4.第二课堂综合培养模式
  将各种文体活动、社团组织、学科竞赛、讲座阅读、社会实践、科研探索等人才培养方式融为一体,设立素质学分激励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培养模式,近年来在高校中应用颇广。
  这种培养模式扩大了创新教育的受益面,降低了创新教育的门槛,但依旧解决不了学生功利化选择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受资金、场地、学生本身视野的影响,再加上学生的自治性差、学术性弱,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第二课堂综合培养模式难以起到预想的积极效果。
  三、现有培养模式不足的原因分析
  创新教育是一种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围内充分发展。创新教育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增强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现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不足,不能从根本上调动教师和学生主动的、大面积的、积极的参与到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究其原因:一反面源于师生并没有从内心重视并理解创新和创新教育,往往在高等教育创新大潮中追逐形式上的创新,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源于现行的对教师和学生评价规则,实际上对教师和学生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活动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不能促使师生加大对创新教育的投入。
  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要求比较低。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的管理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这将在很大的程度上束缚学习者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各种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人才选拔制度,并没有看重创新能力、创新素质,这必然导致学生不会从心底深处认同创新能力。当前教师要承担不少的教学任务,要完成规定的授课和论文数量,重压之下难免会有职业倦怠,缺少创新、忽视创新在所难免。
  不少师生对创新教育的理解不正确,要么认为创新教育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成果,要么认为创新教育只是一种课外活动;这两种思想表现为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要么带有较强的功利心、眼高手低,要么表现为只是为了拿学分,浅尝辄止,了解、参与了就算完事。还有师生混淆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精英教育的概念,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同于开展第二课堂和优秀生培养。
  四、激励师生理解创新、主动创新的对策
  创新教育的定位可以是多维度的,但本质却是唯一的——创新教育是把每一个人尊重为主体,提高和激发人主体性、创造性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探索真正激发教师和学生理解创新、重视创新、参与创新、主动创新的激励措施,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主角、唱好主角,才能使创新教育摆脱小众教育、精英教育、形式化、功利化的面貌,回归其本质。
  1.对学生要从制度、情感、评价等方面激励
  首先,要从制度上保证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中心目标,建立围绕大学生创造力 发展的培养内容和形式。高校现行的培养方案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侧重于对知识点掌握与否的考察,缺乏跨学科的广度,也不重视开发学生独立与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开展通识教育,进行大类培养是改变这一不足的根本途径。美国顶级大学的考试让学生解决他们从没碰到的问题,分析某一个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国许多一流大学已经开始借鉴美国通识教育模式,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 复旦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等已经开始通识教育的尝试。只有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培养目标,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把那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和教学形式确定成培养计划,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真正适合创新教育的环境,激励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主动培养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
  其次,要从情感的角度使大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知从“创新能力是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也不仅表现为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扩大为“创新也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以及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当前大学生普遍认同创新能力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认为创新能力主要与兴趣有关,老师和学校的引导很重要,很少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角度认识创新教育的本质。基于此背景,高校开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奖惩机制改革本身,就给了学生一个高等教育创新、教师创新的良好信号,从而塑造了的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另一方面,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利用党团活动、校园文化舆论等多种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认识接受创新教育的迫切性、普及性。
  再次,在教育评价上,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而应该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2.对教师的激励要和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性历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根据各个阶段教师的不同特征和需求,采取相应合理的激励策略,不仅有助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且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教师与其它组织成员相比,更富有创造性,具有独立的价值观,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组织的认可。对教师的激励,不仅要注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还要考虑激励与约束的分寸。
  一般来说,职称低的青年教师正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对物质激励比较敏感;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基本步入中年,在职业追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方面有较强的愿望,给予其适度多样的精神激励由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尊重激励是一种最基本的激励方式,适用于任何一个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通过成长激励推动教师把教育当成事业追求,对处于适应阶段、调整阶段、退出阶段的教师有显著意义。对处于成熟阶段、停滞阶段的教师取得成绩之后,哪怕是比较小的,也应及时采取不同形式给予肯定和表彰,充分激发他们喜悦、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强化他们的内驱力,更好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教师,经济收入不仅满足初级需要,且已上升为精神层次的需要,成为衡量自我价值的重要尺度和坐标。从薪酬的数量来看,其激励性并不是体现在薪酬的绝对数量本身,而是体现在比较的公平性上。即一方面是与其它行业、其它单位中,从事同样工作的员工所获得的工资水平薪酬比较的外部公平性,另一方面是与单位内部的包括与不同种类、不同级别工作之间的比较和与干同样工作的其他人比较的内部公平性。只有在比较中感觉到公平、薪酬才能具有激励作用,而内部公平性的激励更直接。因此,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要予以一定的物质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便利。
  
  
  
参考文献:
[1]《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两大误区及调整策略》  中国高等教育  2008年第5期   熊丙奇
[2]《通识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角色》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   理查德.莱文
[3]《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实践》  中国成人教育  2009年第22期  徐洪珍、李茂兰、曹俊武
[4]《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0月 曾德芳、王珺婷、骆新容
[5]《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中国大学教学 2007年12月 王晓勇、俞松坤
[6]《基于职业发展阶段理论的高校教师激励策略》现代教育管理 2010年03期 张艳芳 ?张万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116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